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傅国涌:文网恢恢说鲁迅

1932年元旦,《中学生》杂志向鲁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

鲁迅的回答是:

"编辑先生:请先生也许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竟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自由"。(《二心集·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可以说,鲁迅为"争取言论自由"努力了一辈子,早在1912年1月,民国伊始,他在给故乡绍兴的《越铎日报》写的《越铎出世词》中,就提出报纸的宗旨为"抒自由之言议,尽个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同年他给绍兴《天觉报》的贺电"敬祝天觉出版自由"。然而他生活的年代,他思想、写作、翻译、办刊的二十多年,孙中山等手创的共和转瞬即逝,从袁世凯到"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军阀混战时期,至国民党杀人如麻的"清党"之后,离言论自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尽管《越铎日报》因为批评都督王金发就领教了编辑部被捣毁的滋味,在北京时期他也写下过"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讲几句话也为难"(《热风·来了》)这样愤激的话,但文网之密、"政府""压制言论的网"之严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实际上是整九个年头),好在他住在租界,还能跟国民党检查官捉迷藏,他自称"钻网"(《两地书》)。在现实的黑暗与苦闷中,"重写历史"成了鲁迅晚年常萦回心头的一个想法,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文祸史"。1935年,他曾问唐弢"能不能编写一部中国文网史"。其实这样的文网史至今尚未完成,围绕着鲁迅本人展开的文网史也是一个空白。散木先生的《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细致地描画了鲁迅一生、尤其是最后十年在国民党文网中的斗争史,折射出时代的光和影,以我粗陋的阅读视野,这还是第一部研究"鲁迅与文网"这一重大话题的专著。虽然鲁迅似乎成了老掉牙的题目,但"鲁迅与言论自由"将是一个永远新鲜而激动人心的话题。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它打破了长期主导鲁迅研究界的"鲁迅中心论",在许多鲁迅专家那里,鲁迅是绝对的中心,他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的中心,位居正统、庙堂,而不是多元中的一元,所以鲁迅的选择、取向,从价值观到文风都被全盘肯定,而与鲁迅不同的路向选择则被一概否定,一句话,鲁迅是神不是人,鲁迅是不容质疑、不容批评的。散木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披阅史料,钩沉史实,回到了历史,并从人类主流文明的平台上重新审视作为人的鲁迅,在客观评价鲁迅的同时,也对鲁迅生前极力否定的"论敌"及他们推动言论自由、保障人权的贡献作了公允的评价。


国民党政权在血泊中浮起后,鲁迅痛感 "言论的路很窄小,不是过激,便是反动"。他初到上海,他创办的《莽原》一期因为刊载了俄国文学作品的译文而被扣,他曾钟爱的《语丝》被迫减少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多登中篇作品",终于办不下去了,被迫停刊。1928年、1929年这两年,他甚至受到了"极少写稿,没处投稿"的威胁。到30年代,"没有了任意说话的地方","压迫是透顶了!"。1934年2月,国民党一口气查禁149种书刊,鲁迅已出版的著作全部成了禁书,他经常投稿的几个报刊有不少被封了。黎烈文、张梓生也被迫相继离开《申报·自由谈》,这一年12月(即史量才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不久),他给刘炜明写的信中说:"在日报上,我已经没有发表的地方"。

1935年,他在《花边文学·序言》中说:一篇文章"副刊编辑先抽去几根骨头,总编辑又抽去几根骨头,检查官又抽去几根骨头",真是痛心疾首。国民党从事先的书稿审查到事后的禁书、查禁刊物等,无所不用,为什么收效不是很好,没能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达到一种声音的目的,"原因之一是上海租界的存在,那些'诋毁党国'、'诱惑青年'的书刊,'大都在租界内各小书坊寄售"(《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101页,以下只标明页码)。鲁迅许多被查禁的书籍、他为瞿秋白编印的《海上述林》等,"以及几乎国民党查禁的各种进步书籍都是内山书店书架上常备的书目,左翼作家翻译的近三百多种书都能在这里看到,原因无他,就是因'治外法权庇护下日人书店无法查禁'而已。"(82页)

鲁迅的文章被检查官删节、甚至全文检扣都是家常便饭,好在他结集出版时把扣发的文稿通通收入,并一一说明。被删节了的文句,也一一按原稿补足,并加黑点。当时的书局几乎清一色都是民营的,报刊也以民营为主,鲁迅的书有销路,鲁迅的文章有读者,出版商也好,报馆老板、编辑也好,愿冒一点小风险的人毕竟还是有的。散木转引许钦文的回忆说:"尤其左翼文学走红之后,那时,'在杂志上只要登着鲁迅文章销路就可以保险,只要有两种书开起书店来就总可以发达'"。(219页)《申报》是一份历史悠久、有广泛读者的老牌大报,从1933年到1934年,鲁迅在"自由谈"发表了大量杂文,仅结集的就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而且史量才给了鲁迅特别的待遇,一般文章的稿酬是千字五到十元,"鲁迅则用与不用一概照付稿酬,千字三十元"。(219页)

有人统计,鲁迅一生共在103家报刊发表过742篇文章(包括《晨报》、《京报》、《申报》、《世界日报》、《中华日报》、《国民新报》等15家日报、《新青年》、《语丝》等78家期刊以及9家外文报刊),其目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打破包围着我们的黑暗和沉默"。但也据说他曾谢绝为著名的《大公报》、《立报》、《国闻周报》写稿,本书作为个案也分析了他拒绝为故乡的《越风》半月刊写稿的心路。

在上海租界的最后九年,鲁迅大量写作杂文、翻译外国作品,出版了大量杂文集、译作。有些作品书店不敢出,他经常就自己印刷、出版,随便编一个名称(如"三闲书屋"等),不仅以这种形式出自己的作品,萧红、萧军的成名作《生死场》、《八月的乡村》也是这样出世的。这恐怕也只是租界环境下才有可能。难怪鲁迅说:"审查诸公的删掉关于我的文章,为时已久,他们是想把我的名字从中国驱除,不过这也是一种颇费事的工作。"也因此他才能靠写作、翻译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保持独立的批判。《为了内在自由的第二种外部自由》专门讨论了鲁迅的经济收入,即使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年代,鲁迅最后九年的稿酬、版税收入还是相当于今天的210万元,月均相当于2万元以上(而之前北京的十四年,月均不过相当于9000多元),正是这一经济保障有力地支撑着鲁迅在"文禁如毛,缇骑遍地"的黑暗年代继续战斗下去。如果没有租界的存在,这一切又何以可能,正如书中引"商务"老人高凤池的话说,"关乎国家、民族和社会命运最显豁的事业是银行、报馆、书业,那么,这三样东西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与上海相抗衡了。"(216页)近代报业、出版业集中上海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租界,本着求实的态度,作者丝毫也不想遮掩这一点,他直言:"租界是言论和出版相对自由的一个场所,所以,上海之书局、报馆甚至大学之多,都超出了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一个狭仄的地盘内却有这样一块敞开的社会空间和公共平台,这真是历史的吊诡。"(77页)难怪北大多事之秋,胡适、傅斯年等甚至主张迁到上海租界来。"由通商口岸而'国中之国',外国人在租界建立了与其母国相类的统治秩序,并拥有治外法权等特权,但同时又舶来其母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念。这一方面构成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损害,另一方面也为反对政府的各种政治势力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和安全的空间,尤其是言论和出版,租界内外有着判然不同的情景。"(80页)应中国当局的压力,和稳定租界自身统治秩序的需要,租界有时"也参与文网的建构",给青年鲁迅深刻影响的"苏报案"就是在租界发生的。无论怎么说,没有租界,我们将无法想象鲁迅晚期的文章、文集有问世的机会。1933年,离柔石等"左联五烈士"被杀害已整整两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鲁迅愤然写下传诵不衰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现代》杂志编辑施蛰存回忆:"这篇文章曾在两个杂志的编辑室里搁了好几天,编辑先生不敢用,才转给我。"面对这枚"炸弹",施蛰存也"有点踌躇"、"不敢决断","请老板张静庐先生拿主意。张读后沉吟不决,考虑了两三天,毅然决定:上!'那理由是:一舍不得鲁迅这篇异乎寻常的杰作被扼杀,或被别的刊物取得发表的荣誉。二经仔细研究,这篇文章没有直接触犯统治者的语句,在租界里发表,顶不上什么大罪名"。(157页)重读这篇和《纪念刘和珍君》前后辉映的名文,我们固然不能忘记张静庐、施蛰存,但也不能忘记那是在租界。


在国民党的恢恢文网下,形形色色的文人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嘴脸,鲁迅的态度当然是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宽恕",在他的笔下多少人现出了原形,以他的笔"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但不能讳言他的无比"刻毒"的笔也伤了不少人,比如他仅凭传闻就断定:"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梁实秋否认了这一说法,当时在青岛大学读书的臧克家也表示这是"不可能的"。(279页)"不管是正面的敌人,还是'砍伤了樱桃树'的'童年华盛顿'们,'无论它对面是什么',鲁迅只有两个字:'战斗'——'当然要战斗下去。'(166页)这是鲁迅的悲哀,而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曾是"创造社"保姆的泰东图书局老板赵南公在屡遭查禁、罚款,乃至三次租界当局拘捕后退缩了。与鲁迅至少有十四年交情、见面、通信达700多次的"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在"遭一再封门、一再迫害"之后,到1934年2月,这家对新文学贡献至大、出版过鲁迅大量著作的书局终于与"鲁迅无缘矣"。为了出版"新文学大系","良友"不得不出版检查官项德言的垃圾小说,还要支付高额的稿酬。1934年2月,国民党一次查禁左翼图书149种,涉及到28个作家、"几乎上海各主要的书店二十五家"。中国出版界由"开明"领衔、二十多家书店二次联名请愿,最后"官员"、"出版家"和"编辑"开会磋商,事为鲁迅所知,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中以嘲讽的口吻记了一笔:会上"有一位杂志编辑先生某甲,献议先将原稿送给官厅,待到经过检查,得了许可,这才付印。文字固然决不会'反动'了,而店主的血本也得保全,真所谓公私兼利"。这是日后书刊原稿审查制度的由来,"某甲"指的是施蛰存,对于"献策"的指控,他本人是否定的。但不久以写"新感觉派"小说知名的穆时英当上图书杂志审查委员则是事实。上海"书籍杂志检查处"设立后,"许多'文学家'的失业问题消失了,还有些改悔的革命作家们,反对文学与政治相关的'第三种人'们,也都坐上了检查官的椅子。"(130页)真是"荆天棘地",乌云满天,"鲁迅冷眼望去,'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117页)

