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电力监管信息公开办法》(电监会12号令)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各有关单位:

《电力监管信息公开办法》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八次主席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电力监管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电力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规范电力监管信息公开行为,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力监管信息,是指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电力监管机构)在履行电力监管职责过程中制作、获得或者拥有的文件、数据、图表等。

第三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全国电力监管信息的公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电力监管信息的公开。

第四条 电力监管信息公开遵循合法、及时、真实、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非法阻挠或者限制电力监管信息公开的活动。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

第六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公开下列电力监管信息:

(一)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职能和联系方式;

(二)电力监管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电力监管各项业务的依据、程序、条件、时限和要求;

(四)电力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电力监管职责的情况;

(五)其他应当公开的电力监管信息。

第七条 电力监管机构在制定规章、规则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等的过程中,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当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意见。

第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电力监管机构提出公开电力监管信息的建议。

电力监管机构认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建议公开的监管信息符合公开条件的,应当予以公开。

第九条 除电力监管机构向社会公开的电力监管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电力监管机构向其提供与自身有关的电力监管信息。

第十条 电力监管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不予公开;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保证所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并方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

第三章 公开的形式和程序

第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公开电力监管信息,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门户网站及其子网站;

(二) 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

(三) 新闻发布会;

(四) 政策法规文件汇编;

(五) 其他方便获取信息的方式。

重大电力监管信息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三条 电力监管机构公开电力监管信息,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向电力监管机构申请提供有关电力监管信息的,可以采取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

对于要求提供电力监管信息的申请,电力监管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答复。可以当场答复的,应当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予以答复。答复不予提供有关信息的,应当告知理由。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对派出机构实施电力监管信息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电力监管机构建立电力监管信息公开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电力监管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职责分工和责任。

第十六条 电力监管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未公开有关电力监管信息的;

(二) 公开的电力监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

(三) 未及时更新已公开的有关电力监管信息的;

(四) 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

(五) 违反规定擅自公开有关信息的;

(六) 违反规定收费的。

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电力监管机构没有履行电力监管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区域监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办法,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完-

《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电监会14号令)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各有关单位:

《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八次主席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电力企业信息披露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监管,规范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的信息披露行为,维护电力市场秩序,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有关电力建设、生产、经营、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信息,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遵循真实、及时、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如实披露有关信息的情况实施监管。

第二章 披露内容

第五条 从事发电业务的企业应当向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下列信息:

(一)发电机组基础参数;

(二)新增或者退役发电机组、装机容量;

(三)机组运行检修情况;

(四)机组设备改造情况;

(五)火电厂燃料情况或者水电厂来水情况;;

(六)电力市场运行规则要求披露的信息;

(七)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第六条 从事输电业务的企业应当向从事发电业务的企业披露下列信息:

(一)输电网结构情况,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规划、建设、投产的情况;

(二)电网内发电装机情况;

(三)网内负荷和大用户负荷的情况;

(四)电力供需情况;

(五)主要输电通道的构成和关键断面的输电能力,网内发电厂送出线的输电能力;

(六)输变电设备检修计划和检修执行情况;

(七)电力安全生产情况;

(八)输电损耗情况;

(九)国家批准的输电电价;跨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能交易输电电价;大用户直购电输配电价;国家批准的收费标准;

(十)发电机组、直接供电用户并网接入情况,电网互联情况;

(十一)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第七条 从事供电业务的企业应当向电力用户披露下列信息:

(一)国家规定的供电质量标准;

(二)国家批准的配电电价、销售电价和收费标准;

(三)用电业务的办理程序;

(四)停电、限电和事故抢修处理情况;

(五)用电投诉处理情况;

(六)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第八条 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向从事发电业务的企业披露下列信息:

(一)电网结构情况,并网运行机组技术性能等基础资料,新建或者改建发电设备、输电设备投产运行情况;

(二)电网安全运行的主要约束条件,电网重要运行方式的变化情况;

(三)发电设备、重要输变电设备的检修计划和执行情况;

(四)年度电力电量需求预测和电网中长期运行方式,电网年度分月负荷预测;电网总发电量、最高最低负荷和负荷变化情况;年、季、月发电量计划安排和执行情况;

(五)跨区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电量交换情况;

(六)并网发电厂机组的上网电量、年度合同电量和其他电量完成情况,发电利用小时数;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各机组峰、谷、平段发电量情况;

(七)并网发电厂执行调度指令、调度纪律情况,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情况,提供调峰、调频、无功调节、备用等辅助服务的情况;

(八)并网发电厂运行考核情况,考核所得电量、资金的使用情况;

(九)电力市场运行规则要求披露的有关信息;

(十)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第九条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章 披露方式

第十条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的范围和内容,确定相应的披露方式和期限。

第十一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电力企业的门户网站及其子网站;

(二)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

(三)信息发布会;

(四)简报、公告;

(五)便于及时披露信息的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应当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并方便相关电力企业和用户获取。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指定具体负责信息披露的机构和人员,公开咨询电话和电子咨询邮箱,并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披露信息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并将抽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电力监管机构每年对在信息披露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十六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未按照本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虚假信息的,由电力监管机构给予批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区域监管局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完-

《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电监会13号令)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各有关单位:

《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已经2005年11月9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八次主席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监管,规范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信息报送行为,维护电力市场秩序,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向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电力监管机构)报送与监管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遵循真实、及时、完整的原则。

第四条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的信息,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依法从事电力业务的情况实施监管。

第二章 报送内容

第五条 从事发电业务的企业应当报送下列信息: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签订和履行并网调度协议、购售电合同的情况;

(三)上网电价情况;

(四)电力安全生产情况;

(五)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第六条 从事输电业务的企业应当报送下列信息:

(一)电网结构情况,网内发电装机分布和容量情况;

(二)签订和履行购售电合同的情况;

(三)执行输电电价情况;

(四)输电成本构成及其变动情况;

(五)电力安全生产情况;

(六)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第七条 从事供电业务的企业应当报送下列信息:

(一)提供供电服务的情况;

(二)提供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情况;

(三)执行配电电价、销售电价的情况;

(四)供电成本构成及其变动情况;

(五)电力安全生产情况;

(六)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第八条 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报送下列信息:

(一)电力系统运行基本情况;

(二)执行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电力调度规则和电网运行规则的情况;

(三)跨区域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送电情况和电能交易情况;

(四)签订和履行并网调度协议的情况;

(五)电力安全生产情况;

(六)电力监管机构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 报送程序

第九条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区域监管局城市监管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市电监办)辖区内的电力企业、省级电力调度机构向城市电监办报送信息。城市电监办汇总后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区域监管局(以下简称区域电监局)。

未设立城市电监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电力企业、省级电力调度机构,直接向所在区域电监局报送信息。

第十条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区域电网公司、区域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向区域电监局报送信息。

第十一条 区域电监局汇总本辖区内的信息,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电监会)。

第十二条 中央电力企业、国家电力调度机构向电监会报送信息。

第十三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指定具体负责信息报送的机构和人员,并报电力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应当经本单位负责的主管人员审核、签发,重要信息应当经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四章 报送方式

第十五条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的内容,确定具体的报送形式和期限。

第十六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信息。

第十七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填报报表、提交报告或者提供有关材料。

第十八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应当符合下列期限要求:

(一) 日报应当在下一日12时前报出;

(二) 周报或者旬报应当在下一周或者下一旬的第2日前报出;

(三)月报应当在下一月的8日前报出;

(四)季报应当在下一季度的第12日前报出;

(五)年报快报应当在下一年的1月20日前报出;

(六)年报应当在下一年的3月20日前报出。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按照电监会的有关规定将与监管相关的信息系统接入电力监管信息系统,报送有关实时信息。

电力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的报送期限,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电力监管机构根据履行监管职责的需要,要求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即时报送有关信息的,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应当按照要求报送。

第二十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未能按照规定期限报送信息的,应当及时向电力监管机构报告,并在电力监管机构批准的期限内补报。

第五章 信息使用

第二十一条 电力监管机构审查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的信息,发现有违反电力监管法规、规章情形的,应当责令其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

第二十二条 电力监管机构审查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的信息,发现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在安全生产、成本管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应当对其提出整改建议。

第二十三条 电力监管机构整理、分析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的信息,适时向社会公开。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电力监管机构建立电力企业报送信息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职责分工和责任。

电力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保守在监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第二十五条 电力监管机构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报送信息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电力监管机构通过网站等媒介定期通报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信息报送情况,对在信息报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

第二十七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未按照本规定报送信息的,由电力监管机构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八条 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电力监管机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区域电监局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报电监会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完-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独立思维才能造就集体智慧 - 华尔街日报

美国有赖于集体智慧。投票时,我们依靠大众来选择最杰出的政治家。投资股市时,我们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受最出色的公司所吸引。甚至是我们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地由集体行为所推动:看看电视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就可一目了然。

好消息是集体智慧确实存在。当一群人被问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时,比如说,估计一下罐子里的弹球数,或是纽约市的谋杀率,人们的失误往往会彼此抵消。结果就造成平均答案常常出人意料地准确。

不过,坏消息是:集体智慧是一种脆弱得难以置信的现象。一群聪明人与一群盲从之流仅有一步之遥。更糟糕的是,瑞士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现代生活的互相联系性可能开始使我们更难以从集体智慧中获益了。

试验很简单。研究人员召集了144位瑞士大学生,安排他们坐在彼此隔绝的工作隔间中,然后让他们回答各种问题,比如住在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在很多情况下,事实证明集体智慧是正确的。比如,当问他们苏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时,学生们估计的中值为10,000。正确答案是10,067。

然后,科学家们告诉研究对象组里其他人的估计数字。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组里其他人的反馈调整自己随后的估计。结果令人失望。突然之间,估计的区间明显变窄;人们在无意识地彼此模仿。最终他们放大了自己的误差,而不是彼此抵消误差,正因为如此,每一轮都造成估计的数字误差更大。尽管这些研究对象更有自信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知道别人的想法让他们更加安心──这种自信却用错了地方。

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影响效应"。在报告中,科学家们说,近年来这种效应变得越来越普遍。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民意调查、Facebook、有线新闻和Twitter的时代。我们不断地遇到其他人的想法,群体会告诉自己该怎么想。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所有这些信息都将完善我们的想法。媒体和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将转化成各种思想和集体智慧。不过,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

看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埃文斯(James Evans)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在研究中,他对过去50年中发表的3,400万篇学术文章进行了分析。尽管期刊数字化令寻找这些信息变得容易多了──大部分文章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埃文斯却发现,伴随数字化而来的是引用文章范围的收窄。由于搜索引擎按照被引用次数排列文章,学者们往往会专注于排在前面的文章,造成对知名度较低的研究的忽视,即使是相关的研究。

我们生活的时代看似一切皆可得,但我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可能是在阅读同样的东西。随大流的诱惑力是很难抗拒的。

这项研究揭示了我们彼此超级联系的生活的不利方面。那么多重要的机构有赖于公民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赖于他们抗拒最新潮流或泡沫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就像我们的国父们所意识到的,培养言论自由、百家争鸣非常重要。

然而,尽管网络培养了新形式的集体行为,它也助长了新型集体愚昧。在我们适应信息过剩、将我们的想法"外包"给名人、学者和Facebook好友之际,集体想法现在更加普遍。我们只是引用别人引用过的东西,而不是独立思考。

我们应该警惕这类影响。保护集体智慧的唯一方法是保护个人的独立性。

JONAH LEHRER


-完-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水利大事年表10(公元1980年~公元1989年)

06-11-18 21:44

公元1980年

■ 国际航标协会(IALA)在日本东京召开第10届国际航标会议,通过国际标准《海区水上助航标志》,结束了100多年来世界航标制式混乱的局面

■ 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有关环境生态、水质模型、降水水质及地下水水质的环境水文学研究

■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公布联合签署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洪都拉斯胡马亚河埃尔卡洪坝开工,1985年建成,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高234 m,坝址距地震震中仅22 km和14 km

■ 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试验电站开工,1984年投产。额定出力17.8 MW,年发电量0.5亿kW.h

■ 加拿大安纳波利斯潮汐试验电站开工,1984年投产。额定出力17.8 MW,年发电量0.5亿kW.h

■ 联合国主持的国际防洪会议在中国郑州召开

■ 巴西福滋度阿里亚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建成,坝高160 m

■ 中国湖北鄂州市樊口泵站建成,装有单泵配套功率6MW的中国最大轴流泵机组

■ 中国盐池河磷矿区发生崩塌,崩落土石100m3,从发现山体变形到发生崩塌历时2年多;自变形达到每天1 cm至发生崩塌经过32 d,说明边坡变形监测、预报、预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中国恢复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新建了黄河中游管理局,在陕北、晋西、内蒙古伊克昭盟部署第1批36条试点小流域,为大规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新的经验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CSHE)成立

■ 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成立

■ 中国开始每年发布上一年的《全国主要河流水文公报》

■ 第1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以后每3年召开一次

■ 中国开展水资源评价工作,其成果为1987年出版的《中国水资源评价》,1989年出版的《中国水资源利用》

■ 中国公布《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 中国建立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

■ 中国灌溉排水国家委员会(CNCID)成立

■ 中国水利系统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TQC)

公元1981年

■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国际提水工具讨论会,决定在国际上推广应用水轮泵技术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在中国杭州成立

■ 中国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1号和三江2号船闸,闸室有效尺寸为280m×34m×5 m,设计水头27.5 m,是中国最大的船闸

■ 《城镇供水》创刊

■ 中国四川甘洛县利子依达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输出固体物质约80万m3,堵塞了河宽100多m的大渡河

■ 中国水利学会提出"水利经济"一词,1996年8月给予了完整的概念

■ 中国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水,长江寸滩站最大洪峰流量为85000 m3/s,受灾县市119个,被淹县级以上城市53个,受灾农田117万hm2,受灾入口1460万人,死亡1384人,直接经济损失28.66亿元

■ 中国江西省万安水利枢纽开工,1993年竣工

■ 哥伦比亚瓜维奥坝开工,1989年大坝建成,1992年第1台机组发电,斜心墙土石坝高247 m,帷幕灌浆帷幕最深120 m

■ 中国台湾明湖抽水蓄能电站开工,1985竣工。装机容量1 GW

■ 中国浙江紧水滩水电站开工,1987年第1台机组发电,1988年全部机组发电。库容13.93亿m3,装机容量300 MW,年发电量4.9亿kW.h。设有高低轮式斜面升船机,船道长845 m;转盘式过木竹缆车道,长644m

■ 中国江西万安水利枢纽开工,1990年临时发电,1993年竣工。库容22.16亿m3,装机容量500MW,年发电量15.2亿kW.h

■ 中国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水,长江寸滩站最大洪峰流量85000 m3/s

公元1982年

■ 日本菊地宏吉、斋藤和雄、楠建一部提出坝基岩体分级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25日修订

■ 中国首次用卫星MSS磁带图像绘制江西兴国县1:100000的土壤侵蚀图

■ 中国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成立

■ 中国提出充分利用小水电资源的全国建设首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至1990年底,建成109县。1995年建成第2批209个县。2000年建成第3批335个县,共建成653个。此外,在大电网地区也建成初级电气化县500个

■ 中国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开工,1988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2年通过竣工验收。库容30亿m3,装机容量600 MW,年发电量28.45亿kW.h

■ 中国引滦入津工程开工,1983年竣工通水。年引水量10亿m3,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型调水工程高速度建设的典范

■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公元1983年

■ 中国卫生、水利电力、地质矿产、财政等4个部联合颁发《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暂行办法》,大力修建水源工程,改善饮水条件

■ 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研究设计,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污水治理工程,第1个利用世行贷款的市政工程,第1个按国际惯例招标监理的市政工程

■ 《中国水力发电年鉴》创刊

■ 1983~1987中国松花江三姓浅滩实施一期整治工程,在35 km河段上堵汉并流,建丁坝37条,使满天星浅区和七里坑下游河段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 中国福建沙溪口水电站开工,1987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0年全部机组发电。库容1.64亿m3,装机容量300 MW,年发电量9.6亿kW.h

■ 中国陆续完成分省区《暴雨径流查算图表》编制

■ 中国第1道定喷防渗墙在山东省大冶水库建成

■ 中国第1个远距离引水的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建成

公元1984年

■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IRTCES)在中国北京成立

■ M.J.海尔著《都市水文学》出版

■ 中国成立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小组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部水法律。1996年5月15日进行修订

■ 太湖流域管理局成立

■ 中国广西岩滩水电站开工,1992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5年全部机组投产。库容33.8亿m3,装机容量1.21 GW,年发电量56.6亿kW.h

■ 中国四川宝珠寺水电站复工兴建,1996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8年全部机组投入运行, 2000年竣工。库容25.5亿m3,装机容量700MW,年发电量22亿kW.h。大坝设计采用厂坝联合结构,减少了坝体混凝土量

■ 中国四川铜街子水电站开工,1992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4年竣工。库容2亿m3,装机容量600 MW,年发电量32.1亿kW.h

公元1985年

■ 美国建成管理灌溉用水、控制水力发电的亚基码遥控系统

■ 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在北京成立

■ 《中国给水排水》创刊

■ 中国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将一批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在北京成立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

■ 中国湖北省西北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筹建,1990年建成,是中国第1座用现代技术修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95 m

■ 中国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利用NOAA-7卫星图像对安徽合肥市洪水进行淹没范围监测

■ 中国湖北新滩滑坡,总体积约2000万m3,摧毁新滩古镇,滑坡涌浪击毁、击沉木船64只、小型机动船13艘,造成船上10名人员死亡。由于有17年的详细勘察研究与7年的变形监测,预报准确,撤离组织得力,滑坡区居民1371人无一伤亡

公元1986年

■ 国际水质协会(IAWQ)提出活性污泥1号模型,1995,1999年分别推出2号、3号模型

■ 英文学术期刊《国际泥沙研究》创刊,编辑部设在北京

■ 瑞士克恩厂生产出精密电磁波测距仪ME5000,标称精度达(0.2mm+0.2pmm.D)

■ 荷兰谢尔德挡潮闸建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水下装配式闸,闸身净长3000m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年10月31日进行了修订

■ 中国云南澜沧江漫湾水电站开工,1993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5年全部机组投产。库容10.60亿m3,装机容量1.25 GW,年发电量62亿kW.h,是云南省第1个装机容量1MW级水电站

■ 中国湖南五强溪水电站开工,1994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6年全部机组发电。库容30亿m3,装机容量1.2 GW,年发电量53.7亿kW.h

■ 中国引黄济青工程开工,1989年竣工通水。年引水量5.5亿m3

■ 中国首次采用碾压混凝土技术,在福建大田县建成坑口重力坝,坝高56.8 m

公元1987年

■ 日本大河内抽水蓄能电站开工,1995年竣工。装机容量1.28 GW,采用了世界上最大容量的变频交流励磁方式变转速抽水发电系统

■ 中国湖北省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94年底基本建成。厂房和压力钢管开挖形成170 m的高边坡,采取混凝土局部置换、设置预应力锚束及加强山体排水等措施处理

■ 中国乌江东风水电站开工,1995年全部机组投入运行,1998年竣工验收,其左岸溢洪道采用窄缝挑流消能,最大单宽流量783.3 m3/(s.m)。大坝为抛物线双曲薄拱坝,高162.3 m,厚高比0.163,是20世纪末亚洲大型工程中最薄的拱坝

