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方振宁·城市合并∶文明城市的进化和成长--日本琦玉市诞生之经纬


引言

不断进化和成长的城市,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不能无视的现象,因为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和视觉形态,然而在那些经济高速成长的地区,这种城市的进化速度更为显著。随着文明的进程,出现城市合并的现象,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昭和年代城市合并的现象最为显著,然而最近一次合并出现了新的城市"琦玉市"。

东北亚经济的高速成长,城市化现象不可避免,在长江下游的中国上海,已经开始议论城市或者城镇合并的话题。上海经济圈(包括上海周围地区江苏省、浙江省)的扩张,以及上海至宁波世界上最长的海上桥梁建设完工之后,都将加速这种城市群的形成。日本近现代城市的合并和城市群的形成,城市之间的交通,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及经济如何一体化,进而形成巨大城市的现象,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研究对象。

除了日本琦玉市诞生及城市合并的专文之外,笔者策划翻译了美国新刊《WIRED》杂志上雷姆·库哈斯有关微型城市历史的文章"不再发狂",让我们在这里引用世界著名的美国建筑家弗朗克·凯里(Frank Gehry)对库哈斯的评价,来证明库哈斯对这个时代是多么重要,凯里1996年对时代杂志说"他是城市的希望。""我要说他是如今这个领域内最全面的思想家"。

■顺时代潮流的合并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前那些中小城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日本蕴量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浦和、大宫、与野三市合并,就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形成的结果。然而在东北亚这种城市合并的潮流已经到来,2001年5月1日午前零点,日本琦玉县浦和市、大宫市、和与野三市降下了历史的帷幕,三市合并之后随之"琦玉市"诞生。成为全日本第13个行政指令城市,简称为"政令市"。这是继1963年2月10日福冈县的五个市合并之后诞生"北九州市"以来,相隔38年的大型都市合并。这次合并有三个最初:一是日本首次包含县都(县厅所在都市)在内的对等合并;而是首次少于55万人口的大都市合并;三是在日本全国县都首次出现使用平假名命名的都市(日本的县都都使用汉字命名)。合并之后居住人口为102万,加上本来所具备的业务核心城市地位,琦玉市将朝着引导日本关东圈发展的中枢城市迈进。这是自从1927年有"大琦玉市构想"以来,经过先后七次交涉长达70年之后实现的梦想。

旧浦和市役所改为"琦玉市役所",旧大宫市役所和旧与野市役所改为"大宫综合行政中心"、"与野综合行政中心",在琦玉市役所内也设立"浦和综合行政中心",市民生活基本上和各综合行政中心加以对应。由于新的"琦玉市"诞生,原来三个城市的旧市长全部辞职,到初代"琦玉市"市长选出决定之前由原来与野市市长井原勇作为市长代理执行公务。

当时日本各大新闻媒体都对琦玉市的诞生一齐给予最大级的报道,琦玉县的《琦玉新闻》一面整版,此外还做了号外发行,各个电视传媒都在新闻节目中加以报道,许多媒体在现场报道直到深夜。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为了吻合新年节目,比琦玉市诞生还早,既在4月1日将浦和放送局的名称更改为"NHK琦玉放送局"。

■合并之后的变和没变

由于琦玉市的诞生,许多町名和职权相继改变,但是以前一些规定还是适用。对于那些市民来说,首先对琦玉市的诞生有所感觉的是在书写新的地址的时候。除了地名更改之外,再就是中小学校更改校名,各报道机关的名称均有所改变,然而最小需要更改的地方是那些道路标识和公共汽车停车站牌。

也有勿需更改的地方有汽车的牌号和JR车站的站名,还有警察署、消防署和税务署的名称也没有改变。此外值得注目的是"合并行政中心服务"的内容中,有一项是根据合并协议,在乳婴医疗费赞助制度由原来的三岁未满的儿童为对象,合并是否赞助对象扩大到四岁未满的儿童。在收费垃圾制度方面,虽然旧与野许多民众希望还是维持收费制度,但是变成琦玉市之后认为免费投放垃圾。