曹聚仁在文网重压下的"悔过和退出"也让鲁迅失望,1936年初,他们办了一个文艺刊物《海燕》,以曹为发行人,文网编织者找他"谈话","曹说出刊物的编辑和作者,继而声明退出,而《海燕》也不久就被查封了。"(110页)对曹主办的"带些学究气"的《涛声》,鲁迅也颇有微词。

对于故乡浙江,鲁迅晚年更是耿耿于怀,掌握上海文网生杀大权的多为浙人,如潘公展、朱应鹏、穆时英以及鲁迅怀疑的杜衡等,论敌之一王平陵虽非浙人,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不过故乡既有呈请通缉鲁迅的许绍棣、叶溯中之类,也有陈布雷、邵力子(更不用说蔡元培)这样人品高洁的清流,他们与那些浑浑噩噩的浊流、唯唯诺诺的奴才不可同日而语。曾为新闻界翘楚的陈布雷、邵力子虽入侯门、身居高位,毕竟对言论自由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希望政府'俯舆就情",更对鲁迅充满敬仰;加上一层乡谊之情,多少也会影响国民党对鲁迅的态度。特别是陈布雷,身居要冲,是国民党宣传工作的主持和决策人物,鲁迅著作的大量流布,和他是应该有些关系的"(57页)甚至在鲁迅去世八年后,战时首都重庆举行纪念活动,国民党"军统"头目郑介民"主张发布新闻,指出鲁迅曾受日本浪人内山完造之津贴以破坏之"。"好在陈布雷先生坚阻,这才避免了一场无聊的闹剧。"(468页)《鲁迅全集》能在1938年顺利出版也与邵力子、陈布雷等不无关系,鲁迅旧日学生荆有麟托人请陈布雷向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长的邵力子等通融,在尽快做了审核,并特别指示:"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之摧残。"(489页)

即使在普通的"小"检查官中也不乏"对鲁迅的著作网开一面"者,"1934年甘肃'审查处'呈请封禁鲁迅翻译的《表》,中央'审委会'的王勉之批道:'此书颇富有教育意义,毫未牵涉到政治问题……不必检扣。"(57页)

鲁迅之所以能在文网恢恢中继续他的写作生涯,坚持他毫不留情的批判,不能不提及陈布雷、邵力子他们,这一问题恐怕还是第一次正面提出。


在国民党疏而有漏的文网下,鲁迅的最后十年,以其独特的"隐晦曲折"、"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并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与国民党的邮电检查作斗争。在杨杏佛被杀害之后,他曾说过"只要我还活着,我总要拿起笔来对付他们的手枪的"。在给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他曾说:"文坛所受的压迫一天一天吃紧,然而我仍悠然度日"。在无所不在的文网面前,他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长期的、韧性的反抗,他向来反对赤膊上阵,而主张打"壕沟战",在他看来,"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战斗当首先守住营垒,若专一冲锋,而反遭复灭,乃无谋之勇,非真勇也"。

在他眼中,用真姓名无异是"无谋之勇",这是他所不屑的。于是,漫天花雨般的"笔名"战术成了他重要的选择,《冲破重重文网的利器——笔名》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一生至少用过130多个笔名,仅在《申报》就用过41个,在《中华日报》用过13个,在只问目的、不论手段的他看来,"区区假名真名"只不过是"小事也哉"(406页),那么多让人防不胜防的笔名只是为了"和检查官们打一仗"。一个刊物如果办不下去了,他的对策也是换名字,《萌芽》曾改名《新地》,《前哨》曾改名《文学导报》,《拓荒者》曾改名《海燕》,不过最后也都没能幸免查封、停刊的命运。

笔名还是真名,曲折或者直接,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鲁迅承认自己的文字往往"吞吞吐吐","含糊的居多",所以他自称是"上了镣铐的跳舞",类似于"植物被压在石头下,只好弯曲的生长"。虽然在回答《中学生》提问时他也说过"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自由",但当胡适、罗隆基等知识分子以真姓名和直截了当的言论争取这一自由时,他嗤之以鼻,嘲弄他们是贾府的"焦大",焦大的骂,是要贾府好,他们遭到查抄、迫害,是主奴之间有些"隔膜",做奴才的"越俎代庖"、"不识讳忌",最终还是会得到主子宠爱的。还说:"要知道现在虽比先前光明,但也比先前利害,一说开去,是连性命都要送掉的。"李欧梵在《"批评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中认为"鲁迅的问题就在于他为了怕送掉性命而没有'说开去'!"这不是"说"或"不说"的问题,而是"如何说","如何'说开去',如何找寻空隙,建立一个说话的新模式",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没有太大的贡献","鲁迅在这个时期的'说法'和所写的游戏文章(特别是和检查官作的语言捉迷藏游戏),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公共论政的模式。"(《现代性的追求》,三联书店2000年版,20页)总之,这种隐晦曲折的杂文无助于开创真正的"批评空间"。

这当然是持"鲁迅中心论"的护神者所不能同意的,他们以为捍卫鲁迅就是鲁迅什么都是对的,同样深深热爱鲁迅的散木也以平实的语气回答了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他对中国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国民党专制体制的抨击由于是用杂文的形式来表示、用曲折的方式来表露,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它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即他所说的'意思都极平常,说话也往往很晦涩"。…… 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极其落后、受众的文化程度相当有限的条件下,鲁迅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障碍。"(369页)

"基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上海时的鲁迅既无法再进行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文网的语境又使得他的社会批判不能畅达地被表达出来,就只得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文网逼迫他用晦涩的文字表达他的愤懑和批判,这种愤懑和批判又因一次次的文网升级而更加曲折和暧昧,这也许也是鲁迅晚年的一种悲哀。"(370页)

这就为作者肯定鲁迅、同时也肯定胡适扫清了道路,鲁迅与胡适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在一个多元社会,完全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当苏雪林大骂鲁迅和"鲁迅宗教"时,向来宽容的他严肃地批评了苏的"褊狭和成见"。胡适说鲁迅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还为《鲁迅全集》的出版而尽力(亲笔写信给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而鲁迅的态度完全是另一种,他承认自己写文章、办刊物,总是"党同伐异",办语丝时不发徐志摩的作品,办《莽原》时坚决不登接近"新月派"的来稿。可是在被鲁迅生前骂得狗头喷血的"新月派"中,叶公超、甚至梁实秋等都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包括杂文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一个自由、昌明的社会,不会盛行"恶毒、仇恨、暴力、黑暗的" 奴隶语言,而一个"充满着不公正和黑暗的社会","'鲁迅话语'就会依然存在",鲁迅生前觉察到了这样的悲哀,"他的文字因为它所抨击的时弊的存在而存在着。"(373页)这才是更大、更深的悲哀。

鲁迅已逝,文网依然,鲁迅之后的文网史已进入作者的研究视野,那又将是一个沉重却无法绕过的大题目。

2003年2月6日杭州


- 完 -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初创企业秘笈

作者:道格•理查德(Doug Richard)

2005年06月2日 星期四

创立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并不是魔术,它也不仅仅与努力有关。说起来,它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看待商业的方法。做对了,你的业务就会一帆风顺。做错了,后果将终生伴随你的商业生涯。

创立高成长型企业有四点关键要素:创新、优秀的团队、市场机遇以及正确的融资策略。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但也可以分开来看。

第一个因素是创新。让我们首先来澄清一个误解。创新并不仅仅是创造。当然,它可以是一件新型器具、一项新技术、一种新药物、或是一个新玩具。但是它也可以是一项新服务,或是经营老业务的一种新方法。

在以新方法经营老业务方面,有三个优秀的范例,它们全都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品牌:eBay、亚马逊(Amazon)、以及戴尔(Dell)。这三家企业都没有发明创造,而是进行创新。eBay发现了销售旧货的新方法,亚马逊为顾客提供了更好的购书方式,戴尔找到了降低个人电脑运送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三家公司从创业之初就拥有一个共同点,即看待业务的方式。它们都问过一个关键性问题:"我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看似明显,然而你却无法孤立地解答。这意味着你首先要与锁定顾客进行交流。顾客是你想帮助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知道问题所在,而你需要比他们更好地了解问题。你必须与许多顾客交流,并且进行许多次交流。

这样的交流,与你与朋友、同事、家人之间的交流并不相同。你要寻求的不是对自己信念的认同,而是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寻找真相。与顾客交谈,了解他们面临的确切问题,你会发现你了解的事实远多于你的想象。它不仅告诉你产品需要具备什么特点,还会告诉你什么特点并不需要。顾客不需要的额外特点并不会为产品增加任何价值。

事实上,任何不必要的特点都会增加产品的复杂性,使得主要特点无法突出,或是增加使用难度,甚至降低产品的吸引力。了解你要解决的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意味着你了解这一问题给顾客所造成的成本。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种认识,因为产品定价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依事实确定的。任何产品或服务,都不能以高出解决顾客问题所需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许多企业发现交付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高过了解决顾客问题的成本,但已为时过晚。