■ 1987~1989年中国在广东水东湾潮汐通道开挖拦门沙,使水深由1.1~1.9 m,加深至9.8 m,航道水深维持良好

■ 中国台湾明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1995竣工。装机容量1.6 GW

■ 中国贵州东风水电站开工,1994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8年通过竣工验收。库容8.64亿m3,装机容量510 MW,年发电量24.2亿kW.h。最大坝高162.3 m,顶宽6 m,底厚25 m,是亚洲大型工程中最薄的拱坝

■ 中国福建水口水电站开工,1993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6年全部机组投产。库容23.4亿m3,装机容量1.4GW,年发电量49.5亿kW.h

■ 中国湖北隔河岩水利枢纽开工,1993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4年全部机组发电。库容13.93亿m3,装机容量1.2 GW,年发电量30.4亿kW.h。建有中国第1座高升程300t级过坝的垂直升船机

■ 中国开始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公元1988年

■ 南非建成卡耐尔波特(Knellpoort)坝,是世界上第1座碾压混凝土重力拱坝,坝高50 m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又经修订通过

■ 中国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开工,2000年竣工。共装机8台300 MW的机组,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

■ 中国青海黄河李家峡水电站开工,1991年截流,1997年第1台机组发电,1999年全部机组投产,2001年竣工。库容16.5亿m3,装机容量2.0 GW(第1期1.6 GW),年发电量60.63亿kW.h。有世界最大的蒸发冷却式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400 MW),20世纪末居世界第1位的装机容量2 GW的双排机组厂房

■ 中国陕甘宁三省(自治区)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1996年竣工。布设泵站24处,总扬程391.2 m,总装机容量90.1 MW,总提水流量11 m3/s

公元1989年

■ 巴西在托坎廷斯河上建成图库鲁伊(Tucurui)两级船闸,水头70.5 m,是世界上设有中间渠道(长5643 m、宽140 m)水头最高的多级船闸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国水利报》创刊,其前身是1986年1月创刊的《中国水利电力报》

■ 中国水行政主管部门在1982~1986年组织全国3000余水利科技人员,开展中国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的成果《中国水资源利用》出版

■ 中国提出建设十二大水电基地的设想方案,总装机容量217.8 GW,年发电量10275亿kW.h

■ 中国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开工,1997年竣工。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1.25万kW(4台三机式抽水蓄能机组,l台常规机组),是中国水头最高(816 m)、世界高程(地面3600 m)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


-完-

从马思聪魂归祖国说到文革之罪

记者: 东方

华盛顿

2007年12月21日

马思聪的名字,也许在今天中国年轻人那里,没有周杰伦那样响亮,然而,在中国音乐界,这可是个振聋发聩的泰斗般的人物。

他1923年11岁时就留学法国,考上法国国立音乐学院预科班.1928年,16岁的马思聪以优异成绩,正式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考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48年马思聪拒绝美国驻华大使的亲自邀请,毅然海归,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今天有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走后门托关系,希望能够让子女走进中国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进门就已经是天之骄子了,能够在这个艺术殿堂里当教授,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当院长简直就是高山仰止了。

*思乡曲动人心弦60年*

听众朋友们现在听到的是马思聪1937年作的乐曲《思乡曲》。60年后再听这首乐曲,仍然能拨动你的心弦。从乐曲声中飘来的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是对父老乡亲的思恋,是对故乡的梦魂萦绕。

据报道,1990年6月1日,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九十华诞。席间,老人提出要求,要听《思乡曲》。当《思乡曲》的温婉旋律响起在大厅的时候,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周围的人们,无不默默流泪。

马思聪早年留学法国,被称为音乐神童。1948年,马思聪从加拿大返回祖国。周恩来亲点马思聪作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据新华社报道,一次,周恩来把当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

*毛泽东一语成谶*

据报载,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接见了这批从海外归来的学术界精英。毛泽东戏言说,欢迎你们,你们上了我们共产党的贼船了。虽然毛泽东这番玩笑之语表现出刚刚平定天下的君王式幽默,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却把这句戏言演变成冷酷的事实。

在毛泽东发动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这个名字成了叛国投敌的代名词。马思聪没有和当时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那样选择自杀和没有选择的被迫害致死,而是选择了逃亡美国,追求自由。

这一逃就是40年。直到他在美国费城去世,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祖国。因为戴上了一个叛国投敌的帽子,他的骨灰也不能回中国。直到他逝世20年之后,马思聪的骨灰才在温家宝总理的特别批准下送回家乡安葬。

*新华社: 一生爱国*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新华网广州12月11日的一条电讯报道说:

"在文革中离开祖国、客死他乡的一代音乐天才马思聪,在他去世20年之后终将魂归故里。昨天晚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的骨灰,在其亲属及广州市政府特派代表的护送下,从美国起运,今天下午抵达北京,并再转回广州,归葬在白云山麓的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

" 根据安排,12月14日上午10时,广州艺术博物院将举行《马思聪全集》首发式;11时将在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举行马思聪雕像揭幕仪式;晚上,还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马思聪作品音乐会,为他魂归祖国和故乡画上圆满句号"。

新华社的报道说: "一生爱国的音乐家马思聪一直以来希望魂归故里,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次他的骨灰选择在广州落户有种种必然因素。 "

中国媒体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还给马思聪安上了一个"一生爱国的音乐家"的称号。这当然是一种迟来的肯定,仍不免令人想起了中国作家白桦在电影"苦恋"中的一句引起巨大争议的话:"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

*解析爱国*

一位中国网友在文章谈到了自己的看法:"爱是相互的,既有国家机器一时的值得爱之处,亦有国家机器一时的不可爱之处,爱与不爱,取决于由政治利益的纷争带来的不同人群的利益得失。你能说反右斗争时的国家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仍然是值得去爱的吗?你能说由毛泽东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那个疯狂了的国家也还是可爱的吗?

然而,一些中国左派学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妈妈打孩子的比喻。祖国是母亲,党是妈妈。妈妈当然有权利打孩子,即使打错了,打重了,孩子也不应该怨恨妈妈。

问题在于打得太重了,以至于超出了他们肉体所能够作出的忍耐,以至于从人格上和精神上对他们非人侮辱,使很多清高正直的知识分子,最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我们根据有关资料,看看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在文化革命中,受到了怎样的侮辱和迫害,从而理解这位艺术家为什么要离开这块他深深爱着的土地。

*苦难的历程*

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一书中写道:一天"晚上,从别的院校及军事院校开来许多卡车,在一辆车后面写着'黑帮专用'四个大字。电影学院的全部'学员'坐上这辆汽车走了。第二天上午10点,我们也爬上了汽车,回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这是8月3日的事了。

"刚进大门,就看见一大堆人,把我们从卡车上推下来。我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不知道谁把一桶浆糊扣在我头上,另一些人就往我身上贴大字报,还给我戴了纸做的高帽子,上面写着'牛鬼蛇神'。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马思聪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代理人'。不多久,又添了一块小牌,上面写着'吸血鬼'。然后,他们给我们每人一个铜脸盆──'丧钟',让我们敲。

"在(中央音乐学员党委书记)赵枫的高帽上,写着'黑帮头子'几个字。还给他穿上肥大的羊皮袄"。

给黑帮和反动学术权威反穿羊皮袄,这也是红卫兵的创举。这是侮辱知识分子是'披着羊皮的狼'。北京的8月,天气酷热,气温起码在摄氏38度以上。老专家身上披着羊皮袄,显然是一种酷刑和折磨。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马思聪在《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中写道:"这是一个非常野蛮的场面。这些围攻我们的人就如同疯子一样。他们赶着我们在全院游街,人们高呼口号,一路上他们连推带搡,还往我们身上吐口水。"

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1985年2月20日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的时候回顾说:"那时,爸爸被抓走,剃光了头发,脸上涂了墨,全身贴满了大字报,被打得遍体鳞伤,身心遭到极大摧残。作为一个有高度自尊心的知识分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人格上的侮辱……"

马思聪受到的凌辱还包括红卫兵强迫他吃草。据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回忆说:"夏天,'革命群众'下乡割麦子去了,(造反派)叫我们在校园里拔草。我跟马思聪在一起,一个'造反派'工人走过来,指着马思聪说:'你还配拔草?你姓马,你只配吃草!'他当场逼着马思聪吃草,马思聪苦苦哀求也没用,被逼着吃了草!"

像马思聪这样的音乐天才,在自己深爱的国家,受到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此凌辱,他选择全家出逃,是在生命和死亡之间作出的必然选择。留在中国,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当然,如果叛国投敌被抓回来当时是死罪,但至少这还有一线生的希望。

*多少人家破人亡*

当时在北京,有多少名人因为受不了野蛮和非人凌辱而自杀:

邓拓 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吴晗 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范长江 著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翦伯赞 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上官云珠 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容国团 世界乒乓球男单冠军 1968.6.20 北京龙潭湖畔上吊自杀

姜永宁 乒乓球国手 1968.5.16 在拘留室上吊自杀

傅其芳 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68.4.16. 在北京体育馆自缢而死

熊十力 国学大师 1968.5.24 绝食身亡

顾圣婴 著名女钢琴家 1969.1.31 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杀

严凤英 著名黄梅戏演员 1968.4.8 服安眠药死于医院,死后被解剖,造反派试图在她的遗体体内找所谓的发报机。

老舍 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储安平 前光明日报总编、1966年跳海自杀或被红卫兵打死

李翠贞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 1966 开煤气自杀

沈知白 音乐理论家 1968 自杀

傅 雷 著名翻译家 1966.9.3 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马连良 京剧表演大师 1966.12.16 在天津全副剧装服毒死

这都是些也许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国宝级的人物,本应该称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精英,然而他们惨遭迫害。世界上发生过无数战争和杀戮,但一个国家,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精英,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加以迫害,而且迫害死亡的人数如此之多,是世所罕见的。

*翦伯赞自杀*

近几年在蜚声海内外文坛的中国女作家章诒和,在一本中国大陆禁止的书中,写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夫妇自杀的情景。翦伯赞是一位早在1926年就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毕业然后回国效力的老海归。章诒和写道:

"第2天,人们发现翦伯赞夫妇服用过量「速可眠」,离开了人世。他(她)俩平卧于床。2人穿着新衣服,合盖一条新棉被。在翦伯赞所着中山装的左右口袋里,各装一张字条。一张写着:「我实在交代不去(出)来,走了这条绝路。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完全不知道。」另一张则写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

章诒和写道:"一个坚毅顽强的人,就这样骤然消失。翦伯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可能多有不足,但他的灵魂洁白如雪。古人云:进不丧己,退不危身。进不失忠,退不失行。──这是一个很高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翦伯赞做到了,以生命为证。 "

章诒和写道:"贤淑娇小的戴淑婉也跟着走了。几十年来,作为妇道人家,柔弱的她只存在于小家庭。但在人生结尾处,竟是那么地耀眼。「柔软莫过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她以死鸣不平。 "

*乱邦不居 出走有理*

翦伯赞、老舍、傅雷等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选择死亡,不是他们软弱而选择了自杀,而正象裴多菲的诗句所说的那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自由。马思聪冒着生命危险选择流亡,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马思聪的好朋友徐迟在悼念马思聪逝世一周年的《祭马思聪文》中把他比作当代屈原: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

*酷吏追查*

马思聪由于逃往美国,被当时的公安部定性为叛国投敌。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和公安部将这个案子作为要案,于1967年5月成立了马思聪专案组。

马思聪夫妇在大陆的所有亲戚都被审查,有的被投入监狱,帮助马思聪离开北京的贾俊山、倪景山也被捕。他们当中,后来有的被判刑,有的被迫害致死,上演了一出株连的人间悲剧。

*争议至今*

马思聪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者?马思聪是中华民族的精英还是一个汉奸?马思聪应该留在中国大陆被迫害致死,还是应该冒着死亡的危险追求自由。这个问题至今仍然被激烈的辩论着,讨论着。

到底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狂热的民族主义?什么是"汉奸"?什么是"爱国贼"?什么是"愤青"?马思聪流亡美国所引起的讨论,至今仍然在中文互联网论坛上热火朝天地辩论着。

我们在节目结束的时候,引用《马思聪传》"后记"里这么一段话和听众朋友们共享:

"受过欺凌而被迫逃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凌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马思聪传》第338页。


-完-

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信力建:毁灭精英的思想源头是民粹主义

中国和苏联都曾出现过大范围长时间的精英敌视和精英毁灭运动,这两个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这样不约而同地对精英如此赶尽杀绝?这个运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在作祟?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在其奉行精英灭绝政策的背后都有民粹主义的鬼影在闪现。
 
所谓"民粹主义" 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正如皮尔-阿德列·塔奎夫所说,人们"可以把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根据这种意识形态,合法性即在人民的意志之中,因此它体现了激进的民主理想。这种民粹主义对应于直接民主,其特征是民主的极端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为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都带有民粹主义的性质。有人把它定义为"唯一地诉诸和求助于人民群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根据这一定义,凡是平民大众的政治运动,尤其是带有自发性的运动,都可纳入民粹主义的范畴。不少学者之所以把60、70年代拉丁美洲的政治改革看作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复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政治运动是"城市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支持的政治运动,但缺乏组织化的权力和独立自主。它也得到了其他不满现状的人们的支持。"
 
民粹主义也是一种政治统治的策略,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动员平民大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这种政治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而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于是,民粹主义又成为"操纵群众的一种特殊的具体方式,是表达其利益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统治集团组织权力的方式,在工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兴的群众的主要政治表达方式,统治集团进行统治的机制,同时也是威胁这种统治的一种潜在危险。" 这种政治动员的方式,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常常堕变成政治领袖出于政治控制的需要而对人民大众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鼓动,因此之故,民粹主义在不少人的眼中几乎完全等同于政治家的蛊惑鼓动技巧,除此之外它便什么也不是。民粹主义研究者弗郎西斯?威福特这样说过:"存在着这样一种诱惑……即把民粹主义当作是一种个人而非社会的和政治的现象。因此,象瓦加斯和贾尼奥?夸德洛斯这样的领袖在政治上的急速转变可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即民粹主义不是什么而只是某些追逐权力的领袖的机会主义与几乎无限的操纵群众的能力的结合。…民粹主义意味着对群众的操纵,但这种操纵从来不是绝对的"。
 
从历史经验上看,民粹主义首先是一种仇恨情结,他们厌恶贵族、权势者、有产者和知识分子等精英,而同情平民、无产者、甚至流氓地痞,也就是无产业无知识的大众。更有甚者,民粹主义不光是同情,还特别煽情地在道德上无限制贬低精英而无限制地抬高大众,赋予了大众以无穷的创造力和最优越的道德感,最后发展为"大众崇拜":大众不仅是主人,而且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换言之,民粹主义的正面是"人民崇拜",反面是打到精英,特别是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所以,民粹主义具有强烈的清教徒主义、反智主义和平均主义的倾向。民粹主义蔑视和仇恨任何有产者,无论是物质财产还是精神财富的拥有者。民粹主义从仇恨物质财富的拥有者出发,进而把仇恨推广到知识文化领域。在他们看来,知识分子也是有产者,拥有并垄断了精神财富,所以,要把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拥有者统统要踩在脚下。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传统就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就是这种民粹主义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都有浓重民粹主义的成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最先进、因而最革命的理论,列宁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理论,都是在道德上拔高无产者的民粹主义。但与马、列相比,毛泽东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可谓登峰造极。许多研究毛泽东的外国学者都认为:毛泽东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包装起来的民粹主义者。蒋介石败于毛泽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蒋不善于利用传统的民粹主义资源,更不善于煽动底层的民粹主义情绪。从战争年代起,毛泽东就毫不含糊地肯定下层民众的造反式革命,称赞流氓无产者的"痞子运动好得很!"他说:高贵者最卑贱,卑贱者最高贵;老农的手和脚最肮脏,但灵魂最干净。他高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进行革命的动员模式是"走群众路线",他收买追随者的口号是"为人民服务"。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将传统的民粹主义发展为极端的仇富情绪和反智主义。毛泽东不仅要打到地主和资本家,也要消灭个体性的小商小贩,甚至在人民公社运动中,连农民的那点可怜的"自留地"和自养家禽也要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去。同样,毛泽东对知识和文化的拥有者的整肃,也贯穿于他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整个政治生涯。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发动了针对知识分子的整风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变成了指导文艺创作的"圣经","为工农兵服务"成为反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他要求文学艺术的通俗化和知识精英的平民化农民化无产阶级化,他要把知识人改造成革命者,把文艺和学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以笔做刀枪"地投入暴力革命,进而把知识人变成依附在政治权力之皮上的毛。1949年掌权以后,他更是发动了一次次针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从思想改造运动到反胡风,从反右到文革,毛泽东式反智反精英反文化运动一步步走向登峰造极。他把知识分子赶到农村、工厂和五七干校,接受大众的改造;他把知识分子打入劳改农场和监狱,剥夺其人身自由;他强迫知识分子在群众大批判中低头认罪,让知识人尊严扫地。毛泽东玩弄知识精英和人性改造的个人欲望满足了,带给中国的却是精神荒漠化和一片文化废墟。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现代独裁政权,大都靠民粹主义起家。一般而言,独裁国家的社会分层大都缺少中间阶层,而只有特权化的上层和奴性化的底层,当社会陷入危机或处于转型阶段,奴性化的底层往往变成民粹化的底层。所以,独裁国家处在稳定期,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一旦进入统治危机时期,最容易产生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也最容易被野心勃勃的造反者所利用。
 
总之,民粹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强调平民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方面来看,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民粹主义抹杀精英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作用,它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步时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它常常通过大众的普遍动员而对全部群众实施高度集中的操纵和控制。因而,从社会发展和平民大众的长远利益看,它又有着消极的意义。


-完-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空中长城”制约香港民航业

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香港报道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冯国经(Victor Fung)将它称作"空中交通堵塞"。

从香港飞往中国内地的航班被限制在一条单一的跨境航线上,即使出现糟糕天气,也没有其它的线路可选。同时,航班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有严格限制。远在上海或北京机场的拥堵,经常会波及香港的航空体系,导致乘客滞留香港。

香港天空中的这一难题,在当地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担忧。这提醒人们,保证香港享有自治的"一国两制"方针,也是香港与中国实权机构之间无数摩擦的根源。在这个案例中,香港的抱怨最终涉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谨慎守卫着国家的领空,将民用航班限制在狭窄的航线上。

上个月,冯国经在年终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空域控制权问题,是中国内部一个涉及面较大的政策问题。"

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行政总裁陈南禄(Philip Chen)在周三的一次演讲中指出,香港国际机场(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日益加重的拥堵现象是一个"严重"问题,其解决方法"主要是一个决心问题,而非技术问题。"陈南禄表示:"目前的情形正阻碍香港航空业的增长——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国泰航空是香港最大航空公司。

与其它海外航空公司相比,香港地区性航空公司港龙航空(Dragonair)的内地航线更多,因此,中国缺乏灵活性的空域管理制度对它的影响也最为严重。在夏季旅行旺季,港龙航空有20%至25%的航班延误超过30分钟。港龙航空由国泰航空控股。

这不仅造成旅客的不便。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5年运送旅客4070万人次,大致相当于北京和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之和。但香港真正担心的是来自广州和深圳日益加剧的竞争。这两个机场运送的旅客数量分别为2360万和1630万。

香港正在考虑的一个方案——建设第三条跑道,遭到了许多行业高管的否定。他们辩称,这一造价高昂的项目不仅需要在香港国际机场再一次进行规模宏大的填海工程,而且,如果不首先解决跨境空运和空管问题的话,这一项目也毫无意义。

目前,香港国际机场每小时的航班起降数量只有54架次,而设计容量为80至85架次——这一数字更接近国际同行的实际水平。

香港保守的民航管理部门规定的航班间隔时间,比伦敦长20%。该部门估计,未来两年内,可以将起降频率调整为每小时56架次。

陈南禄认为,民航管理部门的这一计划无异于"杯水车薪"。他指出,每小时增加一个航班,仅可以将吞吐量扩大2%,而今年夏季的航班需求预计将增长15%。

香港和内地之间高达15000英尺的"无形城墙",进一步制约了香港国际机场优化容量的能力。中国官方规定,两地之间的航班在跨越边境时,必须高于15000英尺的高度。因此,往返两地的航班在香港着陆前或起飞后,必须绕行中国南海——加长了航线,也提高了成本。国泰航空预计,每年飞越这道墙的燃油成本高达10万吨,而这没有必要。

推倒这道墙,还将有助于香港国际机场更高效率地利用其两条跑道,并帮助中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领空。"中国明白,这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潜在瓶颈,"香港机场管理局行政总裁彭定中(David Pang)表示。"不过,我们还没有接近解决问题。"

译者/何黎


-完-

杰夫·代尔:推土机推走中国文化遗产?

