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13:41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王洪伟/山东、河南报道
2004年6月31日中午时分,山东省梁山县黑虎庙乡陈垓村,正在调水调沙的黄河水,浑浊而汹涌。
离黄河西岸500米左右、空旷的麦场东头,一座新建的四方院落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显得格外落寞。
院落的西边田地里架设了一座输电变压器,线路引自葛集村,是专为这座院落架设的。院子里高耸的电视发射塔,足有80多米,张扬而醒目。
这就是曾在当地风光一时的"河山电视台"——"河"是河南,"山"是山东,意即河南、山东两地联合办的电视台。
办台农民都是正经人
6月初,附近黄河两岸的梁山县黑虎庙乡、相邻的台前县马楼乡的农民家里的电视每逢打开,就可以看见一家叫作"河山电视台"的在播放节目,信号很强,别的频道受干扰,根本没法看。"河山"台的节目大都是农村广告、点播的戏曲,也转播一些中央台的节目。
葛集村一位王姓村民告诉记者,"河山电视台"是山东郓城县、梁山县和河南台前县的六七位"老板"建的,投资30多万元人民币。
但"河山电视台"并没有开播多久。6月10日左右的某一天上午,10多辆警车呼啸而来,把开办电视台的院落包围得严严实实。闹腾了半个多小时后,来人悄悄退了,但"河山电视台"再也没有播出过。
知情的村民告诉记者,办"河山电视台"的几个台前农民都是正经人,建电视台的钱大都是贷款的,每人投资从两三万到七八万不等。
台前县马楼乡葛集村的王广振,30岁出头,是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精明人,他原本开设有一个齿轮厂,但近几年生意不景气,一直想找个好项目,大干一场。王的好朋友赵庆立是马楼乡前赵村农民,40多岁光景,也是村上的"能人",但家庭经济实力不及王广振家。两人都是"河山电视台"的"东家"。
6月29日上午,记者找到王广振家,在黄河滩区的农家里,王家显得有点"富丽堂皇",从家屋外观上看,算得上村中的"富户"。王家大门敞开着,但内屋一概"铁将军"把门。邻居说王广振出门好几天了。
前赵村离葛集村大约1公里远,赵庆立家新盖了三间别墅一样的平房,尚未整修完,还没有进住。前赵村村支书赵怀银告诉记者:"赵庆立办电视台,是为了做买卖赚钱,是私人的事,村委会不好过问。"在当地村民的眼里:办电视台"很赚钱"。
马楼乡的村民说,隔岸郓城黄集乡、李集乡和梁山县赵堌堆乡都有个人办的电视台,不知道王广振他们办电视台得罪了谁,竟叫公家给查了。
县电视台参建私人电视台
梁山县广播电视局局长郭广建告诉记者,今年5月底6月初,县局接到群众举报,称黑虎庙乡陈垓村鲁豫交界处发现一个"河山转播台",以播放戏曲、广告为主。县局调查发现,该电视台在黄河西岸,位于河南省台前县马楼乡葛集村村东的防洪堤上。6月10日上午10时整,台前、梁山和广电、公安联合现场查处"河山电视台",但现场除了一个浑不知情的看门人、发射塔和天线外,其他关键设备全部转移。
"查处前被人'放水',根本没见到办电视台的几个农民,台前和梁山方面都很窝火。"台前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庆昌说。
至于到底是哪些人创办了电视台,最后处理结果如何,郭广建说:"不知道!我们也没必要知道,那是在台前地头,人家的事我们不便多问。"
据台前马楼葛集村民反映,梁山电视台有工作人员参与了"河山电视台"的创办,并承诺帮投资农民办理相关合法手续。葛集黄河渡桥的一位老板向记者透露:"女播音员都是梁山电视台帮助物色的,但事发后梁山人撒手不管了。"
郭广建对记者说,台前县广播电视局也曾反映"河山电视台"创办人中有梁山电视台的人员参与,但一直不肯给出名单。郭广建说:"只要给我名单,涉及到谁处理谁!不能给我们凭空安加罪名!"