了解这一问题意味着了解什么是顾客。顾客是由同一问题联系起来的一群人。你必须按照面临相同问题的人群的共同特征,对顾客进行定义。她们可能是一群15岁的女孩儿,也可能是面临特殊采购问题的跨国公司。问题是相同的:你的顾客具有什么特征?了解这一点,你就能确定出潜在顾客的总数,他们有一天可能会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就开始了细分市场的过程。

了解顾客问题意味着了解产品和服务所能产生的影响。一些产品和服务对现有解决方案进行了改进:它们更快捷、便宜,或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另一些产品和服务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已超越了顾客的范畴:它们彻底改变某一行业的运作方式。

Skype的产品能让顾客通过互联网打电话,成本对该公司来说几乎为零,而顾客也只需支付很少的钱就能享受这项服务。对于该行业来说,这一创新打破了旧有的业务模式。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是一家20世纪60年代开创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小型航空公司,它开创了一种新型航空运输模式。这一模式永远改变了航空业的运作方式,并且孕育出Ryanairs和EasyJets两家公司,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你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影响很重要。一家影响力不大的公司可以发展为活跃的小型利基公司,并为其创始人带来丰厚回报。然而,如果企业家的雄心与其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不相匹配,还想创建一种无法实现的企业规模,那么将最终导致一家失败的大企业,而不是欣欣向荣的小公司。

最重要的是,企业在创业之初需要简洁。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设定一项使命,追求一个目标。如果企业将稀缺资源用于追求过多机会,那么它将永远无法赢得首次细分市场份额。如果企业不尽力完善其初始产品,最终它将一无所获。

最后要说的是,有一点点多疑症不是坏事。在你能够保护你的产品或服务时,你应该这么做。如果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那么其他人就会注意到。遗憾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保护。专利保护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一项业务的终结。知道其他人也能够完成你正在从事的业务,将会使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译者/郭海


-完-

财经:还原WAPI之争 谁使我们陷入双输之局

2004年04月05日 17:40 财经

本刊记者 王以超 张帆/文

你正面临着双输之局——如果你恰好在北京市建国外门大街1号的国贸大厦上班,喜欢在楼下的星巴克咖啡馆用笔记本电脑通过中国网通提供的"无限伴旅"业务上网的话。

很抱歉地通知你,到了6月1日之后,你将无法享受这一方便,因为星巴克的无线通信节点将不得不符合一种新近出台的无线局域网通信安全认证要求,而这与集成在你的电脑中用以无线上网的WI-FI技术不相兼容。这一安全认证为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你也许对此闻所未闻,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WAPI是强制性标准。不用WAPI,不合法。

如果你肯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升级电脑软件或者硬件,你的电脑也许可以满足WAPI认证要求——只是也许,因为如何升级、时间、价格等现在都没有明确答案。

就算克服困难,你终于成功投靠WAPI阵营——最好别跟政府较劲对不对?——新的麻烦将接踵而至:全球有上百万个类似国贸星巴克咖啡馆的WI-FI接入节点,但它们将不能识别你新装上的WAPI芯片;事实上,除了中国,世界上不会有一个咖啡馆、飞机场、饭店采用WAPI。

你正左右为难,是不是?

你并不孤单。与你处于同样困境的,是数十万配备WI-FI技术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的中国用户和整个无线局域网通信行业。

时间不多了

2003年11月2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为"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国际委")发布第110号公告(以及随后发布的113号公告),称"2004年6月1日起,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加施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我认为这个时间表不会再推迟了。"负责起草这一标准的中国宽带无线IP工作组的新闻联络人刘朝阳对《财经》表示。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时间表已经从最初设计的2003年12月31日,顺延到了今年6月1日,就是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各方做好准备。

但另外一种声音也丝毫没有软化的迹象,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柯白(Robert Kapp)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在此问题上坚持自设标准,要求国外公司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分离其知识产权,这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制度上的保护主义(regulatory protectionism),但中国已是WTO成员,这样做实在说不过去。"他补充说。

而就在3月2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商务部部长埃文斯以及贸易代表佐立克相当罕见地联合致函中国政府,对中国强制执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以及半导体产业的补贴政策等贸易壁垒提出了质疑,认为上述举措违反了入世承诺。

《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这样,在距离6月1日的大限还不到三个月的时候,争执的声音再次升温。

一个标准的诞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WLAN(无线局域网)作为一种无线接入方式,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正式走向产业化,则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在2003年芯片巨头英特尔将无线局域网通信芯片与Pentium-M芯片以"迅驰"之名捆绑后,无线通信一时成为笔记本电脑近乎标准的配备——"迅驰"笔记本电脑几乎占到2003笔记本电脑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与传统的有线接入方式不同,无线局域网摆脱了线缆的束缚,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局域网覆盖的"热点"区域(HOTSPOT)上网;而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相比,无线局域网技术可提供超过每妙10兆字节的接入速度,而目前的第二代半移动网络充其量也只能提供1/10兆字节量级的接入速度,而且接入成本也远低于传统移动通信。

不过无线局域网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覆盖半径相对较小,只能进行"点状覆盖",根据加州大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学院的测算,可能10万个"热点"覆盖的面积,与三个普通移动基站的覆盖面积相当。因此,前者更适合用于机场、商务楼宇、酒店、咖啡馆等商务人士比较集中的区域。

1999年,随着名WI-FI联盟的非盈利性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化组织的成立,这个产业也开始测具规模。目前这个联盟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为")以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兴")也均被接纳为会员企业。

在运营商方面,一直致力于中国宽带建设的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也就是分拆重组之前的"小网通"),也对这种无线宽带方式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涉足无线业务,又可以绕过信息产业部在移动牌照方面的管制,加上其定位主要是商务人士等高端用户,这对于缺乏其他资源的网通而言,WLAN的确是个难得的机遇。

除了国内的运营商和制造企业,国内不少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也开始对WLAN相关技术给予关注。为规范这一产业的发展,2001年6月,信息产业部正式下文,确定由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西电捷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以及西安邮电学院等单位,承担无线IP领域六个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

以此为契机,2001年8月,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指导下,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正式成立,创始者包括上面提及的这些单位,以及国家商用密码研究中心等10家单位。

在上述六个标准之中,《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和《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2.4GHz频段较高速物理层扩展规范》两项标准,此后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2002年~2003年国家标准化项目,文件号为国标委计划[2002]41号文,这两个标准分别简称为GB15629.11以及GB15629.1102标准。

2002年11月8日至12月8日,标准工作组分别就上述两个标准的草案,分别向运营商、制造商、设备集成商以及众多科研院所、行业用户等广泛征求了意见。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在2003年1月8日,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的应用物理会议中心,召开了上述两个标准的审查会,包括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为"密码办")、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处等在内的12个单位23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对这两个国家标准的审查。

5月12日,由中国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起草的上述两个国家标准,经信息产业部报送国标委正式颁布;一个月后,工组专门就上述两个标准的进展,向信息产业部主管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娄勤俭副部长做了汇报。

7月9日,信息产业部、国标委以及密码办又在北京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两个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会议,与会人数超过了百人。

但直到此时,关于此事的讨论仍然局限在狭窄的业界之内,未成为公众的谈资。到了11月底,质检总局、国标委给出了清晰的强制推行时间表后,关于无线局域网标准的争论才开始公开化并急剧白热化。

其中关于必须由中国政府指定的公司来生产WAPI加密芯片的规定,则成了事实上的导火索。

安全门槛

强制推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在支持者看来,最大的理由是:安全性。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刘朝阳就多次表示,对于无线局域网而言,信息安全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即原信息产业部广州通信研究所的李进良教授也对《财经》指出,"目前采用WI-FI联盟推出的安全标准存在问题"。他说,目前在美国的不少国防部门,以及在今年夏天即将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上,无线局域网均因为安全性无法登场。

而从技术上而言,新的国家标准采用的WAPI技术,由于采用了新的双向鉴别技术,因此"安全性要明确优于现有的WI-FI联盟采用的WEP(有线等效加密)协议,即使与改进后的WPA(WI-FI保护访问)协议比较,也仍有优势"。

或许正是出于安全的考量,密码办指定了西电捷通、华为、中兴等24家国内企业,授予了其国家加密算法的使用权。这就意味着,任何外国企业均需与这些企业中的一家合作,才能生产内置加密芯片的接入设备,从而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强制性认证要求,获得6月1日后正常销售和使用的资格。

"(去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正式拿到标准的文本,当时更愿意以技术交流的方式提出建议。但到了12月份,通知我们最后指定了24家中国企业,当时我们确实意识到,这已经是贸易问题了,应该从投资的角度进行考虑。"作为美国相关产业的行业"守护者",美国信息产业机构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思安(Anne Stevenson)对《财经》解释说。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24家企业可以随便参与这一市场,而国外企业则被挡在了门外。何况其中的多家公司,比如华为、中兴等,还是国外企业必须直面的正在崛起的竞争者。

国家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的有关人士则对《财经》表示,由这24家通过密码办认证的国内企业来生产加密芯片,是符合国家商用密码使用贯例的。实际上,最后指定的企业,由一开始传说中的11家增加到24家,"已属给了国外企业更大的合作权"。

这种说法显然并未得到外方的认同,对于后者而言,必须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这种形式就已经意味着极大的倒退,便何况还有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深远优虑。

杨思安告诉记者,国外企业必须通过上述企业获得加密芯片,就意味着国外企业必须与这些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同时在商业上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显然会迫使国外企业部门开放知识产权,因为所谓知识产权,不仅包含技术、专利等具体的东西,同时也包括商业策略、公司运营、生产计划、员工安排以及劳动合同等。

她批评说,虽然大部分上述授权企业均对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持积极态度,但由于政策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并不能排除实际执行中这24家企业拒绝合作的可能性,或者在商业谈判中,以此做筹码,来要求与国外企业分享相关的技术。

况且,对于这24家企业,只有授权,却没有程序性的义务规定,比如只要国外企业满足何种条件,并通过何种步骤,就可以获得准入。在这种情况下,国外企业进入市场资格,竟然取决于竞争对手的自由裁量。对此,一些国外企业对《财经》表示,这很显然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关于非歧视以及透明性的原则。

谁的利益?