一位建筑师最近开玩笑说,如果中国要选择新的国旗图案,那将是起重机与推土机之间的竞争。

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已快速发展了10多年,但近年来,它们进入了超高速发展阶段——北京要为明年的奥运会做准备,而上海则将备战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

在对新奇和现代化的狂热追求推动下,这一热潮已带来了一些令人眩目的建筑物,从北京的水立方(Water Cube)综合游泳设施,到上海的夜空天际线——它那超前的外形和众多大型液晶显示屏令游客为之着迷。

但是,为了给数千幢玻璃外饰的钢结构超高层建筑让路,大片旧建筑被拆迁,而其中一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批评人士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可能会丧失社区和街道生活的感觉,而这是活力的重要来源。

"有许多地方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新城市,"驻上海的摄影师格雷•吉拉德(Greg Girard)表示,"但上海或许是第一个在拆除一座旧城市的同时这么做的城市。"吉拉德最近出版了一本描绘上海风景巨变的书。

长期以来,负责历史遗产的中国官员一直抱怨这种毁坏行为。但是,当一位政府部级官员上周表示,目前的城市化浪潮对中国传统遗产的破坏与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相当的时候,这个问题成为了焦点。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其异常直率的评论中表示,地方官员"完全不懂文化遗产的价值。"他补充道:"这就像是一千个城市拥有同样的外观。"

北京和上海都以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自豪。北京曾有一排排的胡同——这是长而多风的小巷,两侧是庭院式的房屋。而上海拥有著名的艺术装饰、新古典主义建筑以及里弄——欧式和中式风格相结合的无电梯公寓楼,面向着半封闭的小巷。这个城市的社会生活,曾植根于这种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含糊结合之中。

老北京之友(Friends of Old Beijing)保护团体的负责人胡新宇表示,北京的3000个胡同到2003年时已有半数遭到毁坏,而自那以后,"(毁坏)速度一直很快。"在上海,建筑师陈光(音译)估计,到2010年时,未列入城市保护规划之内外的历史建筑,将只有2%至3%残存下来。

同时,这两座城市已开发了大面积的郊区,那里矗立着无名的高层建筑小区,有八车道的高速公路相通,这使得拥有一辆汽车几乎成为一种必须。

危险的是,中国城市中心的外观,最终将与围绕该地区的其它城市非常相似。"就建筑风格而言,过去10年的建筑热潮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阮仪三表示,"它完全是一种由市场主导、利益驱使的商业实践。"

然而,中国的保护主义者在实践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共产党当局给每户分配一套老式住房,许多房子已经过分拥挤,且年久失修。上海最近拆除了一栋当年法国租界的公寓,里面居住着40户人家。

当要拆迁的时候,居民往往对这些建筑怀有复杂的情感,其中包含着怀旧之情,以及对迁入带有洗手间和中央供暖的现代居所的渴望。居住在上海复兴路一栋20年代旧房子的张仪(音译)表示:"只要不是太远,我们愿意搬进更好一些的单元房。"

另外,中国的这些争论发生一个非常不同的背景下。对于欧洲人而言,老建筑是连接过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在中国,饮食、方言和社会关系可能更为重要。

"西方有着保存经典古迹和访问巴特农神庙(Parthenon)的完整传统,"出生于上海的历史学家潘翎(Lynn Pan)表示,"但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

然而,与此种背景相对的是,保护传统的呼声日益增强,特别是在上海,政府已发布命令,对632栋建筑进行保护。最近的成绩包括保护虹口旧犹太人区的部分建筑。

建筑师们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件进行中的作品。比如在香港,一旦这个城市变得更加富有,某些最差的高楼就会被比较好的大厦所取代。

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最近离开这个城市的建筑师克利斯托弗•乔(Christopher Choa)指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可能最终会给自己强加一些比较乏味的新建筑。他表示:"在每一个中国现代城市中,都有一个中国古城要努力挣脱出来。" "问题在于,里弄的生活是否会渗入到空白的地方?"

乔还指出,西方对目前中国建筑的态度,就跟欧洲人对纽约19世纪90年代繁荣的反应一样,既迷恋又有"一种蔑视某些中国新建筑天真无邪性质的潜在倾向"。(译者/何黎)


-完-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2006年 朝鲜外务省关于朝鲜将进行核试验的声明

2006年10月05日14:0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朝鲜3日称将要举行核试验,4日美联社转载了朝鲜外务省关于朝鲜核试验的声明。以下是声明全文:

来自美国的日益增强的核战争威胁以及它所强加制裁和压力,造成了朝鲜半岛的严峻局势,我们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安全受到了侵害,朝鲜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美国越来越疯狂地展开军事演习,在半岛集结兵力。自从最近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强盗般的决议,美国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事实上宣战",美国接近于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与此同时,美国采取疯狂措施使制裁国际化,封锁朝鲜,用尽了各种懦弱的方法。美国愚蠢地想封锁并从经济上窒息朝鲜,推翻朝鲜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

布什政府已经制定了最后通牒,称如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拒绝在它所设定的时间表内屈服就将受到惩罚。

目前美国推动孤立、窒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举动已经超出了极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能再做事态进展的旁观者。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布它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保卫国家主权并维护国家尊严,抵抗布什政府的敌对行动。

因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省受权就为增强自卫战争威慑力而采取的新措施庄严地发表如下声明。

首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科研领域未来将进行一次核试验,实验的安全会得到切实保证。

由于美国现行政府撕毁了朝美协议框架,严重威胁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权和生存权,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已正式宣布,按照透明而且合法的程序朝鲜制造出先进核武器,以应对来自美国的日益升级的核战争威胁、制裁和压力。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拥有核武器的公告预示其将要进行的核试验。

来自美国的核战争、制裁和压力等极端威胁迫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核试验。核试验是增强核威慑力的核心步骤,是为自卫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严格禁止以核武器相威胁或输出核武器。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可依赖的战争威慑手段,注定面临悲惨的毁灭,其国家主权将被肆意地侵犯。这一惨痛的教训是从世界各地丛林法则的血淋淋的结局中汲取的。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核武器将作为可依赖的战争威慑手段,保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朝鲜民族免遭美国的侵略威胁,避免新的战争,在各种情况下有力地捍卫朝鲜半岛的和平和稳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核武器国家,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将在核不扩散方面始终恪守其国际责任。

第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将尽最大努力实现半岛无核化,并推动世界核裁军和世界无核化进程。

半个多世纪以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直遭受美国的核威胁与核敲诈,因此先于其他任何国家提出实现半岛无核化,并为这一目的尽最大努力。

但是美国滥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倡的无核化理念,企图孤立、窒息朝鲜人民自己选择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有系统地忽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宽容和真诚。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最终目标不是实现单方面核裁军的"无核化",而是在于消除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铲除朝鲜半岛及周边地区一切核威胁的根源。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通过对话和谈判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原则并无改变。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会排除一切挑战和困难,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为实现半岛无核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完-

期刊副主编透露论文交易内幕:核心期刊明码标价

2006年11月12日10:07 法制早报

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

大量排队等待发表的论文,使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稀有资源,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据有关人士透露,以一篇4000字左右的论文为例,普通学报所收的"版面费"一般是320元—700元,普通中文核心期刊上升至800元-1200元。"

本报记者 王寿臣

褚先生是一家音乐舞蹈艺术类杂志的副主编,他们的杂志不属于核心期刊,但是因为属于权威部门主管,这些年已被许多院校公认为"核心期刊"。凡是在该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无论是研究生毕业还是教师评职称,都反映"很管用"。

一开始是60多页,后来扩到80多页还是不够用,现在扩到了120页。去年一个页码收1000元版面费,今年提高到1500元,还是有很多论文积压几个月都刊发不出来。对提价的原因,褚的解释是由市场决定的。"一本杂志如果每期只能刊发50篇论文,却有1000篇等着刊发,当然要提高价格。"

"现在核心期刊出现一种怪现象,即核心期刊的副刊——专门刊登硕士论文,每篇文章登多少字需要多少钱,都是规规矩矩明码实价。"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估算:现在国内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80万,按规定每个人要在"核心期刊"上发一篇论文才能毕业,计算下来全部论文数量相当惊人。

核心期刊(SCI,即《科学引文索引》)之所以被称为"核心",是因为它刊发的文章在质量上一般都是上乘的,转载和引用率都比较高。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便作出硬性规定:教师评定职称、研究生毕业,都必须拿出在核心期刊或其他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依据。

数量有限的核心期刊,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许多核心期刊不再以论文质量为核心,而是根据付费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刊用。对这种给钱就刊用,不给钱即使优秀的论文也不用的"核心期刊",有学者指斥为"文化妓女"。

论文以数量论英雄

目前,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各种以数字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基础。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毕业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

中部某高校规定,有资格申请教授职称需具备以下条件:独立撰写并出版一部15万字以上高水平学术专著或参编21世纪课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学用书,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8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在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类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二类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想晋升教授,如果没有几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你的工作再出色,能力再高,也是白搭。"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教师认为,论文以数量论英雄的考核体系,是论文粗制滥造、催生网上论文"枪手"的主要原因。

不合理的核心期刊评价方式滋生了种种学术不良现象。为了增加论文数量,有些学者在国外的刊物上一稿多投,然后又翻译成中文拿到国内刊物上发表。据报道,一位工业大学的教授,竟然一稿十几投,甚至连论文的题目都不改。

片面追求论文"量"的增长,势必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了评职称或者拿到科研项目经费,有的大学老师也加入了抄袭造假的行列。

北京某重点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批评有些学生拼凑论文应付毕业,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有学生说:现在有的老师不是也在抄袭剽窃吗?面对学生的反问,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严肃地告诉他们:"一个老师的造假行为,比100个学生造假影响还恶劣。"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造假,老师可以批评可以教育,老师造假,还有什么脸面在学生面前讲课?

过去,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发表论文是一大压力。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什么样的论文,都可以通过网络从论文写手那里获得。"别看平常教室里看不到人,毕业的时候照样能写出漂亮的毕业论文。"某大学学生会主席说,现在没有毕不了业的。"只要肯出钱,要什么论文有什么论文,要在哪发就在哪发。"据称,有专门的论文掮客从撰写到发表提供一条龙服务。

有学者把论文量化称之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据报道,国外不是这样,副教授就可以成为终身教授,业务上没有固定约束,即使几年不发文章,教授们仍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目标,潜心研究,做出真正原创性的成果。

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德高望重的上海交大晏才宏直到去世时,他的职称还是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说,陈景润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陈景润难以当上教授。但陈景润却是赫赫有名的教授、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目前的状况是,由于网络造假服务的极大方便,在大量"垃圾论文"的背后,诞生了大批名不副实的专家、教授。甚至有的名片上有好几个职称。

从清华研究生不满学校教育而退学到吉林大学45名博士生导师落聘下岗等事件,社会舆论越来越尖锐地将矛头直指当前高校的人才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专家认为,对于一篇论文、一项成果乃至一个学生的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学者和教授,应该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利交还给专家,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可是,在一个浮躁的氛围当中,谁还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精力?其实,量化式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教条主义,滥用无度。


-完-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华为18年无一项原创发明 购买专利竞跑国际市场

2007年01月18日 03:34 第一财经日报

沈娟

在专利问题上,华为的情绪总是复杂的。

2003年~2004年,那场最为著名的华为和思科的专利纠纷,思科起诉华为侵犯专利,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这一专利诉讼最后以和解告终,思科和华为认为自己同样笑到了最后。

尽管开始时处于被动局面,但是华为在那场沸沸扬扬的专利战中意外收获了知名度。2003年的华为,在全球市场上,远没有今日这样强大。

华为在专利问题上的复杂情绪又一次上演。

在近日信产部公布的"2006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专利申请量"排名中,华为以总共专利5043项位列榜首,其中发明专利4695项,2006年研发投入47.48亿元。专利申请总量基本相当于后9家企业申请量之和。

尽管如此,华为似乎并不满足,在2006年12月的内刊《华为人》上,一篇署名为"方惟一"的《实事求是的科研方向与二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国家某大型项目论证会上的发言》(下称"《实》文")一文中,华为尖锐地指出了公司迄今为止没有一项原创发明。除此以外,在《实》文中,华为系统地阐述了现阶段的专利战略和未来需要突破的问题。方惟一是华为战略规划部部长。

尽管华为深刻反省自身没有原创发明,但是在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秘书长胡佐超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胡佐超对华为的专利战略给予充分肯定:"在专利战略上,很多中国企业要么没有意识,要么没有正确的意识,而华为通过核心专利购买取得一定市场优势,这种战略是正确的。"

18年无一项原创发明

华为在这篇内刊中坦言:"华为在过去的18年里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10%以上在研发上,资金投入都维持在每年70亿~80亿元以上,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迄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

那么华为每年几千项专利又是从何而来呢?"对于我们所缺少的核心技术,华为只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和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并在竞争的市场上逐步求得生存。"

购买核心专利之后,华为"主要做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现在工程设计、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国外竞争对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对于这种专利战略,华为自己也称:"这比自己绕开这些专利采取其他方法实现,成本要低得多,由于我们的支付费用,也实现了与西方公司的和平相处。"

购买专利与国际市场赛跑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可以为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赢得充分的时间。

华为在《实》文中透露,有一款全球领先而且份额占据第一的产品,在功能、性能上超越竞争对手的一个关键技术,是华为通过购买某外国公司的技术而获得的。当时华为寻找并选择了一家该领域非常领先的厂家,该公司累计投入已经超过7000万美元,经分析认为其产品和技术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最后决定购买该技术。

此后,华为在拉美最大的固定运营商Telemar的某光纤系统上,实现了市场突破性应用。

华为称,必须承认国际厂商领先了许多,这种巨大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创新机制的支持,普及了创新的社会化,技术获取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当我们还在创始时期的起步阶段,国外有些专利就已经领先很多。

这种通过谈判,支付合理费用,才能使华为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华为认识到这一点。

华为依然要在海外取得规模收入,如果没有与西方公司达成许可协议和由此营造的和平发展环境,这个计划就不能实现。

差距和方向

"虽然我们在国内外总共申请了超过1万件专利,但我们知道真正核心的基本专利还不多。"华为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也充分地认识到了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基本专利的形成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应用型基本专利的成长过程也至少需要3~5年。

对于未来知识产权的战略方向,华为法务总监郭世栈在此前的"中国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论坛中曾经明确表示,一是必须要提高专利质量。华为现在的标准专利已经占到所有专利的5%,这个比例应该说相对是比较安全的。这是华为的第一个方向;此外,华为也希望尽快地把专利扩大到全球范围。华为目前主要市场在海外,特别是在欧洲、美洲这些地方,应该要做到都有专利。

Observation记者观察

专利是市场之战

沈娟/文

"专利申请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和结果。"中国专利保护协会秘书长胡佐超再三向记者强调这一点。中国企业需要明确的是,专利申请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和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专利并不一定非要是发明创造,只要有市场和商业价值,就是有用的专利。

他认为,从技术研发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强调原创性的发明创造,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但是企业的专利是技术的开发,也就是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市场和商业价值,不管是什么样的专利,是不是自身的发明创造,只要有市场价值就可以。

知识产权是西方某些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性,并限制后来进入者参与的一种"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受到国家机器和法律机器的保护及制约,但并不完全是一个法律概念,同时也是商业策略的一部分,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商业收入来源。

在这一点上,胡佐超同样认同。他说:"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专利方面的主要差距就是对于专利的意识——部分中国企业要么没有意识,要么意识不正确。有些中国企业不知道为什么要申请专利,少数企业甚至以为专利是标榜自己有水平。实际上,国外企业非常明确,专利之战就是追求市场效益。"

所谓的核心专利也是如此。从科学技术本身来看,核心专利可以是科学难题,但是从市场角度来看,核心专利应该是该专利形成的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对企业来说有价值的。


-完-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胡天翼:自洽一点,果粉

我发现了,无论你说你是爱狗还是恨狗、你是讨厌同性恋还是支持同性恋一切权利、你是五毛还是带路党;都不一定能掉粉。但是一旦你流露出你讨厌苹果。。。。。。。。。果粉力量大过天啊!

——一毛不拔大师

我认识很多苹果用户,他们聪明有钱,手头的苹果装备成套成套的,各个都是资深用户,但我没有体会到传说中的"果粉"教徒气息。他们的确会经常赞扬苹果的种种优点:细细分析苹果产品布局的考量,软件字体的应用,内存管理的精巧,但他们始终是一群心态正常的用户,因为他们也会直言不讳地指出苹果产品设计上的缺陷。

昨天我怒气冲冲地写了一篇痛斥iTunes的文章,一位果粉在评论区和我进行了"持续的交流"。坦白讲,在交流过程中,我几度考虑过中止对话。可后来转念想:难得能遇到一位典型的"苹果教徒",为什么不彻底了解一下他的思维方式呢?如果能让他意识到自己"宗教般的不可理喻",也是一件好事啊!

在事实面前,我不得不承认: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第一次在一个朋友(他是个超级苹果粉丝)的办公室里试用苹果电脑的时候,很惊讶的发现苹果鼠标没有右键,更惊讶的是我发现苹果的操作系统是支持PC双键鼠标的,但我这个宝贝哥儿们说他一直都用单键的苹果原装鼠标,还告诉我,"其实,没必要用双键鼠标,在苹果上,你只要点击鼠标的同时按住control键就能调出右键菜单…"我看了看他,很心疼地对他说,"傻X,别这样,对自己好一点儿。"

——罗永浩

深度苹果用户的老罗精确地点出了果粉的怪异思维。

当我抱怨iTunes不仅无法播放哥德堡变奏曲,还无休无止崩溃的时候,那位果粉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越狱后把歌曲删掉

用Save Tunes或者Song Exporte把歌曲导出来再同步一次

重装Windows系统

换成Linux系统,这样就能让iPod像U盘一样。

而我是如何解决的?是用了一位推友推荐的,大小8M都不到的iTunes替代软件CopyTrans Manager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一个是苹果官方出品,规模超过120M,为了能让它放个MP3而需要作好越狱、重装系统、换操作系统等心理准备的软件;另一个是身材8M,名不见经传,网上免费下载,甚至有绿色版的第三方软件。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在那凿凿证据面前应该不好意思讲前者"好用"了吧?