他坚称:"梁山县范围没有一家乡镇转播电视台,也没有一家私人电视台。"
乡镇"电视台"泛滥
事实上,在河南山东交界的几个地区,私人创办的地下电视台并非什么罕见的事物,在部分地区还有泛滥之势。
7月1日,记者来到靠近河南省边界的郓城县李集、黄集两乡。
李集乡政府大院里,位于乡文化广播站房顶的电视发射塔、接收器已经锈迹斑斑。据该乡党政办公室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乡转播台按照国家政策,已经停办五六年了。但县广播电视局又在30米外的耕地上征地5公顷,新建了一个转播台,被称为"郓城二台"。在李集乡,只要"郓城二台"一播,其他什么频道都收不到。
他说,该台台长叫杨建民,是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杨际俭的侄子。"郓城二台"也办了五六年左右,什么广告都登,一年收入不下100万元人民币。
在树丛掩映的一块地头,两排砖房错落而建,没有院墙,外人随便就可以走到"郓城二台"的"台长"杨建民办公室门口。
杨建民告诉记者,"郓城二台"是民间的称呼,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李集转播台",是经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的。当年局里人员超编,为了分流人员,由他牵头,局里给了一套设备,创建了李集转播台,覆盖方圆10公里范围,主要转播山东新闻。
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梁新宪印证说,李集乡就是一个转播台,因为那里比较偏僻,收不到县台,乡属大部分地区也没有接上有线电视。
梁新宪告诉记者,郓城前两年还有三四个转播台,后来都停办了。但一些乡镇转播台不死心,都转手给私人,有时会突然开播,县局一经发现就打掉,现在全县只有李集一个转播台。
梁新宪承认李集台台长杨建民与县局局长杨际俭"有亲戚关系"。
但郓城县县委知情人士的说法,却与梁新宪、杨建民的说法大相径庭。据称,"郓城二台"创办五六年了,当年由现任局长杨际俭的侄子杨建民与当时郓城电视台一名叫孙召辉的记者联合投资创建。杨建民以县局收缴上来的电视设备入股,孙召辉贷款20万元入股,两人合办,是纯粹的私人电视台。电视台可以刊播广告,点播戏曲、歌曲,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后来生意火爆,孙召辉被排挤出局。孙到县委、县政府到处举报,反映"郓城二台"牵涉的腐败问题。记者了解到,当地纪委已经介入"郓城二台"涉及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
郓城县文化系统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高潮时期,郓城县各乡镇都设办有转播性质的小型"电视台",很多台并不履行其"转播中央、省、市、县的新闻和节目"的功能,而是大肆播放各类广告,从中渔利。后来国家政策撤消乡镇转播台,大量电视设备被一些私人低价反购,偷偷摸摸继续播放广告创收。县广播电视局一些主要领导对此听之任之,隔三差五地清查一次,那些私人台主纷纷动用关系或用金钱融通,于是"播播查查,查查播播",郓城私人小电视台风起云涌。截至目前为止,郓城县的李集乡、黄集乡、唐庙乡、玉皇庙镇、黄堆集乡、随官屯乡、南赵楼乡都存在私人转播电视台。
管辖地之争
鲁豫地下电视台暗流涌动,已非一日。按照记者采访的河南、山东广电行业官员的说法,查处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地下电视台缘何愈禁愈盛?