在这场博弈中,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的态度尤为引人关注。

3月11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曾在文中称英特尔公司将拒绝支持WAPI,并指责这一加密标准属于落后技术,并且无法保证品质。但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刘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一直在以积极的态度与有关各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只是由于现阶段从技术上说无法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暂时无法支持这一标准,"这并不是主观上想不想的问题"。

她解释说,WAPI不是英特尔一家的问题,它牵涉到整个上下游的厂商,包括软件厂商、芯片制造商、无线设备厂商以及运营商等。如果采用WAPI,就意味着现在的运营商必需重新进行大量的调试和认证,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英特尔"担心能否用客户提供他们所期望的品质保证"。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美国信息产业机构的支持。他们认为,标准只是一种技术概念,目前中国的WAPI标准只有算法和形式,细节上并不清晰。而要把这一加密技术内置到各种设备中,更要考虑芯片设计和元器件接口等各种因素。

此外甚至还要考虑一些与加密直接关系不大的因素,比如价格,因为如果由于加密抬高成本的话,对于正处于成长初期的无线局域网市场而言,影响显然是负面的。

"如果技术好,但商业上不可行;或者商业概念好,技术上没解决,都是行不通的。"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思安对《财经》表示。

同为WI-FI联盟成员的国内企业华为和中兴的态度更加意味深长。

此前,标准工作组的一些人士曾"委婉"地指出,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公司,对于这一标准显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3月中旬在西安召开的工作组会议,在业界看来,也不乏督促这两家公司尽快在WAPI芯片产业化方面加快步伐的意味。

目前年产值均已经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华为和中兴,正在致力于成长为国际性通信企业,中兴希望在今年实现十亿美元的海外销售收入,而华为更是去年就超过了这一数字,今年被认为有望冲击15亿美元,都在进入一个"收获期"。

目前,这两家公司无论是在印度、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还是在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前独联体市场,都已经对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巨头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即使在开拓相对困难的欧洲以及北美市场,这两家公司也试图更多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强制执行WAPI标准,就意味着这两家公司必须同时生产支持两种标准的产品,以便在海内外争夺两个市场。虽然作为授权企业,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获得一些收益,但能否补偿这种规模效益的损失,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一旦发生贸易纠纷,虽然对诸如西电捷通这些业务局限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公司,短期之内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对于这两家雄心勃勃开拓海外疆土的中国通信业的排头兵而言,如果这一争端被提交给世界贸易组织仲裁,而最终仲裁结果又对中国不利的话,他们遭到关税惩罚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而且,这一标准的示范效应也难言好坏。"谁知道印度、俄罗斯、还有巴西这样的大国,会不会也一样设立自己的标准,这样的话,我们的成本优势可能会大受影响。"中兴通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财经》表示。

产业权衡

在国内业界,记者亦听闻颇多并不看好WAPI标准的声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也对记者称,标准化是把"双刃剑",一旦没有进行精密的设计和利益权衡仓促出台,尤其在"国家利益部门化,产业利益公司化"的策动下出台,受到损害的,反而有可能是这个行业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终受损失的只能是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

"有市场的弱势企业来主持设计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你还能希望怎样?它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生存,而不是产业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这种抱怨。

此次主持这次标准起草的核心企业,是在业界并没有多大名气的西电捷通,标准工作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这家公司。这家成立于2000年9月,坐落于西安市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目前员工规模在百人左右。其依托的技术资源,是在中国电子及通信产业领域拥有一定声望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其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无线IP业务进行研究。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这家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曹军,其余的股份则分别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管理层持有。曹本人并非技术专家,早年主要从事贸易活动。后因为看好这一专业,才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人士一起创办了这家专门从事无线IP业务的通信企业。

据说,曹本人相当谨慎,由于不愿自己的股份被过分稀释,因此公司在融资方面的进展并不顺利。最初,公司主推的是移动IP感念,但市场表现并不十分乐观,一度靠国家科研经费资助,以及帮助一些行业、企业安装无线局域网设备维持。

由于西电捷通作为这一标准的执笔者,并拥有相关的企业专利,一旦WAPI强制执行得以落实的话,显然有望成为24家获得加密授权的企业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财经》试图采访西电捷通,未能成功。

虽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标准工作组的人士强调,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已经反复征求了相关方面的意见,包括运营商、制造商以及有关政府等,但其中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

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在信息产业部内部,也仍然存在分歧。科技司以及主管电子产品制造的部门以及主管领导力挺这一标准的同时,在负责运营的部门以及高层之间,却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因为目前中国的四大运营商中,无论是中国网通的"无限伴侣"业务,还是中国电信的"天翼通",或者中国移动结合GPRS推出的WLAN业务,都已经将无线局域网视为新的兴奋点。如果WAPI强制执行的话,这不仅意味着运营商必须对现有的网络设备加以升级,同时,也必须经历一个时间尚无法确定的调试、磨合期,同时,还要抚慰可能有所怨言的消费者。

尤其对于中国网通来说,处境更为尴尬。去年3月,网通刚刚与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四家运营商一起,创立了旨在漫游的"无线宽带联盟",以便消费者可以在这些运营商"热点"覆盖的地区像移动电话一样实现漫游,目前加入这个联盟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15个。

对于打算在今年7月海外上市的网通而言,这一风波的打击可能是多重的。它不仅仅使得公司无线局域网业务本身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并对网通致力于塑造的地区性乃至国际角色提出挑战,同时,这种氛围有可能使得外国投资者,重估中国电信业潜在的政策风险。

毕竟,现在距离最后的"大限"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了,而国内厂商仍未拿出成熟的WAPI加密芯片,能否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于运营商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等着看怎么发展下去"

据称,在收到美国方面的正式函件后,商务部已经与WAPI标准工作组交换了意见,但主要还是就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进行了沟通。

商务部的介入,会使得局势有所变化么?现在还很难预测,虽然在半导体退税方面,商务部已经同意了美国提出的磋商要求,但在WAPI标准方面,任何选择,哪怕出于正当的理由和利益权衡,却都将困难得多。

因为这是一个已经被多个政府部门正式认可的强制性标准,在已经推迟了一次之后,任何再次推迟,在某些人看来,都会损害政府的"权威"。更何况,对"商务部就是替美国办事的部门"的指责,在很多产业,也还没有平息。

24家国内企业,会在4月份按期拿出技术性、商业性、兼容性以及成熟性都值得信赖的WAPI加密芯片,从而为6月1日的强制推行做好铺垫么?现在也仍然无法预测。

WI-FI联盟会让步么?"截止到目前,我还不知道哪个WI-FI联盟的成员,正式表态明确支持WAPI。"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对《财经》称。

"我不知道美国政府会否有进一步行动,但这已引起美国政府很大的担忧。中国方面也坚持不可能再改变实施WAPI标准。我认为这个事件如果早被讨论的话,不一定会是现在这样的结果,"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柯白对《财经》说,"贸易伙伴们都等着看这件事情怎样发展下去"。

信息产业部则不愿对《财经》表态,称这件事情由国标委负责。而国标委则未给任何答复。

-完-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近代风云:德国人德璀琳把持天津海关22年

每日新报

古斯塔·冯·德璀琳( GustarVonDetring),1842年出生于德国日耳曼贵族。1864年来华,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手下任四等税务员,1867年5月来津时仅为四等文书,1869年,以三等税务资格调至天津海关。1876年任烟台关税务司,参与中英谈判签订《烟台条约》,并从李鸿章手里为外国商人争得许多权益,因而得到赫德的赏识。1877年12月,接替克黎出任炙手可热的天津海关税务司,从此飞黄腾达,把持天津海关达22年之久。成为除赫德之外,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古斯塔夫大王"。

参与天津早期城市建设

1887年,在英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的提议下,英租界当局将海大道(今大沽路)一线与墙子河(今南京路)之间的大片土地廉价收买,这些土地很快就被外国商行和投机者占了,当时刻有外国人名字开头字母的界石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林立,房屋刚一盖好马上就会被人租赁,甚至很多房屋还未建成就早已有人预订了。就这样,以英租界为先河的天津房地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1882年,德璀琳征得赫德和李鸿章的同意,按货物价值千两收银一两,作为铺设租界道路和造林绿化的费用。当时,在租界内建成了天津的第一条砂石路,并被命名为"德璀琳路"(今大同道附近)。三年后,英租界的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租界内街道逐次修筑整齐……夏季,马路上覆盖着清凉的枝叶,茂密的绿阴,(租界)成为众望所归的各国侨民住宅区"。1892年,德璀琳又募集了1600两白银,开始修建津京大道。

1886年,经直隶总督李鸿章赠予,德璀琳攫取了佟楼以南向西"养心园"的大片土地,后在该地建造了天津设计和装饰最豪华的三座小洋楼,人称"德璀琳大院"。德璀琳死后,遂由其妻儿继承,并由其女婿汉纳根代管。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汉纳根及继承人中有德侨关系,经英美两国领事商议及特派直隶交涉员同意,依照当时管理特种财产的规定,将该产转为美侨卢克托管。至1921年5月,中德订立发还德侨财产的新约后,该产发还给了德璀琳夫人,但仍由卢克代管。 1939年,德璀琳夫人去世后,该房产即由其女儿和外孙等继承。后曾先后被德商租用和被美军占领,建国后,该房被拆除。