还真不一定。果粉对"好用"的概念是:"只要我没遇到问题的软件就是'好软件',别人用再怎么崩溃死机出故障也没关系。"

既然到了这个份上,我也只能服气了。

史蒂夫.乔布斯早年把苹果的系统设计成封闭式的时候,苹果粉丝们说他有性格,酷,后来他为了迁就市场开始有所妥协的时候,他们说他成熟稳健,牛X。

——罗永浩

果粉可以有自己对"好"的定义,哪怕这个定义再光怪陆离。只要能够始终自洽,我就没话说。哪怕果粉刚猛地表示:"我就是喜欢逻辑混乱,你凭什么要求人家一定要逻辑正常?"我也认。因为有了这个前提后,他的一切想法行为其实已经能够做到自洽了。

我曾经搞不懂为什么苹果的iOS系统不支持多线程,这个功能在比它古老得多的操作系统,如Symbian上早就做到了。很快想明白了,因为当时iPhone的内存处理器以及内存管理还做不到流畅运行多线程。为了稳定性,乔帮主牺牲了多线程功能。

但有趣的是,有个果粉告诉我说:"因为单线程能够让人更专心。"这就是典型的果粉不自洽思维模式。破解之法就是等iOS 4推出多线程功能(尽管这个多线程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线程")后再去问他:"为什么苹果不让我们专心了?"

我不是果黑。尽管iTunes的确是非常烂的软件,iOS操作系统的不少怪异设定让我抓狂,但我还是认为iPod与iPhone是好产品,他们的网上商店是目前最棒的软件平台,如果要在Android与iOS两大操作系统上选择,我更可能选择后者。可我没脸一边越狱装百度输入法,一边说"其实在iPhone上中文输入还是挺容易的"。


-完-

刘大生:美国有“总统”吗?——令人尴尬的误译

刘大生(江苏行政学院教授) 来源:美国政治与法律网

美国有没有"总统",这难道也是一个问题吗?是的,这的确是个问题。在美国的政治法律词汇中,其实并没有"总统"这一概念。中国人之所以说美国有"总统",其实是误译造成的。类似的误译还有"白宫"、"国务卿"、"州",等等。

一、美国没有"总而统治之"的"校长"

美国法律中有两个重要职务都叫做President,一个是主持合众国行政事务,另一个是主持一个大学的行政事务,习惯上,担任这两种事务的人也被称为President。鸦片战争以来,大清帝国的翻译家们将这个President翻译成"总统"和"校长"——"总而统治之的校长",这种翻译给人的感觉是:美利坚合众国的President是可以对整个国家的立法事务、行政事务、司法事务以及50个成员国的一切事务实行"总而统治之"的"校长",和中国的皇帝差不多。这种翻译对中国是有不良影响的。

既然美国有"总统",可以"总而统治之",那么我袁世凯、我蒋介石为什么就不能"总而统治之"呢?既然美国的"总而统治之"的人同时又是美国人民的"校长",那么我袁世凯、我蒋介石为什么就不能当全国人民的"校长"呢?于是,有人称蒋介石为"校长",有人称蒋介石为"总统",他都乐意接受。

然而,President真的具有"总而统治之的校长"的含义吗?不然,其实际含义就是"主持"或"主持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总统"、"校长"。

上个世纪末,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的President克林顿先生因为性丑闻受到国会弹劾,有些中国人议论说:"这个克林顿当的是什么鸟'总统',搞个把女人还受审判,这样的'总统'算什么'总统'?当这样的'总统'有啥意思?"其实,人家本来就不是"总统"嘛,人家不过是个主持人(President),就像我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如果克林顿果真如中国人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可以对全国人民和各种事务进行"总而统治之"的"校长",搞个把女人当然不会受到弹劾。

从袁世凯到蒋介石,中国历届"总统"总是不愿意接受议会监督,总是不允许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他们将President理解为"总统"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既然我是"总统",我就理所当然的应当对议会、对法院、对新闻舆论"总而统治之",不然,我还是"总统"吗?

五四运动期间,人们还将President翻译成"大总统",将当时的美国主持人威尔逊先生称为"威大总统"。这表明,当时的中国人以己度人,将美国的国家主持人President当作袁世凯一类的"大"独裁者看待了。

中国古代官办大学的负责人称为"祭酒",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不过是和老师、学生一起学习的人,只不过在祭祀的时候自己要带个头,要主持一下祭祀仪式,要洒酒祭圣贤罢了。所以,祭酒们不会成为贪官污吏,更不会成为学匪学霸,因为他们的权力有限。古代民办大学的领导人仅仅称为夫子,如孔丘就称为孔夫子,夫子就是"文化打工者"的意思。所以,民办大学的负责人更不会把自己看成官僚。

自从将President翻译成可以对教师、学生"总而统治之"的"大学校长"以后,无论是官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其负责人的心态和古代的祭酒、夫子就大不一样了,俨然以"长"自居,以"官"自居,谁还会将自己看成"文化打工者"呢?谁还会将自己看成"师生洒酒祭圣贤的主持人"呢?

中国大学教师们梦寐以求的教授治校(或者教代会治校)的制度,在把President当作"一校之长"能够"总而统之"的文化环境里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二、强加给美国的专制符号——"白宫"

美国有一所著名的建筑,叫做White House,是美利坚合众国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主持人(President)的住所。

为什么这座白色建筑要叫White House而不叫White Palace呢?这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有考究的。根据美国宪法,合众国的President是国家事务的主持人,是行政事务的负责人,尽管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他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并受议会、法院和新闻舆论严格监督的公务人员,与历史上掌握一切国家权力、鱼肉人民而不受人民监督的专制帝王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因此,他的住所理所当然地也要和帝王们的住所有严格的区别。美国人当年为国家主持人的白色府第命名的时候,不使用White Palace而使用White House就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人知道,Palace是帝王居住的地方,House是民众居住的地方。主持人不是帝王,所以白颜色的President的府第只能叫White House,而不能叫 White Palace。

其实,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讲究"宫"和"屋"的区别和界限,甚至是世界上最讲究"宫"和"屋"区别和界限的人。在中国,只有帝王之家,只有帝王及其直系亲属的住宅才能称为××宫。如北京的故宫、乾清宫、坤宁宫、储秀宫、翊坤宫、雍和宫、以及十三陵的地下皇宫,西安的阿房宫、大明宫、长乐宫、未央宫、兴庆宫、建章宫、南京的明故宫、大行宫、朝天宫、天妃宫,沈阳故宫,等等。官员和老百姓住的地方是不能称为××宫的,否则就是犯上作乱了。

除了帝王之家可以叫××宫之外,还有神仙住的地方也可以称为××宫,因为皇帝是天子,神仙是皇上在天上的亲属。如天宫(玉皇大帝的住所,孙悟空搞打砸抢的地方)、地宫、龙宫、月宫,等等。

供奉神仙的地方有时也可以称为××宫,如青岛崂山的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以及台北的指南宫,等等,但是,这必须获得御封才行。青岛崂山的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是北宋开国皇帝命名的,台北的指南宫是由满清皇帝赐封的。

因此,将美利坚合众国主持人的府第——白屋(白房子)翻译成"白色宫廷"、"白宫"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中国人(尤其是满清王朝的领导人)不喜欢美利坚合众国主持人的平民地位,他们觉得堂堂的国家主持人居住的地方也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一样叫House,怎么能体现出上下尊卑?让中国普通老百姓知道了,岂不要学坏、变坏?不是都要犯上作乱吗?

满清皇帝及其臣子们没有英国君臣的本事。英国国王及其臣子不喜欢美国的民主,可以派军队烧毁那个White House,满清君臣没有本事派遣远征军讨伐那个讨厌的美利坚合众国,就只能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实行意淫了:于是,他们根本不理会美国人自己的意图,完全是以帝王之心度主持人之腹,以臣民之心度公民之腹,以专制之心度共和之腹,以独裁之心度民主之腹,将一个专制、独裁、罪恶的符号——"白宫"——强加给White House,强加给美国人民,让你跟我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于是,大清帝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征服了美国。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胜利法——翻译征服法。

可见,将美利坚合众国的President的住所——White House翻译为"白宫",对于中国人民是欺骗,对于美国人民是侮辱。

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帝王不再是领导,领导不再是帝王,孙中山在南京的府第(办公室兼住宅)就只能称为"总统府",而不叫"××宫"。

袁世凯当了总统后,将中南海改为"总统府"。1916年,袁世凯在恢复帝制、宣布自己为中华帝国的皇帝的同时,又改"总统府"为"新华宫"。看来,这位独裁者十分清楚"宫"字的含义和用途。

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残暴不亚于一般的皇帝,但是他也不敢公开使用"宫"字为自己效劳。在南京建委员长府、总统府而不敢建什么"委员长宫"、"总统宫",在外地建委员长"行辕"、总统"行辕"而不敢建"行宫"。抗战结束后,宋美龄将南京东郊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的官邸(即小红山官邸)据为己有,化为私人别墅,并进行豪华装修。从此,国民政府的小红山官邸获得了一个"雅号"——"美龄宫",无知的宋美龄不懂得"宫"是民主国家的死敌,喜滋滋地接受了"美龄宫"这一"雅号",俨然以皇后自居。此"雅号"一出,不仅断送了蒋先生的一世英名,而且也断送了中华民国的美好前程。

可是,大清帝国垮台已经90多年了,"美龄宫"的主人也终于客死他乡,大清帝国留下来的错误翻译——"白宫"却没有改正,这是令人遗憾的。

三、胡编乱造的高级政治奴隶——"国务卿"

众所周知,美国联邦政府里有一个重要成员叫国务书记,即The Secretary of State。然而,这个作为国务书记的The Secretary of State到了中国法学家们的笔下,却变成了"国务卿"。"国务卿"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在中文里面,"卿"虽然也可以表示一种职务,但主要的是表示一种身份,是直接为帝王效命的"臣",是能够接近皇上的"臣"。包括大臣、王侯、后妃以及其他一切皇帝喜爱的人,如称心的太监、妓女等。那些具有"卿"的身份的臣子,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臣"、"微臣"、"奴才"、"臣妾"、"贱妾",等等,皇帝则称他们为"爱卿"。大臣是"爱卿",太监也是"爱卿",大老婆(皇后)是"爱卿",小老婆(嫔妃)也是"爱卿",大宋徽宗皇帝赵佶先生逛妓院逛到了李师师那里,对这位东京名妓也是一口一个"爱卿"。

因此,根据中文解释,"国务卿"就是"国务奴才",就是"国务走狗",就是"国务大臣",就是"国务奴隶",就是"国务太监",就是"国务小老婆",就是"国务妓女"。美国是民主国家,哪里来的"国务大臣"、"国务太监"和"国务小老婆"呢?大清帝国的法学家们将The Secretary of State翻译为"国务卿" 与上述将"白屋"翻译成"白宫"的性质一样,是以专制之心度民主之腹,以皇帝之心度President之腹,以臣民之心度公民之腹,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对美国人民的侮辱和对中国人民的欺骗。

可惜的是,美国有好多自称是中国通的政治学家和法学家,他们对中国人将他们的国务书记称作"国务卿"好像一点儿也不反感。

三、想当然的政治部属——"州"

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时共有13个State,现在则有50个State。这些State有自己的宪法、礼法、罚错法和刑罪法,有自己的国会、法院和中央政府。这些State应当如何翻译呢?大清帝国的翻译家们又开始想当然了:既然这State是美国的一部分,当然也就是美国政府的政治下属了,那么,它不就相当于中国的"省"或者"州"吗?那美国是西夷野蛮小国,总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我大清帝国的一个省吧?至多也就和高丽、安南差不多,略高于我们的省吧?它的下面怎么可能还有省呢?赐给美利坚下属单位以"州"的名号,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考虑到那美利坚的官员对我大清皇帝还算谦恭有礼,格外开恩就格外开恩吧!于是乎,State就被我们高明的翻译家们翻译为"州"了,可怜那50个State就变成如同我们的苏州、扬州一样的"州"了。

将State当作苏州、扬州一样的"州"有什么不对吗?

早在周代,州就是被严格管理的一个行政单位,两千五百户为一州。"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 賈公彥先生疏曰:州长由一个中等大夫担任。

东汉全国分十三个州,每个州管辖七八个郡。那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三国时代,东吴拥有6个州,辖81郡;西晋初年(公元265年)全国有19个州,西晋末年(公元307年),全国有32个州;隋朝初年全国大约有190个州。这些州开始是直属中央政府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后来(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成了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居于省(道、路、布政司)之下,但仍然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单位。州官都是中央政府委派的,都对中央负责,对委任他们的帝王负责。从来没有一个州有过相对独立的地方自主权。怎么能和美国的50个State同日而语呢?

现在遍布全国的州(作为地名的州)正是由作为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权的州演变而来的。

当然,现在的民族自治州仍然是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权,也已经有了一些地方自治权,但是没有自己的宪法、刑法和国会,因此,即使是这些民族自治州,政治地位也不能和美国的50个State同日而语。

因此,将State翻译为"州"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我们坚持将State 翻译为"州",那么,顺理成章,我们就不能将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翻译成"美利坚合众国",而应当将其翻译成"美利坚合众州"。如果我们觉得不能将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州",那又有什么理由将State 翻译为"州"呢?既然我们认为将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是正确的,那么就应当将各个State翻译成"成员国"或"邦国"。

将"成员国"、"邦国"当作"州",从根本上混淆了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区别,混淆了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的区别。在文化上、观念上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以为美国与中国差不多。这不利于我国法制的发展和完善。

五、结论——不可否认的心理暗示

尽管中文版本的政治学、宪法学教科书上对于美国"总统"、"校长"、"州"、"国务卿"、"白宫"的政治地位和宪法地位有比较明确和比较准确的说明,但是又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介绍美国宪政制度的教科书呢?对于普通民众,对于非专业人士,对于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政治人物,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兴趣去专门研究美国的宪政制度。他们了解美国只能从日常用语中去体悟,他们会不断接受"总统"、"校长"、"州"、"国务卿"、"白宫"这些中文词汇的字面含义的心理暗示,将President理解为An All-round Ruler of a Nation和An All-round Ruler of a University;将State理解为Guangzhou、Suzhou一类的Zhou;将The Secretary of State理解为A High-ranking Politics-Slave;将White House理解为A White Palace for the All-round Ruler。从而对"民主"、"法治"、"宪政"得出错误的、扭曲的、变态的认知。所以,纠正这些错误的翻译非常有必要。

学习和借鉴美国法律和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扭曲的翻译,可能会带来事倍功半的结果。前述"国务卿"、"白宫"、"总统"一类的翻译词汇,给人的感觉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同帝王一样,有宫殿,有"爱卿",可以"总而统之"。这不利于中国人对民主法治的理解,会在无形中阻碍民主法制建设。为了防止翻译中的文化扭曲,必须用民主、法治的心态翻译来自美国的法律词汇,不能以专制独裁的心态对待这些法律词汇。

为了准确地把握美国法律的精神内核,有必要将"国务卿"改译为"国务部长"或者"国务书记"、"国务秘书",将"白宫"改译为"白屋"或者"白房"、"白宅"、"白厦",将"州"改译为"成员国"或者"邦国",将"总统"、"校长"改译为"主持人"。

(原载《唯实》2005年第3期)

美国政治与法律网(www.ciapl.com)发布 2005年8月29日

出处:http://www.ciapl.com/news.asp?Newsid=6769&type=1001

-完-

突破网络封锁:网络专家与最新技术

突破网络封锁系列专访一

【大纪元10月4日讯】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节目主持人张敏采访编辑/采访几位多年来致力于突破网络封锁的工程技术专家,请他们介绍现在最新可以使用的突破网络封锁的方法和他们多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进展过程,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网络专家与最新技术

二十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和使用使全世界各地的网民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共享全球最新资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中国当局有关方面用各种方式封锁网络,使海外某些资讯不能进入中国。

大约在2000年前后,海外一些电脑专业人士相继投入致力于突破网络封锁工作,至今已经提供了多种可以免费使用能突破网禁的软件和技术。并在很多网页上为希望自由浏览互联网,渴求新闻、言论自由的网民提供了如何取得和使用各种软件的说明。我要采访几位多年来致力于突破网络封锁的工程技术专家,请他们介绍现在最新可以使用的突破网络封锁的方法和他们多年来从事这项工作的进展过程,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

采访美国动态网络公司技术总裁比尔-夏先生

第一位接受我采访的是美国动态网络公司技术总裁比尔-夏先生。

"请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想法要从事突破网络封锁的工作。"

"我是从二零零零年开始作这方面的事情的。网络在中国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我就是有这样网络封锁的事情。因为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就因为给海外的《大参考》寄电子邮件列表,就被抓起来了。那可能是九九年或更早的事情了。那时候因为网民比较少,封的其实不是那么厉害。当时有很多人对技术比较了解的都还是可以想办法用一些代理的技术可以看到海外的信息。后来我感觉是到一九九九年,二零零零年,网络封锁的技术在中国方面就迅速的提高了。很多代理技术上海外一些比较受到注意的那些网站的话就非常困难了。所以从二零零零年的时候,(我)开始就关注研究这方面的技术。"

"这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都是供网民免费使用的,您为什么要投入这样一份在经济上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工作?"

"我也是在中国大陆那种环境下上学。我一开始的时候就对于这种信息经过审查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在海外的话慢慢地就会接触到海外的很多信息,就知道很多在我们教科书,包括历史书里面学到的很多信息吧,其实都是假的,甚至于是完全相反的。因为我自己也是接触一些网络技术,这样我才看到,网络技术的话,从技术上来讲,像网络安全的领域,包括是封锁和反封锁,这些很多技术都是相通的。但是如果是把这个作为一个作生意的话,那作突破封锁这件事情呢,至少现在生意上是没有什么前景的。我们主要是很多志愿者来作。那我们都是凭着这种共同的理念吧,不管你是对具体的事情有什么看法,但是至少每个人应该是有最基本的权利,你能够拿到正确的、比较客观的信息。至少是多方面不同的信息。这样才能有一个基础,可以自己去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完全是凭着这样的理念在作这个事情。"

"网络上封锁和反封锁这样一个过程, 就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您看能不能向一般有网络知识的人讲一讲进展的情况?"