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河南兰考县和山东东明县交界处,一家名为"东兰影视台"的非法电视台,开播了将近10个月之久。这是记者了解到的最早的私人电视台。
因为属于两县交界地带,又是东明人所建,兰考方面就多次通知东明县广电局,要求联合查处。
但第一次查处时,因为双方都没有警方的配合,遭受到东明村民的强烈抵制,行动失败。之后,兰考县广电局多次试图联系东明县广电局,再次采取行动,但毫无反馈。
两地官方联合行动上的失调,实际上纵容了"东兰影视台"愈加有恃无恐。
2001年2月,新华社内参报道了"东兰影视台"事件,引起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震怒,责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严肃查处此案。国家广电总局下派要员,召集山东、河南两省及有关市、县主管部门的官员坐镇东明,现场协调指挥查处行动。
曾经亲自督办此案的开封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胡继明说,国家总局出面协调后,山东方面受到责任追究。但从此以后,山东方面一直认为是河南告了黑状,双方广电官方关系从此交恶,客观上导致后来鲁豫交界地下电视台的猖獗蔓延。
"河山电视台"的情况与当年"东兰影视台"的查处经过如出一辙:在该台筹建之初,台前说"河山电视台"所在地属于梁山;梁山方面说地界在河南境内。由此,延误甚至实际纵容了对"河山电视台"的查处。
胡继明对记者抱怨说:"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多不愉快,已经得罪了山东同行,我们也不愿意对山东说三道四了。"
政策之困
台前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庆昌透露,沿黄河的郓城、东明、梁山一带乡镇大都建有小型电视台,从原来的乡镇现在转手到一些私人手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山东省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梁新宪也有同感:"私人电视台的泛滥不仅在郓城存在,县外、省外甚至全国都很普遍。"
资料显示,"文革"后,国家提倡四级办电视,直接导致中国目前的电视台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电视转播塔林立,成为中国一景。
梁新宪告诉记者,1995年前后,全国各地搞"村村通"工程,因为当时有线电视成本太高,难以在农村普及,郓城县大多农村地区,都以乡镇政府名义投资创办了小型的电视转播台。
1999年以后,按照国家新政策,乡镇电视转播台要全部撤销,大批电视设备成了"废铜烂铁",一些商人低价从乡镇政府中购买这些"剩余"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官员联合,以政府名义继续开办这些小型转播电视台,专事广告、点播和一些自办录像节目,大发"电视财"。
乡镇电视台被取消的后期,因为维持困难,已经开始转变"转播"的政治诉求,纷纷通过广告、点播等经营方式开始大搞创收。2001年较早报道"东兰影视台"案之一的法制日报记者张惠君曾说,因为在兰考、东明一带,各乡镇以政府名义开办电视台的情形并不鲜见,当地群众对"东兰影视台"这一私人非法办电视台的行为已见怪不怪,甚至对官方的查处采取集体抵制的态度。
开封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胡继明认为,国家政策变化太频繁。即使目前,很多县级、乡镇财政困难,连在职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困难,这些基层的广播电视机构难以为继,不得不铤而走险,大肆插播各类广告,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收视收听效果。基层广播电视只被赋予纯粹的"转播"功能,生存不下去,总有一天它们自己会去主动寻找出路。国家应该制定产业政策,搞活而不是搞死基层广播电视,地下私人电视台的非法反弹可为决策者们提供更多的警示。
滑稽的市场化冲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进入"现代化转型时期",就开始了市场化体制变革的征程。但中国的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出于应付技术资金压力和政治稳定要求的双重考虑。市场性的因素,或者说市场压力还不是最重要的思考动因。有专家指出,国家撤消乡镇电视台、限制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考虑,缺乏经济上思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如何在政治考虑和经济思量之间达成协调,需要慎重对待。
有专家指出,中国广播电视的市场化过程显得"有点扭扭捏捏"。但山东、河南交界一带的农民最简单的核计里,建一座小小的电视台就是给自己搭了一个能生钱的钱袋子。按"郓城二台"台长杨建民的说法,建一所转播性质的电视台,投资多则上百万,小则两三万元人民币就可建成。而且建电视台的相关设备,国家已经放开专营专卖,国内很多厂家,只要你掏钱就有厂家出卖。建设电视台的门槛很低,激发了山东、河南一些精明农民纷纷创办电视台的热情。据记者调查所见,山东、河南当地农村的大多数地下电视台,当地农民的参与度最高。
门槛低造成的小型地下电视台泛滥成灾,但广电部门的处理力度有限,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政府对非法电视台只能没收其相关设备,处以1-2倍的经济罚款。"东兰影视台"的所有设备由兰考方面查处后,该台创建人多次向兰考广播电视局讨要被查处的设备,并对兰考广播电视局局长刘书茂进行人身威胁。
有关广电专家指出,鲁豫地区地下电视台的蔓延,给我们的广电体制改革敲响警钟: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化的冲动不是来自广播电视本身的现代化,而是来自中国农民最朴实、最简单的"发财致富"的创造性愿望,给我们中国电视体制改革政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