1886年,德璀琳以开赛马会名义圈占了与"养心园"毗邻的大片土地,建成了"具有远东无双的跑道和设备"的天津赛马场。德璀琳酷爱赛马,他还在自己的私邸修建了一个大马号,饲养着许多优良种马。从1886年起,他为赛马会建立起完整的优胜马匹、马主和赛手的记录,还曾担任赛马场的秘书和旗手,"他的赛马成就可以写满一卷书,他的马厩里养了一些十有九胜的马匹"。

1887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即位50周年,天津英租界当局修建了维多利亚公园。为了纪念戈登在开辟天津英租界的"突出贡献和卓越功绩",在德璀琳的倡议下,英工部局投资3.2万两白银,于1889年在维多利亚公园内开始兴建英工部局,为纪念天津英租界的规划者和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的英国军官戈登,取名"戈登堂"(今市政府所在地)。据称,它是当时中国通商口岸第一座租界市政大厦。1890年5月,戈登堂落成时,驻津英国领事举行了盛大的命名典礼,仪式由德璀琳主持。

德璀琳在津的公馆坐落在英租界领事道(今大同道)南侧,正门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今已不存在。此外,德璀琳还在佟楼、马场道、吴家窑、八里台卫津河沿等地购得七块土地,建国后,均被政府收回。

开办邮政创办《中国时报》

海河在当时是天津中外贸易的生命线,但由于泥沙淤积,阻塞了河道,严重地影响了通航能力,也影响了各国商人的利益。早在1888年,德璀琳就向李鸿章建议让谙熟河道工程的洋商部会顾问、工程师林德(De.Linde)对海河进行一次水文测量。1892年夏,在与林德、海关道台一起骑马考察了海河后,德璀琳提出了"从河道几个弯处颈部裁弯取直,以造成一个几乎直线入海河河道"的建议。虽然这一建议没有马上被采纳,但整治海河、清淤疏浚已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 1896年,在德璀琳的提议下, 林德终以顾问身份,与法国总领事杜士兰、天津洋商总会会长克森士等会商,协议成立海河工程局,同时组成一个海河工程委员会。在最初的7年中,德璀琳一直是该局的重要一员。1898年整治海河第一期工程,清政府拨款10万两银子,英工部局改造公债15万两银子,而后两期的100余万两银子的工程款,均为英工部局发行的公债,由津海关从进出口、转口货款中征收万分之五以作公债本息,后又增加到关税的2%和3%,并定名为"河捐",这便是海关征收河捐的由来。几年后,除为一般中型船舶和军舰均直达市区疏浚了河道,还在大沽口修筑了拦江沙坝,增设了灯塔、雾角、灯标等助航设施,一些由于航道原因而改航青岛、大连等地的船舶重又回到了海河。这次海河整治工程,客观上巩固了天津港的贸易地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德璀琳说服了各国公使,终于将整治海河计划纳入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中。

德璀琳初任津海关税务司时,正值清王朝总理衙门委托赫德开办海关邮政。由于天津是距北京最近的水旱码头,交通方便,津海关遂成为海关邮政的中心。1878年,赫德征得李鸿章的同意,指定德璀琳在天津英租界设立邮政总办事处,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上海设立华洋书信馆,同时发行了一套三枚以蟠龙为图案、上印"大清邮政"字样的邮票,德璀琳亲自为这套邮票设定了颜色。

1886年11月6日,德璀琳在津创办了第一家在华英文报纸《中国时报》,并联合怡和洋行大班茄臣组建了天津印刷公司,负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被李鸿章常识

德璀琳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有着"深厚而持久的友谊",共同主宰着中国的外交命运达25年。从中俄伊犁交涉,到甲申中法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德璀琳无不侧身其中。在这25年中,他成了中国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部长。当时,北京的外交使团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和德璀琳,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1876年,作为清政府全权代表的李鸿章与身为烟台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初次相识是在中英烟台条约谈判中,由于"德璀琳在谈判期间协助解决了马嘉理(Margary)遇害产生的危机问题,并且修改了 税则,显露了非凡的才干,很得李鸿章赏识"。翌年德璀琳调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由于公务,李鸿章也经常往返于京津之间,随着交往的密切,他二人逐渐建立了"一种深厚而持久的友谊"。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在城市规划、医学、教育、陆海军编制、矿务、铁路等诸多方面,都听取了德璀琳的建议,他对德璀琳已由信任发展成了依赖。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派德璀琳参加了中法谈判,并"成功"地签订了《中法简明条款》。 1894年冬,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急于求和,遂派德璀琳携带他的亲笔信代表清政府到日本议和,在被日方拒绝后,李才不得不于 1895年 2月亲自出马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还曾利用德璀琳来削弱赫德的势力,多次委托德璀琳代表清政府对外谈判签约,办理外交。赫德在华任海关总税务司近 50年,有清政府的"太上皇"、"太上财政总长"之称。他对在各口岸任职的税务司可以说拥有绝对的权威,为了防止口岸税务司与地方势力和商人相勾结,实行了口岸税务司在一地方任职不得超过两年的制度。但由于有李鸿章的支持,德璀琳不仅任津海关税务司达22年之久,而且还担任了众多的社会职务。一次赫德来天津赞扬一些服从命令的下属时□□□W .Dickeison)却说:"可是赫德先生,不管您怎么说,您最好的税务司却是一个过分刚强而又不服从您的命令的人。"这个最好的税务司指的就是德璀琳。由此可见,绝对权威的赫德在不肯驯服的德璀琳面前也是无可奈何。"李鸿章一向认为我是他的批评者而不愿我的势力太大,他利用我的属员(即德璀琳)来抵制我。"心中明白却又不能明讲的赫德也只能在给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的信中发发牢骚。1885年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死后的第 7天,英国政府任命赫德为新的驻华公使,李鸿章遂积极支持德璀琳接替总税务司的职位。为了英国的既得利益不至于落入德国人之手,老谋深算的赫德权衡再三,最终还是辞谢了公使仍当他的总税务司。可见德璀琳已对赫德的地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身后无子 葬于津门

德璀琳在津海关税务司任内,利用手中权力,给洋商特别是英国商人带来了许多利益。所以从1878年到1893年(中间除了1882—1884年)的13年间,他先后10次被推举为英租界董事长。在扩张英租界,垄断工程,掠夺开平煤矿等侵略活动中,他更是主要的策划人。由于他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活动中是个"功臣",因而曾得到法、奥、葡、比、丹麦、普鲁士、巴西等国政府及罗马教皇授予的勋章。

由于他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外交事务,为此,清政府曾赏赐他头品顶戴,并几次授予勋章,最后一个是慈禧太后 60寿辰时,赏给他头品顶戴。

德璀琳一生无子,生了5个"善交际、爱运动"的女儿,大女婿是曾任李鸿章顾问的德商汉纳根,二女婿美国人腊克是美丰银行的经理,三女婿包尔曾任奥国驻津领事,四女婿英国人纳森是开滦矿务局总经理,五女婿是英国的驻华使馆武官。由于德璀琳全家显赫的地位,"他的家庭在整整一代里成为天津的社交中心"。

1904年11月,德璀琳与张翼赴伦敦为开平煤矿公司与英国墨林公司打官司胜诉。后"为使该企业及其资产受到外国保护,将其对外资本开放,并作为一个英国公司在伦敦登记",为此,德璀琳每年从开平公司秘密领取几百两银子的车马费。赫德得知后,借题发挥,紧追不舍。此时,李鸿章已死,失去了有力后台的德璀琳,不得不辞去津海关税务司一职。

1905年11月18日,德璀琳由欧洲返津,但未回天津海关工作。 1906年4月1日,请长假两年。1913年1月4日,德璀琳死于天津,家人依其遗嘱将他葬于德璀琳大院的一角。当时的《京津泰晤士报》是这样评价他的:……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在华北占有如此优越而又如此有威力的地位,以致我们不可能在想到天津时而不想到他。

-完-

熊培云:没有土地,就没有诗意地栖居

2007-07-23 09:59:1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媒体思想之熊培云专栏

北京"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出来后,有人抱怨中国人没有判断力,明显是造假的新闻怎么还有人信?我想,即使这新闻是假的,也不能怪民众,因为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大家已经渐渐习惯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判断。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适应环境的推陈出新,然后见怪不怪。

丑闻总是此起彼伏,一件丑事被曝光,很快便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到相同的版本。比如"短信狱",不只是重庆有,安徽有,其他地方也有。同样,"拆迁党"之胡作非为,之鸿篇巨制,更是无人可及。

7月6日晚,一支由文物、宗教管理部门的人,还有城管和警察组成的队伍闯进襄樊一处明代古刹。但听为首者一声令下,这群人便用绳索捆住两位六七十岁的老居士,然后开始用推土机拆梁毁房……就这样,襄樊唯一明代古建筑汉圣庵在半夜时分被强行拆除。守庵的一位居士竟被六七个人抬出来并带到派出所,抓走她的理由是她"违反《文物法》"。

6月22日晚,一支由城管和警察组成的队伍将西安市唐代艺术博物馆强行拆除。晚上9点多,20多个头戴"城管执法"白色头盔的人员突然将西安一博物馆层层包围封锁,同时40多个不明身份的人迅速包围博物馆,并强拆博物馆,用旧瓦砾强行封堵博物馆大门。晚上10点多,几十个来历不明的人手持斧头和棍棒冲入博物馆,将馆内值班人员粗暴撵出馆外。

5月2日,一支由机关工作人员、警察和教师组成的300多人的队伍,在河南省确山县刘店镇乡党委书记、乡长和推土机的带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平了一个村庄近千亩小麦。