"在二零零零年开始,主要是研究开发电子邮件这方面的技术。到后来,因为很多网友还是希望自己随时可以上任何网站看到任何的信息。所以二零零一年到二零零二年开始,希望研究一些新的技术。二零零一年的时候我接触了像"自由网"那种技术,有一些朋友是用过的。那是一种"点对点"的技术。再后来的话,到二零零二年我们就开始做"动态网"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做了三年了。网友他上来以后可以看到任何网站,就好像是网络没有封锁。中间就是不断的发现中共那边呢,用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那么我们就要再去开发新的技术,绕过他那边封锁的新技术。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收到用户的反馈,表示感谢,鼓励我们能够继续作下去。"

"在这几年相关的工作中有什么给您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二零零二年九月底的时候(中国)开始使用了域名劫持这样的技术。当时是海外媒体有很多报导,国内也是有很多朋友关注。当时的事情是 GOOGLE搜索引擎先是被封住了。后来你上GOOGLE的话,看到的不是GOOGLE而是像"百度"或者是其它的搜索引擎。就在九月底的时候,这种技术呢,就开始用来封锁"动态网"。所以在十月初的时候我们就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解释了中国使用的这种技术。我记得那是十月一日,中共定的国庆节,就是在头一天晚上,我们的一些志愿者就在一起研究,它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件事情。当时我们还有朋友在一起说,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国庆节,在做这件事情。"

"再往后是二零零三年,当时有一个特别的就是"萨斯"这件事情。中国国内宣传是把它叫作非典型肺炎,"非典"。能够看到,在那之前的话,有很多人就开始关注海外的一些新闻。然后到四月二十日的时候,因为张文康他下台了。中共就是承认他们以前是撒谎,实际上"萨斯"这种流行病,其实已经是在中国发生了。所以那天一下子多了很多用户来通过"动态网"看海外的信息。然后在后面的时间,每天都是有很多的用户来。这件事情我想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事情。大家都能看到,像萨斯这样的事情,就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了,真真是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这样就有很多人出来看。一旦出来看就看到,哦,原来海外有这么多的信息,有很多人就以后经常回来看这些信息,能够看到海外的这些不同的报导。"

到二零零二年我们就开始做"动态网"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做了三年了。网友他上来以后可以看到任何网站,就好像是网络没有封锁

比尔-夏先生

"到目前为止,利用"动态网"的技术,国内的网民比如说想上自由亚洲电台的网页,是很容易就能上来吗?能够看到上面的文字,并且能够听到上面节目的声音,可以吗?"

"对于多数网民来说,现在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个技术做得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用。只要一个网民拿到我们的软件。我们现在是"'自由门'的五点四版。"

"'自由门'的五点四版。"

"对。我们收到反馈,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能够看到海外网站,包括自由亚洲电台,像那些一般的文字图形的话都是没有问题的。看到很多人下载自由亚洲电台那些声音文件。"

"我也想请教一下,如果某一位网民拿到了这个软件之后,怎么样使另一个人也能够使用这个软件?"

"他直接把这个软件用电子邮件传给朋友就可以了。"

"在传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不同的电子邮件服务商,有的让你这些软件发不过去。所以如果大家通过电子邮件传的话,需要再发一个电子邮件问一下"你收到没有?"。另外,用软盘或者用U盘传更可靠一些。至于那些网警,有些网友担心,会不会带来危险,因为像这样在朋友之间几个人传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要作那种大规模的,你手里有几万个电子邮件,这样大规模地传的话就可能会给你带来危险。"

"现在,有关的技术部门知道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网民已经能够使用这个软件了?"

"我想有几十万。"

"大陆的网民总数大约是多少呢?"

"有八千多万。现在可能已经有九千多万了。"

"那也就是说,这个推广还是有很大的工作量要作。"

"对,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知道怎么用的网友,都尽量地再能够告诉你的朋友。"

"像动态网、无界网、花园网,这些都使用各自不同的技术是吗?"

"对,是这样子的。"

"那您刚才说的"几十万"是指所有能够突破封锁的网民,还是仅仅是使用"动态网"技术的网民?"

"用动态网的。"

"如果现在收音机旁的听众手里没有这个软件,也不认识有软件的朋友,怎么样能使用你们的技术,可以登陆那些被封锁的网站?"

夏先生:"现在手里还没有这个软件的话,用那个域名也可以上来下载这个软件。"

夏先生:"这几个是加密的链接,所以前面要加上https,然后后面是冒号、斜线、斜线。我们的域名是: https://www1.Rfa2006.com 。刚才呢是www1,也可以是www2,或者是www3。这三个任一个都可以。如果一个连不上去的话,可能是暂时的封锁,可以换另一个,或过一会儿再试一下。第一次连上来的时候,因为它是加密的,会跳出来一个窗口。你点"同意"就可以了。然后在主页上有可以下载的链接。那你可以下载我们最新的软件。"

"您多年作突破网络封锁的工作还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从我们这些做技术工作的志愿者来说呢,很多在工作中也就是在做这些啦。凭着我们的信念一直要把这个工作做下去。但是,光有这技术还不行,还是要让人们来用。一方面是网民自发的传播,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海外的这些媒体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所以我想这件事情也是大家一起来做,我看到就是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到现在,访问的人数一直在增加。我们做技术的话,就感到很兴奋,因为这个技术,实际上突破封锁已经比较成熟,不断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这个技术,就感到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让网络封锁就完全不存在。已经在用的用户,如果碰到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把一些问题反馈给我们。这样,我们尽量去解决,或者是您自己发现有一个什么技巧,用一个什么特殊的办法才能够用这个软件。这些都希望能够反馈给我们,这样我们能够把这些信息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些年来,你们有没有收到由于登陆了海外被封锁的网站、电台网页而给他(她)带来麻烦这样的报告?"

"很多年前就已经没有说'偷听敌台'这个概念了。虽然它干扰,但是它是那种偷偷摸摸地,你真是去听'美国之音',或'自由亚洲电台'的话,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在大学里面,很多人是公开在听的。"

采访美国"花园网"创始人、技术总监何先生

我现在要采访的是在美国的"花园网"创始人、技术总监何先生。何先生先简要地介绍了"花园网"的志愿者们从事突破网络封锁工作的背景。

"实际上花园网是从一些volunteer开始的。"

"是从志愿者的义务工作开始的。"

"我们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出国之后啊,就知道中国大陆它把新闻,把言论自由封锁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很希望能够突破这个网络封锁,让在中国大陆的民众看到或者听到国外的消息,就成立了这样一个组织,就这样一直运转到今天。这个网站叫做Gardennetworks.com,一般用户都叫"花园网"啦。但这个网站在国内是被封锁的。"

"那国内的网民怎么上你们的网站,怎么用你们的新技术呢?"

"国内的用户呢,如果想上这个网站,他要通过我们的工具,或者通过其它的工具,比如说"无界"啊,"动态网"啊,都可以上来。但如果要索取软件的话,倒不一定要从这个网站上下载,因为我们还有通过yahoo messenger啊,通过e-mail啊,还有其它的一些办法。比如从别的网站下载都可以得到软件。这样的话就可以上包括我们花园在内的所有网站啦。"

"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你们这些年来的工作过程吗?"

'空气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为什么网络不是?'这句话实际上是花园网一位用户给我们发的一个email里写到的。我觉得这个本身啊,就能体现出在国内的中国大陆的民众,渴望能够自由地、安全地看到与这个政府告诉他们的不同的信息

何先生

"实际上'花园网'是第一个智能的代理软件,因为如果从突破封锁的历史来看,最早封锁的时候呢,国内的用户是通过在国外找http的代理服务器。这个办法用了一段时间。结果后来发现有了内容过滤之后这个办法就不灵啦。而且,中共在国外架了一些假的代理服务器。就是为了追踪用这些代理服务器的人。那么后来第二个阶段呢,人们就开始用比如"自由网"一类的工具吧。当然那个"自由网"它本身不是为了突破封锁,也不是为了中国用户设计的。所以它使用上就比较麻烦,并且它的内容并不是你可以访问任何网站,它必须把内容灌进去,你才能访问。那么这是突破封锁的第二阶段。那第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花园网的几个软件的诞生了。它的内容上,选取上,还有使用习惯上都是针对中国大陆用户设计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小软件。你下载了之后呢,你可以运行。它会自动在你的IE里面,游览器里面设上一个代理。这样的话你访问任何一个网站,这种情况下都是通过我们的这个工具软件,连到我们自己的服务器就出来了。我们的服务器是在动态IP上。这样就封锁不住,就可以访问国外被封锁的这些网站啦。"

"根据现在用户的使用情况,是所有的海外的网页都可以上来了吗?"

"我们封掉了一些色情的网站,因为色情网页占比较多的带宽,它就影响其他更多的用户用了,而且实际上对社会风气也没有好处啊。但除了色情网站以外的是都可以看到的。"

"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那个网页上摘录了早期一些用户的反馈。实际上在我们网站的最上面就有一句话,叫'空气是自由的,水是自由的,为什么网络不是?'这句话实际上是花园网一位用户给我们发的一个email里写到的。我觉得这个本身啊,就能体现出在国内的中国大陆的民众,渴望能够自由地、安全地看到与这个政府告诉他们的不同的信息。其实我们这些年也有一直有很大的困难,比如说经济上面要运行这么多服务器,人力上面要要维护这些服务器。还有,整天要与这个封锁周旋。这几年走的路也不容易,但是,每一次看到国内用户的反馈啊,还有看到他们上不了网的时候那么着急啊,就是这种东西在激励、鼓励我们,把我们这个努力继续下去吧。"

"怎么样获得您说的这个软件,使用这个技术?"

"获得这个软件有几个办法,比如说你有雅虎通注册一个ID的话,你给 GardenPackage发这个ID发一个消息的话,你就可以自动从这个ID下载,然后也可以发 E-mail给package@gardennetworks.com。你可以在国外的电子邮件地址发email,因为国内是封锁的。我们这边把软件寄回去的时候可能会收不到。发一个email给我们,这样也可以得到,或者到'清心论坛'啊、到'动态网'啊、到'无界'的主页上,再到我们的主页上下载,这样也可以得到。得到这个软件,有些用户好像觉得这是不是太复杂啦,这个技术是不是掌握不了啊,其实不是。这个软件包里面就有一个说明文件。看一下这个说明文件,按照里面去做。因为我们有两个软件嘛。一个是garden,一给是G2。这两个软件的使用方法都不太一样。所以一种软件假设工作的不好,或者是连不上呢,可以试一下另外一个软件。假设你还没有得到软件,但是你想看新闻呢,如果你有 skype的话,skype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啦。我们在skype上也有一个自动答覆的服务。你可以安装skype注册一个ID之后呢,给garden_news发一个消息,它可以自动答覆,给你报告当前的新闻啊。所以这样的话就使得即使你在有些环境用不了这些工具呢,也可以通过这个服务看到海外的消息。"

我们是很希望更多的人来用。因为我们这边主要是志愿者在花钱,运行这些服务器啊,所以我们很希望现在上网的用户,你可以把这个技术,无论是我们的技术,还是比如动态网啊,还是其它的什么技术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那么你现在没有上网的用户呢,听到这个广播之后呢,也希望能够试一试,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国内说的不一样。"

请听国内一位使用"花园网"突破网络封锁软件的用户的谈话。

用户(女):"我是国内某高校的教授,是"花园网"软件的忠实用户。我是因为一次出国经历,才发现大陆网络信息的封锁程度是相当严重和隐秘的。回国以后呢,才不得不找来破网软件使用,以便获取更多开放真实的资讯。互联网的精神是共享开放。封锁网络是严重的背道而驰的后退,这是互联网史上臭名昭著的一页。在科研和教学中,需要搜索国外的最新技术消息。可笑的是,国内常常乱封锁海外网站。很多技术网站,甚至海外高校网站成为被殃及池鱼。这种状况对国内科研和教育的阻碍和伤害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破网软件的用户群大锁定在中国大陆这样特定的地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以为耻。"花园网"软件是我最喜爱的破网软件之一。操作简单方便,初级用户很容易上手。对专业人员来说,通过和其它软件的配合,可以扩展"花园网"软件的功能,实现各种破网意图。也要表达对包括"花园网"软件在内的所有破网软件的开发者的钦佩和感谢。我深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满怀信心盼望自由的网络不再有丑陋的信息封锁存在。"

采访美国的"无界网"总裁黄先生

接下来我要采访的是在美国的"无界网"总裁黄先生。他说,现在封锁网络这种状况,他希望尽快成为历史。

"现在网络封锁这种状况啊,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历史,越快成为一个历史越好。其实我们的公司叫做'极景网络公司'。那我们为什么叫作'无界'呢,因为我们的产品命名叫'无界'。可能'无界'这两个字对于听众来说更熟悉。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呢,我们就是想要,让大陆的网民能够享受网路的自由嘛。我们发现网路给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太大了。整个距离开始缩小了。另外它的信息量简直大到爆炸的那种程度啊。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改变着人类社会。而且,如果网络做得好的话,信息的流通啊,使人跟人之间的理解和交往,都会产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想,在技术方面看一看有没有可能发明这样的技术能够突破网路封锁。我们这个极景公司是在二零零三年底的时候正式成立。实际我们的工作已经在提早一年开始做了。我们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一套算法,发现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不仅是大陆,任何一个国家,它根本不可能把网路封锁住的。大陆花那么多钱,做网路封锁。实际上,我们的技术出来以后,它从来就没有被封住过。"

"据您所知,使用你们的技术能够上网,包括能够在网上听到自由亚洲电台节目的用户多不多?"

"网上听到自由亚洲电台的节目啊,现在'无界网'的用户基本都已经能听到了。因为我们监视这个访问量啊,能够看到听自由亚洲电台的人非常多。当然在大陆它的网民非常多,那这个和那个比例可能还是小了一点啊。"

"能够有哪些信息有助于现在正在听我们广播的听众从网上听到自由亚洲电台的节目?"

"具体技术的作法是这样的:他需要拿到无界浏览的一个小软件。你得到这个软件以后,放在电脑上,一点击这个小软件以后呢,它就自动打开,一个'无界网'的首页。然后在'无界网'的首页里面呢,其中有一个我们叫做特色连接吧,专门推荐给网民的、给我们用户的。那其中一个呢就是自由亚洲电台。那他打开自由亚洲电台的网站以后呢,他一点击他就能听了,他就能看了。从技术使用来讲,就是这么简单。"

"从中国大陆网民目前的处境来看,您觉得使用这一技术的障碍是在什么方面呢?"

"一方面,大陆的网民,他首先是需要得这样的技术,第二个呢,他要敢用。有些大陆网民他不敢用,他觉得用了之后,会不会他的行踪会被大陆当局给盯住了。其实,我们做的软件,从技术上来讲我们的加密是非常非常高,高到比现在网上标准的加密还要高。所以网管是根本看不到网民在使用无界浏览的时候他所浏览的内容的。使用这个软件是完全安全的。大陆的网民不要怕。"

"大陆网民要想得到这个软件有几种途径呢?"

"他怎么得到呢?一般是我们通过发email。这个email里面有一个下载的网址。下载完了之后呢,他就能够用了。还有一个呢,就是通过网民互相之间的介绍,目前就是主要的推广的渠道。还有其它一些方法,比如像QQ,就是网上一些通讯工具啊,大陆网民也都在使用着。"

"到目前为止,您所说的现在在网上推行的这个最新的技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您觉得多长时间内它不会受到挑战?"

"第一方面啊,就是我们这套技术,我们所花的成本,和这个大陆中共当局所花的成本是不成比例的。可以说是成指数计增长。比如说我们花一点点啊,它要花几千万美元来封我们的网。所以在这点上它已经是不行啦。当然它整个国家,整个机器来开动,用国家资源来做,那我们只是一个民间公司啊。如果我们现在的算法,我们现在这个技术,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和物质资源,那它的这个封锁很快就能会被打开了。我不知道我刚才讲的这个道理你明白没有?"

还有很多很多的网民不知道有突破封锁的工具存在了…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影响,如果只要有五十万的网民每天能够看得到海外的新闻,各个方面的资讯啊,那实际上网络封锁这件事情就不存在了

黄先生

"您的意思是说,由于你们的技术本身它已经决定了中共要封这个东西,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太大了,大到它可能已经注定不能承受了。"

"啊对对对。这个目标是可期的。"

"您这几年从事这项工作,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我感受啊,一个就是说实际上我们能够做到今天,也是很高兴。我们当时做这个事情,就是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把网络打开。这一点已经做到了。'无界网'自从这个技术使用以来,他们从来没有封住过。而且每天的用户量是非常大。那么第二点呢就是,想让大陆的网民想看就能看。那第二个问题呢,实际上是我们要扩大规模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研究人员也在勤勤恳恳的在做这件事情,把我们的服务器要加大,能够应接,原则上要有六千七百万网民都能同时上的这个访问量,非常大,所以我们现在正在作这件事情。"

在快要结束本次采访的时候,我问"无界网"总裁黄先生,还有什么特别想向听众朋友、向网民们说的话吗。

"两个问题啊。一个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网民不知道有突破封锁的工具存在了。其实不用六千七百万。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影响,如果只要有五十万的网民每天能够看得到海外的新闻,各个方面的资讯啊,那实际上网络封锁这件事情就不存在了,而且这种资讯的交流已经足以使得大陆在社会形态上发生改变了,也就说足以能够使得它那个集权统治打破。"

(http://www.dajiyuan.com)

10/4/2005 9:11:57 AM

出处:http://www.dajiyuan.com/gb/5/10/4/n1074310.htm

-完-

2011年5月14日星期六

胡天翼:iTunes Sucks!

如果不是要用iPod Touch,我是死也不会用iTunes的;而一旦用了iTunes,离死也差不了多少了。

从用上iTunes第一天,我就受它的折磨。

我已经见识无数人第一次想把音乐通过iTunes放入iPod里不知所措了,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朋友远程指导下,我总算第一次把音乐放进 iPod里。当时我心里没有喜悦,只有愤怒:怎么那么麻烦?国产山寨MP3比它简单明了无数倍:插上USB、音乐放进文件夹,拔出USB,可以听了。

后来我发现,iTunes还需要同步。在我的概念里,"同步"是一个美好的词语。Chrome登录Google账号,就会自动同步书 签;Instapaper能自动同步要读的文章网页;最美妙的莫过于Dropbox,能把文件完美地在不同终端上同步,哪怕洪水滔天,里面的东西都不怕 掉。

但在iTunes上,"同步"二字就是一场灾难!

证明的方法很简单,请用Google搜索"iTunes 同步 都没了",数十万条搜索结果代表着数十万无辜的生灵发出的哀号。无非就是重装了个系统,或者到朋友家插了一下自己的iPhone,因为iTunes的诡异 设置,把自己手机里的东西都给清空了。昨天我还看到一位姐姐一插iPad,然后所有的Apps分组都没了。这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东西保住了。

在用iPod之前,我已经久闻这样的悲剧,所以非常坚决地关闭了所有同步功能。这也意味着,我的iPod与电脑完全隔离开,需要下载App都是直接用iPod下载,电脑仅仅是用来传输删除音乐视频文件的。这样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和谐生活持续了一年多。

前不久,豆瓣上的朋友发给我苦苦寻找良久的一张专辑,佩拉西亚演绎的《哥德堡变奏曲》。自然我要把它放在iPod里时常欣赏。因为佩拉西亚的演奏风 格优雅细腻,我需要以最高的比特率320kbps来储存(谁让iPod无法支持APE格式呢),整个文件大小100M+。我把MP3放入iPod后,出现 了怪异的一幕:只要在iTunes播放列表里一点击这首曲子,iTunes就崩溃。然而我直接在iPod上播放就没事。

"这是iTunes嘛,得耐心一点。"我开始尝试删除这个音乐文件,重新换成比特率低一些的MP3。但这不可行,因为要删除文件就需要点击,一点击 就崩溃。我怀疑是不是iTunes版本太低,有这种bug?于是我更新了iTunes,但还是不行。然后我又想:是不是不能直接更新,而是要彻底删除 iTunes,重新下载最新版的安装文件重新安装?天真的我就这么删了重装一遍,还是不行。

做到这一步,我已经仁至义尽了。现在,iTunes播放列表已经成为了不可触碰的区域:只要用iTunes播放音乐,一旦播放了哥德堡变奏曲,立刻崩溃,没商量。

如果iTunes只是一个音乐播放软件倒也罢了,但它还有一个iTunes Store!