■浦和、大宫、与野三市合并的历史

自从1888(明治21年)开始实施市制、町村制,既将那些小村落合并成新的町村,当时的浦和市的浦和町由10个村庄组成,大宫市的大宫町也有10个村庄组成,而与野市只有一个村庄。到了1933年(昭和8年),浦和、大宫、与野三市开始构想"大琦玉市",既将三市合并为一市。那时开始动议选择合适的地方建设三市新的行政机关既新厅舍,现在已经成功合并的"琦玉新都心---三市合并"形式和70年前的构想很相象。然而当时由于水道问题的纠纷,影响了合并的进程。

接着在合并历史上较大的一段时期是1953(昭和28年),当时实施了"町村合并促进法",发表了将琦玉县拥有的323个村合并为81市町村的方案,随之而来出现将"浦和市、大宫市、与野市、土合村、大久保村"合并的议论,结果此案在1955年向议会提出之后,由于反对的意见较多,只好维持现状,到了1958年与野町自己单独实行了市制。

1982年(昭和57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琦玉中枢都市构想",既在原来国铁的一块土地上进行城市再开发,开始实施"琦玉新都心"大型计划,当这一计划接近施工时,三市合并的构想又重新被提出来,然而中间还是遇到一些阻力,直到2000年(平成12年4月)才将合并之后的市名定了下来"琦玉市",2001年5月1日合并正式成立。

■日本市町村合并的历史

市町村起源江户

谈到日本市町村合并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首先是关于市町村的沿革,自从江户时代有了町村制,所谓町村既是为了维持农耕等生活必要的共同体,同时也扮演着政府征税的行政机构角色。1871年日本开始实行户籍法,为了更好地处理户籍事务,和从来的町村区域有所区别而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区"。1878年有了郡区町村编成法,开始在府县以下设置郡和区(相当于市)町村,根据户籍法将区的制度废除,承认从来的町村制度。1880年有了区町村会法,从各区町村选出的议员成立区町村会,实际上是让区町村具有自治体的性格。

第二次是明治大合并

明治大合并的背景是,从明治时代在各区町村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合并所需要的基盘,1888年实行市制区町村制,其中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人口在2万5000人以上的町可以成为市,既是和郡对等的行政区域,二是市区町村拥有独立的人格,市制在府县知事以及内务大臣,町村在郡长的强力监督之下实行行政。

由于实行了新的政策,结果根据内务大臣的训令,各地方长官可以制定町村合并标准,由此大约300至500户的村落可以合并成标准规模的晦村。结果那些被组织起来的町村肩负着近代性地方自治行政的任务,随后能够应对伴着社会经济的发达而派生的各种地域性行政课题。

第三次是昭和大合并

昭和大合并是日本城市合并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在战后实施市町村建立的教育和警察制度等新的行政背景之下,为了强化和巩固公共团体,扩大市町村的规模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1950年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地方行政调查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行政事务再分配的劝告",同时将一些事务权力委让给市町村。1953年通过"町村合并促进法",以及三年时限立法,促进法要求8000人以上居住的地方可以合并为町村,政府将从中启发、宣传、鼓励和周旋町村的可以活动。1956年又通过了"新市町村建设促进法",意在促进那些已经合并的町村能够健全发展,也是对那些没有合并的町村加以促进。

这些不断合并的结果使得市町村的行政能力向上,在执行公务方面更为顺利,由中央主导的提高型经济对社会开发作出贡献,然而另外一方面带来传统型共同体的解体引起居民之间的感情对立,这是合并过程带来的负的遗产。

第三次是高度成长期的市町村合并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长期经济,日本企业的活动所开始向广域发展,随着交通和通信手段的发达,城市居民的生活圈不断扩大,因此时代对这种发展有了新的行政要求,高度成长期的市町村合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必然产物。

1962年产生了"关于市的合并的特例法律",1965年"关于市町村的合并的特例法律"(1995年有所改正),制定以上这些法律的目的,都是为了积极促进市町村的合并活动,同时防止和消除那些在合并过程中出现的弊病,让合并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或许是由于经济的高度成长,人们对城市化的发展会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把握,因此日本关于市町村合并的研究著作和文献大都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著作有《地方自治割度》(1996)《地方自治的步伐——走向分权的时代》(1995)《自治实务研讨》(1997)《都市问题》(1999)《都市问题研究》(1998)《月刊自治研》(1997)等等。

-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