拆迁的队伍越走越长。我曾经说,中国的历史悲剧,很多情况下都是"拆迁政治"造成的。在生活方面更体现为"先拆迁,后安置"。"先拆迁"就是旧屋已去,新屋未建;而"后安置"则有可能再也不安置了,于是乎被拆者只好忍受天寒地冻,或在户外尽享"席卷天下"的好处。比如历史上的许多革命或者造反,便是将新天地允诺得光彩照人,然而,实际上却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于是,也便有了张养浩的千古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社会有自己的秩序在生长。许多本来应该"善前"的事,偏偏做成了"善后"。比如说,几天前,北京新龙打工者子弟学校的校舍"因为规划需要"被拆,而800多师生都不知情。拆完后,回龙观镇政府和昌平教委表示,正在积极帮学校联系新校舍。更令人气愤的是汉圣庵被拆,襄樊官员也说要"异地重建",在这些官员眼里,对文物进行"先斩后奏"式的毁坏仿佛只是为了搞换头术表演,而不是杀人。"先拆迁,后安置"本质上说,是一种流氓逻辑,是一种生米做成熟饭,先强奸然后娶妻生子的逻辑。

前不久,我说中国的"小产权"与"大产权"之争是无谓之争,因为中国房地产更大的问题就在于有房产而无地产,所以"铁打的房子也在风雨飘摇"。这的确不是危言耸听。由于土地名义上属于所有人,这也意味着不属于任何人,这便注定了土地的占有将永远服从于弱肉强食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每个人所拥有的都是一种朝不保夕的权利。

有人将中国人"富不过三代"归咎于富家子弟挥金如土,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诉诸强力与暴力的"拆迁政治"与"拆迁文化"主导了中国的历史。当财产得不到真正的保护,人们对财产的占有就只能追求谁占得最多,而不是谁占得最久。

有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平日里过得优哉游哉,有次遇到了大洪水,于是抱着财宝爬到了树上。由于水没有退,他也下不了地,这些财宝全是累赘,最后他掉到水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表明,人的一切权利都得依托土地而存在,土地所有权才是一切权利的根本,因为人必须依托大地创造、生活与积累财富。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任何财产权,甚至包括人权,都可能变成水月镜花、空中楼阁。没有比把国土归还给国民更有益于长治久安的了。

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他的一生充其量也只是诗意地流浪。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完-

熊培云:普天之下,莫非国土?

2007年8月13日

"2007中国地交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土地"话题一再受到关注。如何改革现有土地制度,成为会上会下人们讨论的焦点。

土地问题左右着中国的历史,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物权法》的颁布,大小产权的争论,房产与地产的脱节,让人们将目光从"普天之下,莫非国土"投向对自己私有产权的保护。

应该说,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普天之下,莫非国土",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脉络。然而,在民权日益觉醒的今天,主体虚置的"国土",也并未能全然满足人们对"公民之土"的信仰以及现实的需要。

古语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使其统治具有先验的合法性,国王创造了"天",并且自封"天子",从而可以权倾"普天之下"的土地。当天下的土地成为皇帝的不动产,生息其上的民众便成为了土地上的附着物。换句话说,土地是王的,土地上的庄稼也是王的,而民众呢,一方面他们收割地里的庄稼,另一方面,国王收割他们的一生。

当然,这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地盘政治"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对于王来说,同样暗藏无限危机与凶险。一方面皇帝占尽天下沃土良田,视天下万物为皇家私产,视公仆为家丁,可以为所欲为,不为所不欲为;另一方面,这也使皇家政府变成"无限政府",需要担负无限责任。所以,每逢改朝换代,王权宣告破产之时,昔日莺歌燕舞的皇宫立即"王哭妃嚎",变成人间地狱。

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多孔性的、人与物皆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与此相反,封闭社会则是利出一孔,就意味着其他孔都被填塞,意味着臣民只能附着于君王的土地,吃君王的"君饷","长恨此生非我有"。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曾经转引托洛斯基的话说:"在一个政府是惟一的雇主的国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饿死。'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旧的原则,已由'不服从者不得食'这个新的原则所代替。"在此意义上,利出一孔便是通往奴役之孔,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在自由与开放中寻求平等。

从理论上说,相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言,"普天之下,莫非国土"是一种进步。然而,应该看到的是,无论在国王至上的君主时期,还是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普天之下,莫非国土",所代表的是土地占有的两个极端形式。前者,君王垄断一切,天下归一个人所有,臣民实际上是一无所有。至于后者,在国家垄断一切、政府包办一切的时期,土地名义上一切都属于人民,但是,人民是一个虚拟的主体,"人民不是人"。从产权上说,属于任何人的东西也意味着不属于任何具体的个人。其结果难免是纷争四起。

关于这一点,除了西方理论家有"公有地悲剧",中国古人同样有"兔死谁手"的寓言:一百人追赶野兔,并不是因为这只兔子可以供百人分,而是因为人人都想捕为己有,因为这只兔子权属未定;而到了兔市,谁也不能随便拿,正是因为其确定了权属。或许这才是近年来中国"国土"严重流失的原因所在。

历史是一种增量的累积,对于一个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权利亦如是。打破对土地垄断,也是在既有权利基础上增加一种权利。然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农民没有能力妥善处置自己的财产?杞人忧天是担心天塌下来,杞人忧地担心的则是农民目光短浅,不会算计自己的利益,不会打理自己的人生,从而导致大地沦陷,葬送了中国的大好前程。

不难发现,认为农民不配拥有地权的人,与那些认为中国人当下不配享有民主权利的理由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前者指向的是经济权利,而后者指向的是政治权利。


-完-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地下电视台风潮调查:政策之困催生乡镇电视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13:41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王洪伟/山东、河南报道

2004年6月31日中午时分,山东省梁山县黑虎庙乡陈垓村,正在调水调沙的黄河水,浑浊而汹涌。

离黄河西岸500米左右、空旷的麦场东头,一座新建的四方院落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显得格外落寞。

院落的西边田地里架设了一座输电变压器,线路引自葛集村,是专为这座院落架设的。院子里高耸的电视发射塔,足有80多米,张扬而醒目。

这就是曾在当地风光一时的"河山电视台"——"河"是河南,"山"是山东,意即河南、山东两地联合办的电视台。

办台农民都是正经人

6月初,附近黄河两岸的梁山县黑虎庙乡、相邻的台前县马楼乡的农民家里的电视每逢打开,就可以看见一家叫作"河山电视台"的在播放节目,信号很强,别的频道受干扰,根本没法看。"河山"台的节目大都是农村广告、点播的戏曲,也转播一些中央台的节目。

葛集村一位王姓村民告诉记者,"河山电视台"是山东郓城县、梁山县和河南台前县的六七位"老板"建的,投资30多万元人民币。

但"河山电视台"并没有开播多久。6月10日左右的某一天上午,10多辆警车呼啸而来,把开办电视台的院落包围得严严实实。闹腾了半个多小时后,来人悄悄退了,但"河山电视台"再也没有播出过。

知情的村民告诉记者,办"河山电视台"的几个台前农民都是正经人,建电视台的钱大都是贷款的,每人投资从两三万到七八万不等。

台前县马楼乡葛集村的王广振,30岁出头,是方圆十里八乡有名的精明人,他原本开设有一个齿轮厂,但近几年生意不景气,一直想找个好项目,大干一场。王的好朋友赵庆立是马楼乡前赵村农民,40多岁光景,也是村上的"能人",但家庭经济实力不及王广振家。两人都是"河山电视台"的"东家"。

6月29日上午,记者找到王广振家,在黄河滩区的农家里,王家显得有点"富丽堂皇",从家屋外观上看,算得上村中的"富户"。王家大门敞开着,但内屋一概"铁将军"把门。邻居说王广振出门好几天了。

前赵村离葛集村大约1公里远,赵庆立家新盖了三间别墅一样的平房,尚未整修完,还没有进住。前赵村村支书赵怀银告诉记者:"赵庆立办电视台,是为了做买卖赚钱,是私人的事,村委会不好过问。"在当地村民的眼里:办电视台"很赚钱"。

马楼乡的村民说,隔岸郓城黄集乡、李集乡和梁山县赵堌堆乡都有个人办的电视台,不知道王广振他们办电视台得罪了谁,竟叫公家给查了。

县电视台参建私人电视台

梁山县广播电视局局长郭广建告诉记者,今年5月底6月初,县局接到群众举报,称黑虎庙乡陈垓村鲁豫交界处发现一个"河山转播台",以播放戏曲、广告为主。县局调查发现,该电视台在黄河西岸,位于河南省台前县马楼乡葛集村村东的防洪堤上。6月10日上午10时整,台前、梁山和广电、公安联合现场查处"河山电视台",但现场除了一个浑不知情的看门人、发射塔和天线外,其他关键设备全部转移。

"查处前被人'放水',根本没见到办电视台的几个农民,台前和梁山方面都很窝火。"台前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庆昌说。

至于到底是哪些人创办了电视台,最后处理结果如何,郭广建说:"不知道!我们也没必要知道,那是在台前地头,人家的事我们不便多问。"

据台前马楼葛集村民反映,梁山电视台有工作人员参与了"河山电视台"的创办,并承诺帮投资农民办理相关合法手续。葛集黄河渡桥的一位老板向记者透露:"女播音员都是梁山电视台帮助物色的,但事发后梁山人撒手不管了。"

郭广建对记者说,台前县广播电视局也曾反映"河山电视台"创办人中有梁山电视台的人员参与,但一直不肯给出名单。郭广建说:"只要给我名单,涉及到谁处理谁!不能给我们凭空安加罪名!"