最近,Apple频频要我确认自己iTunes账号地址的真实性,今天,Apple正式认为我的账号地址是假的,要求我重新填写地址。

没错,我的地址是假的。在注册时,为了能下载到更多新的Free Apps,我用了一个虚构的美国阿拉巴马州地址。既然Apple说我这是假的,我也无话可说。于是找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美国地址填进去,但它还是不认;又填了一个,它还是不认。

我认栽。决定干脆回国,用自己家的账号注册中国账号。蛮不讲理的Apple非要我在注册时绑定信用卡,而且还要是VISA的。这种莫名其妙的要求让 我无法接受。之后李如一老师告诉我,去大陆App Store下载一个Free App时,会被要求注册账号,那里可以注册不绑定信用卡。问题是,我原账号已经是美国的了,无法进入大陆App Store。不得已,我重新注册了新的iTunes账号。

谢天谢地,一切顺利。在iPod上注销原账号,注册新账号,Email确认后,我兴冲冲地到祖国的商店里下载……结果输入密码时,它还是要我键入原账号的密码!我重启,还是这样;再重启,还是这样……

这算什么情况?我不是都注销掉原账号了吗?这么混乱的iTunes Store系统,本人已无能为力。

iTunes烂不可怕,怕就怕还有一群果粉拥护它。

在之前的"哥德堡事件"中,推上一位果粉非常耐心地和我讨论处理方法。他真的很耐心地为iTunes说好话,以至于我都被果粉的忠诚所感动了。

他反复告诉我iTunes在处理大量音乐文件时如何好,比如能计算播放次数,能根据曲风排列,能自动生成列表等等。我表示对这些功能没兴趣,而且我 厌恶iTunes自以为是的同步功能。他显然对此无法理解,于是又转向另一个角度循循善诱。说MP3格式音质不好云云。但当我问起他怎么把音质最好的无损 音频格式APE放入iPod里听时,他承认自己是先用APE转成WAV在放进iTunes里转成ACC格式,是很烦,因此他现在开始尽量找直接是ACC格 式的音乐了。

这就是果粉的毅力!即便那么麻烦,照样还能忠心耿耿地赞美iTunes。他和我海阔天空的一条一条tweets聊,弄得原本就非常烦躁的我控制不住了:"就一个问题,iTunes不能正常播放MP3,其他功能再好也没用!"

还有一位果粉暗示在iMac系统上iTunes运行稳定,可以考虑换个苹果电脑。

今天又有个果粉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我用得好好的啊,从没什么问题,你这个要是我就全部从来,重新装系统,重新装itunes,注销原来的账号,重新申请新账号,不过这样很麻烦,你可以先申请个香港账号,同一个商店不要重复申请。"

这就是果粉,为了iTunes可以买新电脑,重装系统。既然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决定不再多说什么了。

有时候人的思维会不知不觉变得很怪异。明明iTunes巨难用,很多人还是找些文不对题的理由赞美它。类似的思路还包括,有人说言论审查能够提升作者"隐晦文笔"能力;GFW有利于提升网络知识技能;朝鲜严苛的环境能锻炼人的意志;多难能够兴邦……

也不想想这些破烂玩意儿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

iTunes,算你狠!

出处:http://hutianyi.net/?p=2354

-完-

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冯一刀:2003年,中文论坛这样走过

2003年主要中文论坛简评

我一直认为,论坛(或者说BBS)是互联网中的一朵奇葩,所以当回顾一年中文互联网的时候,论坛毫无疑问应该占据一席之地。

新 华网发展论坛(forum.xinhuanet.com)。新华网发展论坛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有舆论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如果一定要真正选出一个“最”有 影响力的,我认为就是发展论坛。新华网是新华社主办的一个权威新闻网站,它的论坛建设也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人气超旺;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发展 论坛是“新华网”的论坛,所以它的舆论口径反而比一般论坛要大得多。2003年的几乎所有焦点事件,都是发展论坛网友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新华网发展论坛的 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人气旺、对社会民生关注度高、网友回帖热情积极。你可以发现《e时代周报》每周的板砖排行榜上,发展论坛的帖子几乎每期都有。

人 民网强国论坛(bbs.people.com.cn)。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背景、讨论的话题内容和发展论坛差不多,并且强国论坛的影响力也很大。让网民“我 为伊狂”一帖成名的著名网友《深圳,你被谁抛弃?》,即首发在强国论坛。强国论坛网友在对重大社会民生和国家问题的关注上,不亚于新华网发展论坛,而且强 国的帖子刷新速度很快。但是强国网友不爱回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远远没有发展论坛网友高。

天 涯杂谈和关天茶舍(www.tianyaclub.com)。这是天涯社区的两大人气版块。《e时代周报》的板砖排行榜,几乎每期都会从这两个论坛里挑选 帖子。天涯杂谈在于它的“杂”,什么话题都可以谈;关天茶舍相对来说严肃一点,它更关注“人文和学术领域”,但又不是那种过于正统的讨论。国内一些知名学 术、思想界人物,也经常活跃在关天茶舍。处于民间和学术之间的这种讨论氛围,使得关天茶舍网友回帖的积极性很高。总体来讲,天涯网友不但爱发帖,而且爱回 帖。至于2004年,据笔者得到的消息,天涯社区将进一步拓展,不仅在人文领域,还希望在IT领域也有所建树。

猫眼看人和网络批评(www.cat898.com)。“猫眼看人”和“网络批评”应该是凯迪的两个主打版块。凯迪社区的“网络批评味”比较浓,而且大都比较理性,所以论坛里的好帖子不少。但相对于上文提到的几个论坛来说,凯迪的人气不够旺,好帖子多但回帖的人少。

西 祠胡同(www.xici.net)。西祠胡同去年弄出了点有影响的事,那就是在2003年元旦刚过,便开BBS收费先河,正儿八经地赚起了BBS的钱。 西祠胡同是目前国内最有特色的论坛社区,版面数量和种类众多(共8万多个版面),其中有不少是属于私人聚会性质的非公开版,网友之间的人情味比较浓。可以 说西祠胡同是大众化论坛和小众化论坛的典型结合体。

新 浪论坛(bbs.sina.com.cn)。新浪论坛号称最大的中文论坛,目前共有论坛693个。虽然新浪论坛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是现在它的人气已不 如往日——尽管2003年新浪在论坛建设上加强了一些手段,比如在新浪首页推出话题帖子链接;为更多网友制作“网友文集”,新版论坛也一直在酝酿改版中, 但是,在其他众多特色鲜明的论坛的冲击下,新浪论坛在2003年,仍然没能阻止自己在中文论坛地位下滑的趋势。

网 易乱弹广场(bbs.netease2.com/culture)。网易乱弹广场在2003年继续保持着它的搞笑和无厘头风格,目前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互联 网“乱弹体”网文的集散地。网易社区虽然论坛数量众多,但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乱弹广场。2003年是乱弹广场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乱弹广场的帖子终于被 整理成一本名为《网络文丛》的书出版了。

世纪沙龙论坛 (forum.cc.org.cn)。世纪沙龙论坛在2003年继续保持了其思想性、严肃性的特点。比起天涯的关天茶舍,世纪沙龙是一个较为严肃的思想学 术性论坛,而且话题的口径更大。虽然由于论坛的“定位”导致人气不够旺盛,但世纪沙龙在中文论坛里无论如何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一个没有思想性论坛的中文 论坛世界,是不够完善的。

其他论坛。其实,中文互联网 上存在着大量“默默无名”的小论坛,这些论坛虽然人气不旺,影响力不大,但是往往各具特色,比如关于电影和音乐下载的论坛,关于Flash技术的论坛,各 类贴图论坛……大量这类小论坛的存在,丰富了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而且推动着中文互联网个性化时代的到来;2003年,中文互联网也因它们而更加精彩。

2003年论坛民间意志

2003年是“民间意志年”——这句话虽然不敢完全苟同,但现在“民间意志”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确实开始“茁壮成长”起来。而目前“民间意志”最能得到体现的地方,非互联网论坛不可。

“孙 志刚案”、“李思怡案”、“日本人珠海买春案”、“刘涌案”、“京沪高铁大讨论”、“抨击教育产业化”、“农民工维权”……互联网论坛在这些事件和话题 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持续的思考与争辩。尽管大部分报道首先由平面媒体报出,但之后的民间舆论则更多地由互联网论坛来承担,并显示了强大的舆论作用。 在新华网发展论坛年终“十大热帖”和“十大焦点话题”评选中,几乎都是和社会民生、国家问题相关的重大事件。2003年“民间意志”最大的胜利,恐怕要属 “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和“刘涌最终被判死刑”。专家学者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是在2003年,我们更多的是目睹了“民意意志”的力量。

关注论坛小众化趋势

互 联网论坛的一个特色是大众化,即谁都可以在论坛上发帖子、参与讨论,这也是论坛最吸引人的地方。一直以来,互联网论坛几乎都保持了大众化这个特色,但是, 在2003年刚刚成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论坛小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小众化并不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

所 谓小众化,就是指论坛只面向部分网民开放,或者说只有部分较为固定的网民参与到论坛中来。具体的理解可以分成两点:一是论坛本身是个封闭式的论坛,不对外 开放注册;二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自己架设论坛。这些论坛虽然规模小、人气不旺,但特色比较鲜明。这里可以举出两个小众化中文论坛的典型:一是完全封闭式 的"第欧根尼俱乐部(www.dogn.net)"——要想成为这个社区论坛里的一员,必须要有人推荐并通过"批准"才行,论坛不接受任何注册;二是泡网 江湖(www.paowang.com)——这个私人俱乐部式的社区,虽然接受注册,但要在几个主论坛里发帖子,得首先从管理员那里获得权限才行。

小众化论坛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思想学术性论坛;二、网友私人聚会和吃喝玩乐论坛;三、业界交流论坛,这个主要集中在IT业界;四、资源共享论坛,主要是电影、音乐共享下载的论坛。这四类小众化论坛当中,第二类论坛的数量可以说是最多的。

小 众化并不是什么坏事。小众化恰好说明了互联网论坛正在越来越“现实化”——现实社会里,小众化、小团体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民间团 体的存在非常普遍,并且承担着大量的社会功能。互联网论坛小众化的趋势,说明了民间团体和私人空间这种形式的兴起——事实上,只有在平民化的社会中,才可 能有这种私人俱乐部的大量存在——网上网下皆如此。

(《e时代周报》)

-完-

深青首届“十大杰出网络写作者”结果揭晓

经过一年来的全球公选,深青首届"十大杰出网络写作者"结果揭晓,以下十人入选:

郭明虎、吴波、李桂枝、陈启棠、刘建永、孙炳银、肖增建、杨飞、陈永苗、李新德

入选条件及资格:

1、 批判而非异议,独立思考而非对抗思维;倡导"客观、理性",富有"建设精神";

2、 在网络写作上,作品量丰而质精,或独树一帜,或响者云集,在"政经、文化、教育、传媒"等领域具有重量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3、 为"宪政、法治"鼓与呼,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富有"利他精神",追崇"公平、公正、宽容",客观上促进中国民主化与多元化进程;

4、深青全球公共知识分子、作家记者、仁人志士。

相关事迹描述

郭明虎

郭 明虎,网名"小国寡民",男,著名政论作家、资深媒体人、公共知识分子,《南方周末》、《青年参考》等媒体专栏作家;先后掌舵主持国内六大著名政经网络媒 体,历任凯迪网络主编、天涯社区信息总监、百灵社区总编辑、中国思维网总编辑、深青中国总编辑、博客网副总编辑等,"中国政经网络媒体的领军人物"之一、 曾被海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处称为"互联网上的一面旗帜",其人被众多媒体报道。

吴波

吴 波,网名"顺风",男,公共知识分子,著名财经专栏作家、互联网评论家、博客和web2.0专家,全息搜索理论创始人,股票"广义相关 "和"平衡收敛"分析理论创始人。政府部门工作,新浪财经、博客网、人民网IT、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海南)、中企动力专栏作家,曾出任人民网天津视窗、赛 诺旅游网、我要发财网等多家网站首席策划。现任纵横社区经济全球通和股市大家谈、新浪经济学人和经济时评等论坛版主 ,先后曾主持凯迪经济风云、搜狐股市风云、新浪经济学人等数十个网络BBS。与"天理"并列齐称"深青二大网络写作狂人",被世界IT实验室评为"中国网 络BBS十大风云主持",被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与博客网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博客人物",出版中国第一本博客研究专业巨著《顺风新博客论》和中国第 一部案例式互联网战略思维专著《互联网帝国》,另著有《顺风全息搜索论》 、《平衡搜索理论》等。其人被香港凤凰卫视等众多媒体报道。

李桂枝

李 桂枝,网名"三糊涂",女,著名历史、文化、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专栏作家、公共知识分子,某大学历史教授;其作品《一个大学教授的文化课》在网络上一经 发表即以成万的点击量节节攀升,引起轰动;其人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糊涂读史: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散文集《我是如此美丽》等,其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被国家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列为2005年度十大热点书目历史类热点书。其人经历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南 方日报、半岛都市报、新闻午报等众多媒体报道,现为国内某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启棠

陈启棠,网名"天理",男,著名政论作家、时事评论员、公共知识分子,南方某公司总经理,曾任深青中国总编辑、蠢驴社区总编辑,自1998年上网以来,发表时事评论文章2000多篇,被深青称为"最富有批判精神的民主斗士",与"顺风"并列齐称"深青二大网络写作狂人"。

刘建永

刘 建永,网名"清风明月",男,资深媒体人、公共知识分子,著名政论、文化专栏作家,曾供职于新华社、搜狐、港台媒体及政府机构,"深圳青年作家俱乐部、深 青中国"创始人。其作品《日本不必向中国道歉》及姊妹篇《我们呼唤理性的国民性》发表首日在各大论坛的点击量即超过十万人次,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由此在民 间再次掀起关于美日新思维的争议高潮。其人被众多媒体报道。

孙炳银

孙 炳银,网名"道德底线",男,著名政论作家、学者、公共知识分子,供职于国内某知名大学,现任深圳青年作家俱乐部常务副主席,曾任深青中国总编辑等职;其 作品《两个人的对话:漫谈中国百年沧桑》以民间野史式地叙述,真实而震撼性地叩击了一代年青知识分子的心灵,在网络上引起轰动,2005年该文被深青列入 年度必读书目之一,其人曾被称为"中国网络舆论民主派的重量级人物"。

肖增建

肖 增建,网名"牧沐",男,著名政论作家、评论家、公共知识分子,凯迪网络创始人,曾任凯迪网络总编辑、总经理,其作品《民主不是运动》在网络上曾引起极大 争议和轰动,凯迪网络及"猫眼看人"栏目所倡导的"客观、公正、理性、宽容"精神成为国内网络舆情的一道亮色,其人被众多媒体报道。

杨飞

杨飞,网名"旺才"、"旺才是条狗",男,著名政论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网等专栏作家,中国博艺网总编辑、百灵社区常务副总编辑。

陈永苗

陈 永苗,男,著名宪政学者、政论作家、公共知识分子。曾为福建执业律师,先后任中法网内容总监,《新京报》评论员、《法制早报》评论编辑、深青中国网络评论 员(版主)。曾主持天涯社区"关天茶社"、"宪政论衡"等,现任宪政论衡网站站长,致力于推动中国宪政转型,自2002年以来先后推动了反对禁止乞讨等运 动,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其人出版有随笔评论集《待建的诸神之殿》。

李新德

李 新德,网名"单刀走天涯",男,著名维权人士、媒体人,中国民间反腐败先驱者和代表人,"中国舆论监督网"创办人,现任深圳青年作家俱乐部常务副主席。其 人以一篇网络文章将下跪副市长李信的劣迹公之天下,从而使李信被绳之以法,创造了中国民间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的奇迹。其人矢志不渝,在国内网络论坛开设反 腐败博客达数百个,令人昨舌。其人被美国纽约时报、意大利安莎通讯社等海内外众多媒体报道,被誉为"中国民间反腐败第一人"。

出处:http://www.szqnzj.net/shida.htm

-完-

白卷英雄张铁生的试卷(足本)

尊敬的领导:书面考试的进行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 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质工作。每天近18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27号接到通知 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 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 烦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为个人的努力,等于了我的为人民热忱忘我的劳苦工作和诚恳的心。人们把我送到这里来,谈些什么 呢?总觉得实在委曲。]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专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 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的忙,在这 个人与任何利益直截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地方就在这里,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什么,总觉 得实在的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 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 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这这个城市长大的孩 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 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应负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作,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 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签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录入者附注:此信是1973年辽宁知青张铁生在参加高校入学文化考试时写在理化试卷背后的一封信。信中方括号内的文字,是当年发表时被删节的内容。文中有些错别字是写信者(不是录入者)的笔误,录入者未加修改。

另外:张铁生在写此信之前,已经参加了语文、数学考试。考试均为开卷,允许翻书。张铁生此次考试的成绩是: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学习《为人民服务》的体会"。

此 信被毛远新发现后,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他上了大学,被突击入党,受到江青同志的亲切接见,江青同志称他是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并说"我要用这块石 头打人了!"张铁生入学后,任该学院的党委副书记,1975年任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四人帮被捕后,张亦随即被捕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

-完-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返航门”内幕调查:东航第一时间监控网络舆情

2008-04-10 10:17:1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鲍小东 庄杨杰

本报记者获得官方调查报告材料,首次披露相关细节;东航第一时间监控网络舆情

“返航门”官方调查已经结束,东航方面只是说存在“人为返航”因素,那么“人为”是什么含义?调查遇到什么问题?有何具体进展?通过有关渠道,本报记者获得了官方调查报告材料,首次披露“返航门”次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就与税务部门在云南省副省长督促下就飞行员个税问题紧急磋商。该公司几位接受调查的管理者均表示个税问题影响了飞行员队伍思想状态稳定。而返航的21个航班中,有15个航班因设备故障或光盘原因导致QAR数据不全,对相关调查造成一定障碍。材料还显示,东航云南分公司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做了一件事——成立网络舆情监督小组,监督控制网上的负面消息。

4月7日中午,中国民航总局的2名观察员返回北京。这意味着东航云南分公司“3·31”集体返航事件的调查全部结束。对于这次“涉嫌人为原因返航”的事件,东航一直没有披露细节。本报官方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得一套截至4月6日的调查材料,首次披露此次“返航门”内幕。

一个航班两次返航

通过调查材料,我们首次得知在返航事件中,飞往临沧的CES5961航班竟然两次返航!