他坚称:"梁山县范围没有一家乡镇转播电视台,也没有一家私人电视台。"

乡镇"电视台"泛滥

事实上,在河南山东交界的几个地区,私人创办的地下电视台并非什么罕见的事物,在部分地区还有泛滥之势。

7月1日,记者来到靠近河南省边界的郓城县李集、黄集两乡。

李集乡政府大院里,位于乡文化广播站房顶的电视发射塔、接收器已经锈迹斑斑。据该乡党政办公室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乡转播台按照国家政策,已经停办五六年了。但县广播电视局又在30米外的耕地上征地5公顷,新建了一个转播台,被称为"郓城二台"。在李集乡,只要"郓城二台"一播,其他什么频道都收不到。

他说,该台台长叫杨建民,是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局长杨际俭的侄子。"郓城二台"也办了五六年左右,什么广告都登,一年收入不下100万元人民币。

在树丛掩映的一块地头,两排砖房错落而建,没有院墙,外人随便就可以走到"郓城二台"的"台长"杨建民办公室门口。

杨建民告诉记者,"郓城二台"是民间的称呼,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李集转播台",是经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的。当年局里人员超编,为了分流人员,由他牵头,局里给了一套设备,创建了李集转播台,覆盖方圆10公里范围,主要转播山东新闻。

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梁新宪印证说,李集乡就是一个转播台,因为那里比较偏僻,收不到县台,乡属大部分地区也没有接上有线电视。

梁新宪告诉记者,郓城前两年还有三四个转播台,后来都停办了。但一些乡镇转播台不死心,都转手给私人,有时会突然开播,县局一经发现就打掉,现在全县只有李集一个转播台。

梁新宪承认李集台台长杨建民与县局局长杨际俭"有亲戚关系"。

但郓城县县委知情人士的说法,却与梁新宪、杨建民的说法大相径庭。据称,"郓城二台"创办五六年了,当年由现任局长杨际俭的侄子杨建民与当时郓城电视台一名叫孙召辉的记者联合投资创建。杨建民以县局收缴上来的电视设备入股,孙召辉贷款20万元入股,两人合办,是纯粹的私人电视台。电视台可以刊播广告,点播戏曲、歌曲,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后来生意火爆,孙召辉被排挤出局。孙到县委、县政府到处举报,反映"郓城二台"牵涉的腐败问题。记者了解到,当地纪委已经介入"郓城二台"涉及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

郓城县文化系统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高潮时期,郓城县各乡镇都设办有转播性质的小型"电视台",很多台并不履行其"转播中央、省、市、县的新闻和节目"的功能,而是大肆播放各类广告,从中渔利。后来国家政策撤消乡镇转播台,大量电视设备被一些私人低价反购,偷偷摸摸继续播放广告创收。县广播电视局一些主要领导对此听之任之,隔三差五地清查一次,那些私人台主纷纷动用关系或用金钱融通,于是"播播查查,查查播播",郓城私人小电视台风起云涌。截至目前为止,郓城县的李集乡、黄集乡、唐庙乡、玉皇庙镇、黄堆集乡、随官屯乡、南赵楼乡都存在私人转播电视台。

管辖地之争

鲁豫地下电视台暗流涌动,已非一日。按照记者采访的河南、山东广电行业官员的说法,查处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地下电视台缘何愈禁愈盛?

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河南兰考县和山东东明县交界处,一家名为"东兰影视台"的非法电视台,开播了将近10个月之久。这是记者了解到的最早的私人电视台。

因为属于两县交界地带,又是东明人所建,兰考方面就多次通知东明县广电局,要求联合查处。

但第一次查处时,因为双方都没有警方的配合,遭受到东明村民的强烈抵制,行动失败。之后,兰考县广电局多次试图联系东明县广电局,再次采取行动,但毫无反馈。

两地官方联合行动上的失调,实际上纵容了"东兰影视台"愈加有恃无恐。

2001年2月,新华社内参报道了"东兰影视台"事件,引起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震怒,责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严肃查处此案。国家广电总局下派要员,召集山东、河南两省及有关市、县主管部门的官员坐镇东明,现场协调指挥查处行动。

曾经亲自督办此案的开封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胡继明说,国家总局出面协调后,山东方面受到责任追究。但从此以后,山东方面一直认为是河南告了黑状,双方广电官方关系从此交恶,客观上导致后来鲁豫交界地下电视台的猖獗蔓延。

"河山电视台"的情况与当年"东兰影视台"的查处经过如出一辙:在该台筹建之初,台前说"河山电视台"所在地属于梁山;梁山方面说地界在河南境内。由此,延误甚至实际纵容了对"河山电视台"的查处。

胡继明对记者抱怨说:"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多不愉快,已经得罪了山东同行,我们也不愿意对山东说三道四了。"

政策之困

台前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庆昌透露,沿黄河的郓城、东明、梁山一带乡镇大都建有小型电视台,从原来的乡镇现在转手到一些私人手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山东省郓城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梁新宪也有同感:"私人电视台的泛滥不仅在郓城存在,县外、省外甚至全国都很普遍。"

资料显示,"文革"后,国家提倡四级办电视,直接导致中国目前的电视台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电视转播塔林立,成为中国一景。

梁新宪告诉记者,1995年前后,全国各地搞"村村通"工程,因为当时有线电视成本太高,难以在农村普及,郓城县大多农村地区,都以乡镇政府名义投资创办了小型的电视转播台。

1999年以后,按照国家新政策,乡镇电视转播台要全部撤销,大批电视设备成了"废铜烂铁",一些商人低价从乡镇政府中购买这些"剩余"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官员联合,以政府名义继续开办这些小型转播电视台,专事广告、点播和一些自办录像节目,大发"电视财"。

乡镇电视台被取消的后期,因为维持困难,已经开始转变"转播"的政治诉求,纷纷通过广告、点播等经营方式开始大搞创收。2001年较早报道"东兰影视台"案之一的法制日报记者张惠君曾说,因为在兰考、东明一带,各乡镇以政府名义开办电视台的情形并不鲜见,当地群众对"东兰影视台"这一私人非法办电视台的行为已见怪不怪,甚至对官方的查处采取集体抵制的态度。

开封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胡继明认为,国家政策变化太频繁。即使目前,很多县级、乡镇财政困难,连在职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困难,这些基层的广播电视机构难以为继,不得不铤而走险,大肆插播各类广告,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收视收听效果。基层广播电视只被赋予纯粹的"转播"功能,生存不下去,总有一天它们自己会去主动寻找出路。国家应该制定产业政策,搞活而不是搞死基层广播电视,地下私人电视台的非法反弹可为决策者们提供更多的警示。

滑稽的市场化冲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进入"现代化转型时期",就开始了市场化体制变革的征程。但中国的电视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出于应付技术资金压力和政治稳定要求的双重考虑。市场性的因素,或者说市场压力还不是最重要的思考动因。有专家指出,国家撤消乡镇电视台、限制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考虑,缺乏经济上思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如何在政治考虑和经济思量之间达成协调,需要慎重对待。

有专家指出,中国广播电视的市场化过程显得"有点扭扭捏捏"。但山东、河南交界一带的农民最简单的核计里,建一座小小的电视台就是给自己搭了一个能生钱的钱袋子。按"郓城二台"台长杨建民的说法,建一所转播性质的电视台,投资多则上百万,小则两三万元人民币就可建成。而且建电视台的相关设备,国家已经放开专营专卖,国内很多厂家,只要你掏钱就有厂家出卖。建设电视台的门槛很低,激发了山东、河南一些精明农民纷纷创办电视台的热情。据记者调查所见,山东、河南当地农村的大多数地下电视台,当地农民的参与度最高。

门槛低造成的小型地下电视台泛滥成灾,但广电部门的处理力度有限,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政府对非法电视台只能没收其相关设备,处以1-2倍的经济罚款。"东兰影视台"的所有设备由兰考方面查处后,该台创建人多次向兰考广播电视局讨要被查处的设备,并对兰考广播电视局局长刘书茂进行人身威胁。

有关广电专家指出,鲁豫地区地下电视台的蔓延,给我们的广电体制改革敲响警钟: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化的冲动不是来自广播电视本身的现代化,而是来自中国农民最朴实、最简单的"发财致富"的创造性愿望,给我们中国电视体制改革政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完-

久(九)醉周润发——周润发经典人物简评

隔雨望红楼


周润发入行三十年来,创造出众多的经典角色。这些角色活灵活现,深入人心,以致于让观众分不清谁是周润发,谁是电影人物。今年5月18日,是周润发虚50岁的生日,《南方都市报》以《经典十色》概述了周润发的十个典型人物。这个名字取得好!本文不敢套用此名,只是试图通过自己对周润发影视作品的理解,对周润发的银幕形象进行重温。"醉"后行文,性之所致,不拘常理,天马行空,胡言乱语,如有罪,皆周润发颠倒众生之罪也。

九醉"李慕白"

李慕白的青冥剑是《卧虎藏龙》一片的线索,但李慕白却是配角。虽然在宣传上认定周润发是主角,但周的戏份明显较少。正如同多年之前的《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一样,李慕白以配角成为影片的聚光点。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当李慕白牵着马穿过江南的民居出现在镜头前时,沉静与大气已经穿透银幕。李慕白长衫飘逸,面容瘦消,举止从容,他总是在关键时期才出现的,俞秀莲赴京前、青冥剑失踪后、玉娇龙骄纵时。他想退出江湖,但人心就是江湖,他有恩怨未了。整个片中,李慕白表现出了沧桑与淡定,但他的内心波澜汹涌,倒在俞秀莲的怀中时,他吐露心声充满了命运无常之感。这是行走江湖时留下的人生感悟。他轻盈的剑姿与沉稳的气质形成了强烈对比。李慕白,江湖顶尖侠客,只合出现在江南烟雨之中,他的气度正是中国山水精神的显现。《卧虎藏龙》,2000年摄制,导演李安,这是他第一次拍武侠片,也是周润发第一次在银幕上演侠客。外界断言周润发演不好古装戏,但周润发演了,演得很成功,中年以后的周润发再次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要提及的是这部片子配乐极其完美,它让影片增色几分,每听到大提琴声响起,江南水墨画一样的风景与李慕白飘逸的身姿会跃然眼前。

八醉"百年润发"

1997年中国大陆的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周润发,在这之前,周润发作为香港巨星,一直是录相中才能看到的身影。电视上的周润发在为一个女孩子洗头,这与录相中双枪扫射的周润发更是大相径庭。这个在广告中温情脉脉的男子并没有名字,甚至一句话都没,但观众惊呆了,他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广告,只靠演技,不要台词,这样的广告竟然就成功了。《百年润发》,周润发为数不多的广告中的精品,精品到他人无法企及,甚至自己都难以超越。他演绎的人物,十年前与女主角相依相恋,命运安排天涯远隔,十年后故地重游,竟与故人重逢。短短几分钟的广告,却是一幕人生的悲喜剧。周润发的演技可谓是出神入化:年轻时相恋时的柔情似水,恋人离去后的怅惘凄凉,再游故地时的物是人非,与故人重逢时的如梦如幻。这一切,都在周润发的眼神与举止中。尤其是最后那逐渐绽开的笑容,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征服了世界。有人说,这个微笑是上帝之笑。

七醉"祖"

周润发的这部作品,天马行空,放纵自如,却又如此华美灿烂。祖(周润发)、占(张国荣)、红豆(钟楚红),三个美丽的人正值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又是一部江湖动作片,却轻松自在,华美的外景,浪漫的音乐,幽默的对白,高超的演技,构成了《纵横四海》作为经典的可能。周润发在这里举手投足都是戏,浑身上下都是魅力四射。他在盗取名画穿行于暗室之中时游动自如,他坐于轮椅上与红豆起舞时的姿态翩翩,顾盼生姿。周润发演过很多舞戏,都以风度吸引人,而这部戏中,却是坐在轮椅上起舞,让人大开眼界,不得不叹服于他的演技。1991年的周润发,36岁,正值在香港的顶峰。他与吴宇森的合作,以《英雄本色》树立雄风,以《纵横四海》完美结束,因为即使有可能再合作,张国荣已经"山在虚无飘渺间",钟楚红已经"豪门一入深似海",这样的组合,已经不再,细细品味,不禁怅惘。

六醉"小庄"

《喋血双雄》这部电影的确好看,它集中了吴宇森电影因素的一切。杀手、教堂、白鸽、枪林弹雨、铁血柔情。在这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包装下,周润发的表现让观众大呼过瘾:大背头、西装、白围巾、双枪、对朋友的忠肝义胆,对爱人的柔情似水。等于说你想看到什么,在这部片子中你都得到了满足。小庄,一个杀手,被黑社会追杀,也被警察追捕,他要除恶报仇,最后连警察都帮他的忙,杀手的魅力突破了是非的界线。这是一个江湖的神话,小庄无所不能。面对江湖,他也倦了,有着太多的感慨,因为江湖铁血,而他太念旧,重感情,不得不轻叹不再适应这个江湖。当小庄在雨夜里吹着口琴时,江湖夜雨令电影柔肠百结。他想救珍妮的双眼,即便自己死了,也要将眼角膜献上,但他的双眼被打瞎了,他在倒地时摸索前行,却与心爱的人擦身而过。凄凉,英雄的凄凉。如同多年之前的《上海滩》一样,悲剧英雄总是在最后倒下,并且心愿未了。《喋血双雄》,1989年出品,枪战片中的经典之作,多年之后,一再被人提起,成为范本。周润发再次被定格在杀手的典范之中,幸与不幸,无从证明。总之是杀手太完美,电影太完美,每每看毕,想找点空间都不可能,好东西一下子都享用了。

五醉"高进"

独步天下谁人敌?赌神高进慢镜头走进赌场,众人仰视。华美的赌场,众赌徒衣着光鲜,美女们风情万种,而高进在里面绝对是帝王气象。上了腊的大背头,黑色西装,白衬衫,黑领结,威风凛凛。影片开头与结局部分,周润发将赌神的气度演绎得神采飞扬,而中间,却是失忆的可怜人。这种命运的大起大落,令高进这个赌神具有了平常人的亲和力,但观众还是对赌神的气派津津乐道。《赌神》,香港赌片的巅峰之作,它的出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出品的。这部片子只有周润发来演,周润发也只有在1989年的时候来演,他的体型与气度恰到了好处,至少说演赌神恰到了好处。观众很难忘记影片开始时高进在日本赌博时摇骰子时的镇静,影片中间吃巧克力洗出青龙时的流畅,尤其是影片结局部分,高进身披大衣出现在赌船甲板上,前呼后拥,傲视群雄,他与赌王赌博时稳坐泰山,稳操胜券,一代天王气派尽显无遗。有趣的是天王巨星刘德华在此片中扮演刀仔,成为周的徒弟,一度出演《赌侠》与《赌圣》。香港赌片从此进入辉煌。

四醉"阿郎"

"从远处传来了谁的声音,像梦中呜咽的小河"?阿郎的身影在烟火中倒下了,周润发在风尘中刻画了"你的样子"。亲情是此片最大的成功,周润发成功演绎了一位父亲的形象。他前期放浪形骸,赛车泡妞,花天酒地,不料非法赛车而入狱,女友生下小孩子后离开台湾去了美国。出狱后的阿郎拉扯孩子,在工地开车谋生。灰头灰脸的阿郎终于再见前女友,面对前情旧爱,再次柔情百转。而儿子认了亲生母亲,想一个完整的家。让儿子随母亲走,他难以舍弃。他难道已没有机会吗?再次出现在赛场上的阿郎又变回来了,剪了短发,英姿飒爽。他那坚毅的眼神分明是想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但他在赛场上倒下来了,任凭亲人泪流满面。观众看至此,已经唏嘘不已。再加以音乐声起,怎能不泪洒衣襟?《阿郎的故事》,周润发非英雄题材的成功影片之一,证实了他的演技之宽。1989年的周润发,确实到了人生的辉煌时分,《阿郎的故事》、《赌神》、《喋血双雄》,部部经典。罗大佑在片中供献了音乐,他喜欢周润发,他与张艾嘉也有过往昔情缘,这也可能是《恋曲1990》与《你的样子》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必然。

三醉"船头尺"

船头尺一角的盛名远播,可以看出周润发作为杰出演员的本质,全在于举手投足的"不在乎"。这种不在乎让他挥洒自如,无拘无束,却又对人物的刻画丝丝入扣。纽约街头绚丽的枫叶,秋风中的长椅,扑翅而起的鸽群,船头尺吊而郎当的神情,《秋天的童话》真的如同童话一样美好。一个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的大男人,已经在用眼神与动作表达了,他对十三妹的关爱,他放纵之余的落寞,对未来生活的点滴畅想。1987年,周润发以《英雄本色》正名之后,接到了他演艺生涯中不可多得的角色,出演《秋天的童话》。他在纽约街头长跑的那一节动人心弦,动作与表情融为一体,更与心情一脉相通:想见到意中人的惊喜,想表达爱意后的释然,狂喜令他的脚步如同舞步。而眼看意中人却搬了东西离开时,落寞与怅惘全写在了脸上,令人感怀。跑步本是平常不过的动作,却被周润发演得如此动人,令人不禁想及他在《上海滩》中奔向教堂找程程时的情景,想及《龙虎风云》中街头的一节猛跑,都让人难以忘记。童话的结局是美好的,船头终于开了餐馆,餐馆开在海边,风卷浪涌,海鸥飞翔。

二醉"高秋"

以英雄本色打响之后,周润发并未定型在枪手的角色上。1987年的周润发演了两个小人物,却都成为电影中的经典,一是船头尺,街头浪子;另一个就是高秋,卧底警察。高秋这个卧底当得苦,自始至终充满了无奈,他的身上散发着忧伤一样的东西,他的表演应是《无间道》的先河。他吊而郎当,却有情有义。就是这种情义让他痛苦:一方面为警方负责,却被警察追捕,一方面卧底黑帮,却又结成深交。他被击毙时很凄惨,让人想及他在街头手舞足蹈时的青春与活力,整个街道都为之明丽起来,如同秋天的长空。《龙虎风云》,1987年香港电影的经典,高秋,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周润发及香港的"风云系列"的开山之作。需要提及李修贤,他与周润发的合作,《龙虎风云》与《喋血双雄》都成为绝唱,他是与周润发能相互激发的演员。李修贤,香港男演员,《公仆》一片中的金像影帝。

一醉"小马哥"

周润发说,我拍了几十部戏,才有了出演《英雄本色》的一次机会。他是说经典角色需要等待才能得到。但经典角色也只有等到合适的人才能出现,比如小马哥。1986年的周润发,在度过了"票房毒药"的艰涩岁月后,终于迎来了他电影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促成了香港电影史上高峰的出现。史诗般的恢弘气势,令《英雄本色》畅快淋漓。小马哥,在豪哥与阿杰的兄弟情的主线下,只是个配角,但小马哥却是《英雄本色》之魂。他的张狂与冲动,令观众热血沸腾。风衣墨镜双枪牙签,小马哥的造型成为一代偶像。他用美钞点烟,他用啤酒浇腿,他在枫林阁双枪复仇,威风凛凛,潇洒无比。吴宇森+周润发,香港影坛最具号召力的搭档。周润发说,小马哥就是许文强,许文强就是小马哥。周润发将自己在电视中的表演技巧移植到了电影表演之中,他终于成功了。《英雄本色》,香港百年电影中的第一名;小马哥,香港众多角色中的第一名。1986年的香港有了里程碑,相隔近20年,依旧能听到香江澎湃的声音,那是小马哥面对香港夜色发出的声音:我就是神,神也是人。

附记:作为周润发最广为人知的经典,许文强已被多次提及,本人另有专文论及,这里只好放弃。《上海滩》永远是心头的一件事,时常想及,时常品味。这里着重谈电影作品,作为"长篇剧王"的周润发,在电视剧中亦有太多经典,只是无缘看到。《百年润发》作为广告入选,只是因为本人太喜欢这部作品。喜欢就好,只要你喜欢,你就说出来。

二00四年六月底于苏北小山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