调查材料显示,3月30日,东航云南分公司运行正常。3月31日上午,该公司执飞昆明至迪庆、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文山、思茅、芒市等地航班先后返航。据统计,共返航18个航班,其中,丽江5架次,大理3架次,西双版纳3次,芒市、思茅、文山、昭通、迪庆等地各1架次,而飞往临沧的CES5961航班竟然两次返航。

当日的返航事件,影响到航班的后续运力安排,因为无法安排飞行而取消了14个航班。

4月1日上午,再次出现返航3架次,其中丽江2架次,大理1架次。据东航云南分公司一位飞行员称,这是对前一天返航的声援。

事发前即有所警惕

返航事件刚一发生,东航云南分公司领导就已经有所“领悟”。该公司飞行部总经理马哲昆后来在接受调查时说,当天头8个架次航班返航后,机组还等在那里没有回去,“这个现象跟以往不一样,以往返航回来的机组就回去了”。于是飞行部安排所有飞行干部执行飞行任务,政工干部都留守昆明,给飞行员做思想工作。

“在(3月)29日晚上,有人告诉我有封公开信,张贴出来了,影响面很大,我很快报告李书记(指该公司党委书记李明道)……(3月)31日,是星期一,在例会上也有一些要求……要求干部带头,以身作则。”马哲昆在接受调查时说。

事发后紧急商讨个税问题

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党委给民航云南安监办的第一份报告中提到了个税问题。

报告称,从2003年起,地税对空勤人员飞行小时费按8%的税率核定计算缴纳个税。2006年,云南地税局要求自2006年起必须将飞行小时费并入工资薪金一并计算个税,并3次下达整改通知,要求:1.2007年空勤人员小时费在2008年3月31日前申报,4月7日前补缴2007年的税款(经协调,2006年可不再补税)。2.2008年1月起,将飞行小时费并入工资薪金中合并计算个税。

经测算,2007年,东航云南分公司应补缴个税的空勤人员有456人,补缴金额共计1224万元,飞行员的个税将比以前多缴纳1万-7万元不等。这在云南分公司飞行员队伍中造成了强烈反响,成了目前影响飞行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

3月31日发生“返航门”,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领导向云南副省长刘平和云南省税务局领导,就云南分公司飞行员近几年税金缴纳情况和飞行员队伍目前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汇报,最后,税务部门承诺将原要求“4月7日前完成2007年税金按20%以上比例补缴”的期限,暂缓一个月至5月7日,并将再次就税收问题进行调研和商讨。得此消息后,东航云南分公司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将此信息发至每一个飞行员。

这就是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的飞行人员还同时收到了一条关于税收的短信的缘由。

提高征收个税征收税率,成为事件的导火索。

与飞行员思想状况“有直接关系”

4月3日,民航云南安监办对东航云南分公司飞行总部总经理马哲昆、副总经理王建敏、飞行部分部副经理王志峰、飞行部六部经理田景忠等人做了调查,调查记录显示,这4名接受调查的管理者,均反映飞行员待遇偏低的事实,并称,在待遇原本偏低的情况下,增加了征收个税的比例,对飞行员队伍思想状况造成较大影响。

“现在,讲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最大的难处,看看那封信就知道了。”马哲昆在接受调查时说。

4月2日,民航西南管理局赴昆明调查,4月3日的调查报告也称,飞行员对待遇偏低,节油奖发放不合理不透明、跟机无小时费、正常返航或者备降无小时费等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管理层与一线员工缺乏沟通、工作环境不够和谐、公司凝聚力不强等问题,都引起飞行员的强烈不满。

4月1日,在东航云南分公司党委给民航空云南安监办的第一份报告中称:全天(3月31日)18个省内航班返航与飞行员思想状况不稳定“有直接关系”。

矛盾积聚多年

“在所有航空公司中,只有东航云南分公司,跟机无小时费、正常返航或者备降无小时费,”4月7日晚,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而正常返航或者备降无小时费,对安全有很大隐患。因为飞行员可能会考虑收入的问题,在边缘天气下,冒险降落。”该工作人员说。

他说,上述问题,飞行员已经向公司提了很多年,但一直得不到解决。

云南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敏认为,这支队伍缺乏向心力,跟目前体制有关。另外,大家关心的利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缺乏上下级沟通,分公司缺少一定的自主权,解决不了问题。很多驻外站点,基本的吃住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管理”。

新华社一篇报道指出,不仅飞行员对公司有意见,包括地勤人员,办公室人员对东航的运作也有看法。一位飞机维修人员告诉记者:“要不是地面工作人员的可替代性太强,地面人员也早就罢工了。”

成立网络舆情监督小组

4月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党委给民航云南安监办的第三份报告显示:为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云南分公司党委办公室按照云南分公司领导的要求,立即成立了网络舆情监督小组,24小时轮流值班,监督控制网上的负面消息,同时积极加强与地方媒体的联系,主动与各大媒体进行沟通协调,尽量缩小影响范围。

“我感觉这件事这么快平息下来,跟政府要严肃处理的信息很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个比较强硬的态度,这件事情很难平息的。”马哲昆在接受调查时说。

但马哲昆认为,飞行员紧缺,激起了很多矛盾,“通过平息这个事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不是处理几个人就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东航]绝未毁灭飞行数据

据新华社电 东航“3·31”返航事件调查组4月9日针对部分媒体报道中涉及的飞行记录数据不全“疑似集体毁灭证据”的说法,公开予以澄清:绝不存在毁灭飞机数据之事。

东航调查组组长、东航集团副总樊儒声明:“3·31”返航事件中,确有6架飞机未能获得飞行译码数据,其原因是由于机载快速存取数据记录器(QAR)工作不稳定造成的。前期,云南分公司部分波音737飞机的机载QAR设备可靠性下降。对此公司多次联系国外设备厂家,正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定了设备升级改装计划。针对该问题,公司定期向民航局西南管理局报告,所有相关文件都有存档记录,不存在任何毁灭数据、隐瞒事实的问题。

樊儒指出,QAR设备是飞行数据记录的一个辅助装置,是为了提高航空公司的飞行品质而安装的一套先进设备。其工作状态如何,不影响飞机的安全正常飞行。飞机还装有飞行数据记录器(DFDR),俗称黑匣子。部分航班未取得飞行译码数据,还可用其他方法查清问题。

[调查材料]QAR数据丢失

调查材料显示,东航云南分公司返航的21个航班中有12个航班无QAR译码数据,2个航班数据不完整、错误,到4月5日,还有1个航班未上传数据。而数据丢失或者错误的原因都是——设备故障或光盘原因。

QAR是用于监控、记录大量飞行参数、数据的机载设备。其监控结果是飞行技术检查、安全评估、安全事件调查和维护飞机的重要依据。目前,绝大部分的民航飞机均加装了这类先进的监控设备。

QAR数据的缺失对调查造成了障碍,民航西南管理局的调查报告称,“从技术上难以确定其返航时空中的实际天气状况”。

东航云南分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飞行员无法掌握这个数据,只有地面管理人员才能掌握这个资料。他们通过光盘的记录,分析每一次航班的飞行质量,“所有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定期公布,严重的,就通过机组或者飞行部,进行罚款、整改”。

■新闻链接

广州乘客可向广州消委会投诉

如果东航涉嫌欺诈,那么消费者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东航提出双倍赔偿。广州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按照《十五城市消费者协会合作协议》,在该事件中消费权益遭到损害的广州消费者可以在广州就地提起投诉。

前日,中消协表示,乘客有权要求涉嫌欺诈的东航公司做出双倍赔偿。广州消委会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广州消费者如果在昆明发生消费权益受损的情况,不光可以选择在昆明投诉,也可以选择返回广州后向广州消委会投诉。消费者可主动联系航空公司,及时了解处理意向。如对东航公司提出的方案无法接受,可向法院依法提起索赔或向消委会投诉。消费者应该保存好机票及纸质登机牌,以证明乘客与东航公司之间存在民用航空运输合同关系。同时乘客计算因本次返航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及索赔均需要提供相关证据。

出处: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4100038.asp

-完-

贺卫方:梦想或幻想——法院组织法修改琐谈

《中山大学法学院院报》记者 辛婷

老鹤按:讲座结束后,中大的朋友备好宣纸笔墨,要我为院报写几个字,就斗胆写了"南国法苑"四个字,院报的编辑把其中的院名做成报头,自己深感惶恐。附在这里,聊博一哂,不过比某些国家领导人的字好一些而已。

2007 年4月2日晚上7:00,在中山大学东校区公共教学楼D101多媒体教室,由青年法学社主办的法径系列讲座第十二期隆重开讲。本期由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 教授主讲,题目是《梦想或幻想——法院组织法修改琐谈》。中山大学法学院徐忠明教授、任强副教授、丁利副教授、韩光明老师、张亮老师、谷德近老师等也出席 讲座。

本期讲座,贺卫方教授主要是就其2004年受最 高人民法院的委托和张志铭教授牵头起草《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作出了介绍,并详细解释了法院机构设置的法定性原则、法官独立原则、上下级法院相互独 立原则以及法制统一的保障、法院设置与行政区划相分离等司法改革新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第 一,法院机构设置的法定性原则。法庭架构的稳定性是一个国家宪政的重要要求。从西方经验观察,司法对于人权的保障与司法结构稳定性有关联。我们曾经为审判 特定的人而设置特别审判庭,有些地方法院对于法院组织法视若无物,经常新设审判机构,例如在成立经济庭之外专门设立经济纠纷解决中心,为适应房地产日新月 异的发展专门设立房地产纠纷审判庭。这种不断改变法院内部构造的做法,足以让司法权的行使过程变得非常紊乱,让人们的权利变得没有可预期性。

第 二,法官个人独立原则。司法权的本质是每一个法官独立行使的权力,法院里面的权力架构的特点就在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作出的判决负责 任。没有任何人或者机构可以干预法官的独立。一个良好的司法体系,案件审理是谁在做判决,责任的归属应当很明晰。审判过程应公开和透明,所有判决书都公布 到网上去。审判公开很重要,有助于切实监督司法,有助于学术性研究,有助于推动司法标准的统一性。强化法官的责任心,有利于法官的独立审判,减少司法腐 败。若签下名字的法官并非真正作出判决的,表面的决策和实际的决策总是脱节,这样的制度将妨碍法官追求真正的具有深刻社会观察的法律说理。

第三,法院院长由法官兼任。法院院长首先是法官,这是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也能淡化院长的特殊地位。法院并非是首长负责制,院长不过是平等者中间的第一个,法官并不需要向院长汇报工作。马克思就曾说:"法官除了法律以外没有任何别的上司。"

第四,上下级法院之间相互独立决策的原则。上下级法院的设置,就是为了给公民提供一个对于原来审级的判决进行质疑的机会,因此上下级必须互相独立。

第 五,构造一个与地方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相脱节的审判模式。我们将高级法院定义为界乎与最高法院和中级法院之间的法院,不与地方权力相关联。通过对高级法院 的名称界定预留下制度创设的空间。也许要有一种新的思路——司法区划,让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相错开。同时,配套相应改革,建立三审终审制。任何一个案件都 可能要经历高级法院的审理,在法律上强制性地可以上诉到高级法院。高级法院又与地方没有任何关联,这意味着地方不能够再通过财政人事权来控制高级法院。

第 六,法院组织法应该解决法院内部监督的问题。权力的监督,既不能让法官处于处处受防范的地位,也要避免法官以为司法独立后无人监督可以为所欲为。在任命方 面,首先,应避免让同级人大来任命,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的法官任免权由全国人大行使,中级和基层的则一律放在省人大,都由高于法院的权力机构来任命。其 次,建立法院内部的纪律监督机关,提供一种必要的程序。专门设立法官风纪委员会,废除人大个案监督或变相个案监督的权力。

此 外,贺教授还从更深的层面上指出了中国司法改革和政治改革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并对当前的热点案件进行评论。贺教授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他说,"中国人民 并非一生下来背上就有一副马鞍,专门让别人骑,让人奴役的。中国人民是能够追求自由的。但是必须一步一步做,一定要温和,要有一种建设性和理性。不应该过 分地去走激烈的道路,不应该有破坏性的想法。对于制度的评论需要公允,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都要有所表述,让第三方觉得是公正的,使我们社会越来越合 理化。"

讲座后期,同学们与贺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的交流,贺教授精彩的解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贺 卫方教授不愧是当今法学界倍受关注和倍受学生爱戴的教授之一,多媒体教室里坐满了听众,摆满了小椅子,还有许多没有位子坐的同学们站着听完了讲座。他幽默 睿智的言语引得同学们笑声不断,而隐藏其中批判性的学术思想则能够引起在场同学的深思。正如丁利老师在结语时所说,"贺卫方教授是用真情诚意来为我们做演 讲,要告诉我们的不只是一部组织法,而是由此引发出来的关于法学研究的态度和人生观。"

讲座之后,贺卫方教授应邀为中山大学法学院院报题词:"南国法苑",并亲切地与院报的编辑、记者们合影留念。

即将刊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院报》

出处:http://blog.sina.com.cn/u/48866320010008yu

-完-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贺卫方:如何找到民意与法意的平衡点 答《当代贵州/影响力》记者帅好、《法制生活报》记者靳晓星

4月25日,贺卫方教授应贵州省司法厅之邀,在贵州省委大礼堂为1000多名律师和司法界人士作了《司法改革的学术评价》演讲,随后在贵州大学为莘莘学子作了演讲。4月26日,在花溪河畔国宾馆,贺教授接受了我们的联合采访。

问:邓正来在凤凰大讲堂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法律,是都市人制定的都市法律。诚如你所言,目前中国基层社会的民众的确存在与法律的疏离感。这是否看作你在考量中国当下的法律制度的正当性,你如何看待这个状况?

答:法律、法学的发展都跟城市的生活紧密关联,人们说罗马的文明就是一种城市文明,城市衰落了罗马文明就衰落了。实际上法律、法学的发展都跟城市的生活、商业的生活紧密关联。如果按照费孝通曾经论述的一个观点,乡土中国不需要法律制度,只需要"规矩"就可以了,但是"规矩"具有相当大的地域性和多变性特征,很少是书面的,很少是被清晰地加以认定的东西。费孝通有个观点也是在表达一种期待:一个熟人社会要向陌生人社会逐渐过渡,而不是永远地停留在一个乡土社会里。所以我认为,"法律是都市人制定的"这个说法本身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包涵某种价值判断的话,就可能出现问题。我更不赞成法律由城市文明向某种乡土文明去靠近,这是错误的。

法治本身是精英主义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是让法官、检察官、律师真正成为精英,如果他们不是精英的话,那么司法就无法作出一种深刻的判决、深刻的说理,对于一般百姓的权利保障就会变得非常的混乱,没办法去预测。

问:你自己也说,法官对于治安状况和民情的考量,不应该完全杜绝,但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考量。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法官从来或很少考虑这些因素,相反考虑关系、领导的要求反而多,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民众的知情权或者说新闻,如何在避免公意形成的暴力与少数法官专权之间形成平衡?

答:实际上,如果法官能够严格依照法律来判决的话,我们就说不上法官是专权。司法的过程就是法官在法律给他设定行为范围内裁判案件处理纠纷。但是有些法律条款有相当大的解释空间,使得法律的适用过程有自由的裁量在里面。譬如说法律规定特定行为判5年到15年,如果说应该判6年,他硬要判15年,这是有问题的做法。其实,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要有不同审级的设计,一审不服可上诉到二审,这一过程也是尽可能避免个别法官专权,用上诉机制来制约,甚至我们还有申诉制度。同时,要求司法判决一定是一个说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任意的、随便拽出一条法律条文来就适用,而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用,这样的法律判决的说理,也极大地限制了法官专断的可能性。另外,司法的过程必须要有三头六面,有原告,有被告,有检察官,有律师,大家不同的法律职业分枝,有不同的伦理要求,律师尽量让自己的当事人逃脱处罚,检察官当然是相反的力量,这一司法的过程,是一种力的较量、角逐的过程,而不是单向、专断的过程。

大众传媒在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其实非常重要,没有新闻自由大概我们可以说就很难有良好的司法表现。而且不应该用司法机制遵守的逻辑去约束新闻,新闻要最快,第一时间,要news,如果不new就不叫news,每个记者观察一个事件时他的视角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不可能用法庭的模式去判决一个事件的原委,比如传讯证人,尽管我们要求记者要尽可能的客观中立,但是如果要求记者的报道全部属实,只要有疏漏就要承担责任,那就没有新闻了,所以我们必须给新闻界一个宽容的、开阔的空间,让他能够尽可能满足这个时代我们国民的知情权。

这一过程中,新闻界对司法的报道有可能导致对司法的压力,有可能像今天我们在网络时代看到,暴力化语言充斥在网络上的情况。这一切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司法不独立,司法屈从于各种各样的势力,媒体怎么报道,法官怎么判决,变成新闻审判、传媒审判。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制度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增进司法的独立性,而不是削弱媒体的自由度。

问:昨天上午,你在演讲中提出给法官加薪问题,我想知道,在目前的司法现状中,一味给法官加薪,如同给公务员加薪、或类似垄断企业民众能否接受,也就是说,中国法官是否值那么多?例如许霆案目前就有一个呼声,舆论要求许霆知足,由无期到5年,那么民众也在质疑,为什么没有媒体问一问,许霆案的主审法官,是否也被追究的责任,而大家看到的是,似乎没有,许霆不是广东法院对其的恩典,而是法律审判在公开透明中的恩典?

答:我个人并不认为许霆案的第一个判决是传统意义上的错判,如果一个法官的头脑稍微机械些,许霆这样的行为的确是可以被认定为盗窃金融机构罪,现在仍然还有这样的观点。北大一个博士非常周密地加以论证,认为最后的改判恰恰是错的,属于法外施恩。我觉得很难说前面是错的,后面是对的。我感觉到这个案子有特别复杂的一面,主要是有一个说理的过程。

如果法官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很真诚地作出一个判决,即便后来判决被推翻了,也完全不应该被追究责任。否则上诉制度、错判纠正就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贯彻,同时也会让法官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

在法治发达国家有一个通例,法官的收入要比同年龄段的公务员高出一些,不少地方甚至高出两倍。当然你可以说目前法官的选任制度导致法官的素质有一些问题,司法考试正逐步改变这一状况。虽然依照国民一般感觉,法官的整体素质要提升到很高水准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最重要的是制度必须要有一种激励法官追求更高境界的机制。譬如,司法判决必须有更加好的说理,新闻监督也非常重要,判决书不仅向当事人,还要向全社会公开。网络时代有最大的空间,所有的判决书都要在不做修改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全文公开,律师与民众都能在网上评论、研究,法官就会感到压力,但也会促使法官追求光荣、卓越,这些都是激励方式和手段。一个特别重要的激励方式就是让法官享有较高的待遇,获得严格的职务保证。人都是有良知的,优厚的待遇能够激发更多的良知,通常会让法官感到这职位来之不易,会更珍惜这份工作。

目前我们这个国家,法官这个职业并没有很大吸引力。最高法院曾经对外招考10名高级法官,正处级,报名资格包括大学教授、研究所里的研究院、一级律师以及正处级公务员,结果只有不到10个人报名,尤其没有优秀律师和学者愿意去。

问:特别是基层社会大量成本很高的诉讼,导致人们不信任法律,而宁愿相信青天式的领导人和舆论的帮助,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法治的方向,你觉得中国职业化很低的媒体和司法,在现阶段,怎样配合或怎样平衡去引导健康的民意?

答:很多事,看起来与其找法院不如找媒体,但这是国家治理不好的一种表现,根源在于司法不能确保案件得到比较公正的审理。托克维尔说过,英国诉讼程序的毛病很多,但有一项优点,那就是司法公正,这就使得其他的毛病就变得没有那么严重了。如果一个国家司法整体的表现不需要找法官拉关系,不需要找领导施加压力,如能达到这样这一个机制,司法即便有相当的成本,总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期,社会秩序维护的总体成本反而就降下来了。自己不公正的人感到打官司也得不到支持,就会主动与对方和解,社会上的许多纠纷都可以在法院外解决,法院办理的都是没办法通过民众的力量解决的案件,国家就不需要为所有的纠纷来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使得这个社会得以维护,得以稳定。

英国司法还有个非常好的传统,有效地运用乡绅等地方精英人物辅助国家的审判系统。由大法官任命富有的、同时在地方广受尊重的精英,担任治安法官,在全国有数万人。他们被称作"伟大的无薪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利用业余时间来审理,能够处理数额不大的民事纠纷以及轻微犯罪,并且规定如果争议数额很小,则治安法官的判决不允许上诉,其他案件如当事人不服还可以上诉。这一制度减低了国家的负担,培养了公民自治的能力,使社会秩序得以更为有效的维护。

虽说我们会夸大社会糟糕的一面,尤其是亲历过司法不公的人会感到非常痛苦,以致于美化过去的东西,但现在这个时代总体而言仍然比过去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媒体,有网络,有冤屈可以到网络上去说话,政府的官员要像过去那样专断会受到公开的质疑。

问:你提倡民意应该集中在立法上,昨天上午你讲了中国农民从选举权上看只相当于1/4个城里人。法学理想的途径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时代不可能停止,等待一个蓝图的到来,在现阶段情况下,如何让有权力的法官,更能看清楚民意,有没有临时的技术性的措施,或者说"绿色通道"?

答:没有宪法34条规定的新闻自由,司法真正不会有很好的表现,就会产生双重的危险,司法不独立就会屈从于外部的权力和腐败因素,新闻不能监督,最坏的结果是鼓励人们把事闹大。如果说司法和媒体都操纵在地方的权势手中,一主二仆,没有社会公平,有的只是强势;就象古希腊有个老话说:Mighty is righty,丛林规则,这是最坏的情况。

问:法学家为何在贫富两极分化方面集体失语?法学家在近年来一系列案件中,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使国人很振奋。其实,有很多问题是共时性的,对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两级分化现象,好像法学家是集体失声的,例如群发性的杀害地方官员全家的案件上,法学家好像没有谈到贫富诱发的问题,法学家在贫富问题上,是没有机会说,还是觉得没有必要?贫富结构,可能涉及法律普遍概念和具体的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涉及经济与政治、个人行为与社会正义之间抉择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前几年在中国道路的谈论中,法学家也好似缺席的。

答: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有的是直接讨论法,有的是间接讨论法。贫富问题关注最多的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直接讨论这个话题,法学家肯定是在第二线层面,法学家心目中最重要的是正义,他的价值目标根本上是正义。我看来首先这里面有个分工的问题,其次法学家不直接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研究与这些问题毫无关系。

譬如说我曾经呼吁过土地私有化问题,我认为现行土地制度是个短视问题,使民众没有归属感,只能追求短期效益。有的人担心把土地真正分给农民之后,农民缺钱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卖掉土地,形成土地兼并和大量失地农民一类的问题。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是轻视、不信任农民,把政府看得比民众聪明,认为只要政府能够给老百姓设计更好的生活。其实民众是理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过去朝代的土地兼并有当时特殊的历史状况和法律缺陷,今天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古罗马以来的财产法律制度,保障一个人的土地权利,鼓励土地以及其他交易,与此同时又保证人们生存的权利,规定哪些情况是土地是不可以出售的,这个时代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问题跟贫富两极分化是有关系的。

问:中国没有自然法的传统,民众和一些法官几乎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伯尔曼说,没有信仰,法律如同虚设。典型的如贫困地区不断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全村人都知道是拐卖,就是没有人来管。你怎么看待关于法律信仰这个问题?中国的法律信仰如何培养?有的法律人甚至失去对法律信仰的问题?例如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

答:与其说是要求信仰法律,不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当然不仅仅指对规则的信仰,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没有底线,什么东西都敢杀,什么坏事都敢做,做完后不会有良心的震慑和谴责;如果说整个民族都没有了信仰,很难想像如何建立诚信社会。

我们要问:政府做出表率作用了吗?一次次的政治学习中大家在说真话吗?是在诚恳交流吗?领导人是不是在明知假话却仍在照说不误?议会为什么没有公然的辩论?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演讲辞是在政治活动中产生的——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的《阵亡战士墓前的言说》、西塞罗在法庭上的辩论等等。人类心灵中有些东西是非常崇高的,这些崇高的部分要能够不断地被激活;人类心灵中也有部分东西是靠近野兽的兽性,要有机制不断地加以洗涤,不要积累得越来越多,人类的信仰就会强化。

比如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风景中,处处都是教堂,人们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常去教堂跟上帝说几句话;在韩国首都,夜间俯瞰的景象就是一座座教堂的十字架闪闪发光,教堂对国民的人性发挥了很大作用。有的地方,如果把神给消灭了,人也就不存在了,变成了魔鬼。这就需要从小培养敬畏感,人类不应该是狂妄的,人必须要遵守人间的伦理,人要有信仰。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去培养,单从法律制裁的角度去压制,解决不了问题,国民都不会相信法律的庄严。假如那些诚信的人们总被认为是傻瓜,要建设诚信制度和良好的法治社会都是不可能的。

问:你与别人联手翻译的伯尔曼书中说,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是宗教,可是有人说,欧美法律的基础是罗马法。能不能用简洁、通俗的方式向读者普及一下,西方法律传统是怎样产生的,几个关键点在什么地方?

答:在前基督时代,古罗马人建立的那一套法律文明是非常伟大的,他们让世俗社会生活事事都有依据,奠定了后来欧洲大陆法律、尤其英美法律制度非常基础性的基石,这是了不起的。但是罗马法中也有一些东西是非常坏的、残忍的,比如"家父权"、"溺婴"、还有类似"纳妾"的制度,这些不好的传统在罗马皈依基督教以后给予了彻底的改造,比11世纪"法律革命"更早的时期,教会就开始了艰巨的努力,减少法律中坏的东西。比如,倡导上帝崇拜,使家族制度受到了很大打击,对民主制度的形成影响极大,人与人平等,身份社会逐渐走向契约社会。

伯尔曼的观点认为,罗马教廷构成了后世民主国家的蓝本,宗教革命创造的许许多多观念,奠定了后世西方法律传统的一些主要特征的基本来源;神学家、法学家共处于大学之中,法学家必然会收到神学家的感染和影响,使得法学具有了神学的一些品性。比如中世纪的"悔罪书"对于刑法制度就有较大的影响。到后世马丁.路德倡导新教革命后,新教国家的法律来源跟老教国家的法律来源又有一些不同,值得研究。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浪漫主义冲击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极端理性,又导致了极权?你如何评价?

答:从卢梭以来的西方思想中有一派,过分浪漫化地想象社会,众议变成公议,公议转换为法律,法律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官要象机器一样去严格执行法律。社会中非国家的其他组织化的团体都会妨碍单个的人自由地表达观点,不允许工会、大学自治,中间社会没有存在的价值,主张个人直接对接国家。到尼采,个人意志张扬;到马克思,也有浪漫主义倾向;再往下,希特勒追求纯粹、美好,不允许社会出现肮脏的东西,这样就走向专制。哈耶克说:让世界变成人间地狱的,往往来自于把世界变成人间天堂的冲动。

问:有人认为,司法独立可能带来素质不高的法官垄断司法权?

答:司法独立从来不等于司法专横或恣意性的司法;司法独立一定是更加可以问责的一种机制,司法独立使得我们知道谁是司法的决策者,他握有完整的司法权的同时也承担完整的司法责任。反而司法不独立的结果必然是一笔糊涂帐:搞不清谁在做坏事,一团浑水,都推给审委会,审委会的责任也无从辨析,公众也不知道谁在干预司法,腐败就从这中间产生。

司法独立就是司法问责,是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体制,所有的司法过程都要向公众展示,我们不仅要让正义实现,而且要看到实现的过程,这其中新闻自由的媒体起着对正义实现的传播、监督作用。许多人都在曲解司法独立,让人们恐惧司法独立,这是需要媒体做大量的工作来正本清源的。

问: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习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技、经济管理经验,在法律方面学到了什么?

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得比较彻底,对西方法律大规模照抄。改革开放30年,在学习西方法律方面存在一些意识形态的障碍,以至于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间,有德国派、罗马法派,恰恰大家都忘了还有一个社会主义法派,结果原来草案中稍有些突破的地方最后都给去掉了,因为社会主义派需要不断彰显国家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现在学英文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个时代可能更多的人熟悉法律思想方面的东西来至英美国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面临制度和思想方面的某种脱节,思想方面深受着英美法律思想的熏陶,制度类型方面部分属于社会主义法系,部分属于大陆法系。当然这种情况还不是特别清楚,但你可能在一些涉及到具体的法律解释方面看到有一些冲突在里面。

这篇访谈录极简版载2008年5月2日《法制生活报》3版,

较详版将刊登于《当代贵州/影响力》杂志。


-完-

贺卫方:我奶奶也可以当法官—— 从《法院组织法》的修改看中国司法改革

【记录和整理者武宜三按:应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邀请,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2007年1月16日在中文大学发表题为《从〈法院组织法〉的修改看中国司法的弊端和改革》的演讲,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贺卫方教授不仅是一个备受赞誉的法学专家,而且是一个直面生活的公共知识分子;他近年常到全国各地演讲,宣传法治、宪政理念;因而又有"巡回教授"、"社会活动家"的美誉。他的这次演讲同样以他广博的学识、道德的勇气、惯有的风趣、生动的言语,使座无虚席的演讲厅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本文根据现场记录整理,大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一、"国中之国"与"五十年不变"的落空

中国司法改革,虽然发生在大陆,但一定会对香港发生影响。例如《物权法》就使香港人在大陆的物业、财产可能有了保障;"居港权"、"二十三条立法"的争抝,也说明中港之间在法律上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法院享有司法终审权,有人认为这是联邦制;其实这不是联邦制,而是"国中之国"制。例如,美国是联邦制,美国各州最高法院的判决一定可以被上诉到联邦法院,而联邦法院也可以否决或裁定各州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国的最高法院却不可以接受来自香港终审法院的案件上诉。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法律的解释出现了问题。依英国的法律传统,立法机关只管立法,而解释法律则是法官的排他性权力。因为一、后来的议员无权为以前议员所制订的法律解释其含义;二、议会是集体行为,所立的法例是混合了集体意志的产物;个别议员不可能清晣地认定法律条文的含义;另外,立法机关解释法律也不具可操作性,如果法院要依靠议会解释法律的话,那么就有千千万万的问题等着议会来答覆。

法律五十年不变,但法律解释的方法变了,那"五十年不变"就沦为一句空话。谁来解释《宪法》,谁来解释法律?是普通法的基本规则;中国立法机关应该尊重香港司法机关对法律的排他性的解释权力。香港法官也可以为大陆司法改革树立范例、做点启发性的工作。

现在中国法律界、司法界跟香港交徃很少,但跟美国又来往频繁。"睫在眼前常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可能是大国心态作怪,对六百万人地域内行之已久、行之有效的好制度反而不加以关注。

二、我奶奶也可以当法官

大陆司法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对《法院组织法》的修改,八十年代以来每次开全国人大都有人提出修改《法院组织法》;法官的选任,在一九五O年代之后二十多年根本没有任何标准的,到一九八三年才规定"担任审判员的人应当具有法律知识"。这条规定和没有任何标准同样让人害怕,什么叫"应当具有法律知识"?

我奶奶虽然是文盲、不识字,长期在农村生活;但我觉得她有法律知识,例如她经常说"小偷不犯死罪",后来搞"严打",把小偷也判了死刑,我奶奶就觉得违反了她的法律知识、不可理解;她还说过"不义之财不可贪呀"之类,这些都是法律知识。按《法院组织法》,我奶奶就可以去做法官。实际上,八十、九十年代的中国法官中有太多像我奶奶那样的人,但品德还远不如我奶奶。如山西省绦县法院的"三盲院长"即文盲、法盲加流氓姚晓红,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令人震惊。

三、王海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里

中国的《法院组织法》弊端丛生,有许多问题。

1、法院完全不能独立於行政与地方。《宪法》、《法院组织法》有"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规定,但故意漏去"不受任何政党的干预",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社会团体,它是超国家团体。

宪法也不列举人大(立法机关),在宪政国家立法与司法要非常严格区分开的,但在中国则不然;《宪法》说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而不说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里面的奥妙,就在於大家都知道全国人大并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现在人大与司法机关的关系非常混乱,如前人大委员长李鹏就特别热衷於"个案监督",这样就把立法机关变成了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同时兼任司法机关,使司法程序也变得非常混乱。

说行政机关不能干预,例如总理、各省长虽然不能以行政权力干预司法,但他们可以用党的名义来干预,因为他们同时也都是党的领导人;温家宝是总理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各省长往往都是各省的副书记。更严重的事实是:各地方法院的人事、财政都为地方所控制。财政方面受制於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人事则受制於同级党委组织部门。

2、法院内部等级森严,完全是行政化的体系。没有法官的独立性,官大一级压死人在法院内部非常突出。院长权威至高无上,除了上级法院,没有人可以挑战院长权威。所以法官没有独立於他的上级和同事的所谓独立性。

3、上下级法院间也是行政化的关系。下级法院的案件审判往往要听取上级法院的指示,而上级法院也有直接指示下级法院办案的情况;这样一来,等於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是对人民的欺骗和愚弄;所谓一审法院、二审法院也就形同虚设。

4、法院组织结构经常处在变化中。常设法院对保护人民权利有重要作用,如果司法机关结构不稳定的话,人民的权利也就变得不稳定。特别法庭、临时法庭盛行的地方,一定是没有人权保障的地方。例如经济纠纷调解中心、房地产厅、离婚法庭纷纷出现,使法院组织结构如孙猴子的脸七十二变,违反了《法院组织法》。中国司法方式的高度灵活性反映了司法原则以及法律规则的多变。

5、法院不能履行必要的法律统一功能。在中国,需要统一的东西从来没有统一过;不需要统一的偏要统一,例如人们的思想。跨地区的案件诉讼,如两省间的企业纠纷,在任何一省审理都不会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好象踢足球之主客场,在主场法院审理,结果多合乎预期,在客场则遇到的"都是仇视的目光"。

法律的术语的概念和含义,直接关系人民的权益。例如打假英雄王海先生利用《消费者权益法》四十九条来发财、致富,非常有创意。但是在什么叫"消费者"的解释上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各地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对什么叫"消费者"都有不同的解释。让王海先生觉得自己不是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里。

四、诗歌治国的弊端

各省的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其主要功能应该致力於法律的统一和对《宪法》权利的保护,比如怎么保证一个案件在不同地区例如上海和湖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审理?而不应该致力於案件事实的审理和政治控制。

充满严重的地方主义的中国,司法也陷入了地方主义泥淖而不能自拔。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统看,中国缺乏对法律统一规范的追求,缺乏专业化的法律系统;也没有追求司法专业的传统,古典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都存在着压制或眨低法律职业的倾向。

科举考试也极大压制了法律专业知识。历史上除北宋的短暂时间考过律学外,绝大多数时间的考试都排斥了律学。苏东坡说:"读书万卷不读律";通过科举考试准备做官、做官后要审理案件的读书人,都对看起来繁琐的、不那么美妙的律学不屑一顾。

中国政治传统都有一种对美学意义上的追求:气势恢宏,羞涩含蓄,所谓为政不在多言,追求用文学的方式治理国家;领导人经常写诗。中国领导人动辄写诗在报纸上发表,这在民主国家是不可想像的。例如江泽民上一次黄山下来就有《诗二首》,末尾一句"日破云涛万里红",便看得大家心惊肉跳;有人作了可能是过度的阐释:云涛、指胡锦涛;红、指曾庆红;这么一演绎,问题就大了。当然,这样解释保不住也有些道理;例如余英时先生就发现了陈寅恪诗中的"暗码系统"(《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用这套"暗码系统"一看,原来陈寅恪的诗都是反诗;余先生眼光独到,从陈寅恪送太太几首诗中读出了他对太太的忏悔,因为当年他没听太太的话逃出大陆。

中国有诗人治国的传统。明朝时,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国遍地都是诗人。大家见面都是问写诗了没有,法官也用诗来写判词,写起来讲究用典、对仗、文字色彩,读起来摇头晃脑。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一种专业化的司法体系,不追求司法职业本身应当追求的严谨、准确和稳定的目标。

法官独立於其他同事和任何权力机关,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是使案件判决变得明确、清晣并责任清楚,一个法官就要为自己的判决负责任。可是中国司法却大而化之,变成"日破云涛万里红"那样的不可捉摸。

五、小河边、柳树下、坑头上的浪漫

自秦汉以来,中国政治都强调中央动员这种社会模式,强调所有的人都服从一个人。直到现在仍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在於举国动员,就象倾全国之力争奥运金牌一样。但这把不同行业、不同分工模糊了;例如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之差别徃往被忽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做一切事情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台湾人到一个法院打官司,但法院里没有人,守门的告诉他:因为有上级来视察,市长让院长带全体法官扫街去了。

台湾人大为惊骇:"这是现代国家吗?法官还干这些事?" 其实,我们的法官要干的事多着呢。如抓计划生育、收粮、收钱、修路……据说这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实际上,效率是建立在严格分工、尊重行业的基础上。比如,司法就得让它独立,上下左右都互相独立。有人写文章说,我们法院也要上下一条心;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最高法院是全国法院的头脑;这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逻辑。几十年来,中国就因中央动员能力过大,造成了许多悲剧,大家都往一个错误方向使劲而没有纠正机制。这正是中央动员体制带来的问题。

费正清教授在一篇文章中问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会在美国发生吗?例如有一天总统号召人民要对民主党内的走资派开展斗争,全国人民都被发动起来了:教会说我们拥护党中央,工会也说我们拥护党中央……这种情况之所以不会在美国发生,是因为任何一件事,在美国都会有不同的声音。在多元化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正是它没有办法实现很容易的动员,才使得它不犯很严重的错误。人民,没有比人民更懂得处理自己的事务,更懂得主导自己的思想,更加发挥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社会主义司法学说,共产党有对司法的绝对领导权,法院内部也是党领导,法院长同时是党组书记,所以司法本身没法独立。司法的大众化,可以在小河边、柳树下、坑头上随时随地审理案件,而反对审判的仪式化;以及突出司法的教育职能等社会主义司法实践,都对司法改革构成了障碍。

六、去法院"人民"化的风波

二OO三年下半年,最高法院请我和另一位学者张志铭教授主持搞一个《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我们兴冲冲地收集了世界各国的资料,搞了一部五十条的建议稿。其中第五到第八条确立了法院组织上的基本原则:

5,【法院机构设置的法定性】法院机构设置要稳定。非经修改本法,不得变动法院内部机构设置,不得设立特别法庭。

6、【法制统一的保障】法院的设置应有助於法律的统一解释和适用,以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

7、【法官独立】国家有义务保障法官独立裁判,不受来自法院内外的一切干预。(另外在下文里规定法院院长由法官兼任,即法院院长不在法官之外,也不在法官之上);

8、【上下级法院互相独立】上下级法院应互相独立决策,以确保审判的审慎和公正。

中国司法许多弊端还因行政区划而产生。立法、司法也陷在行政区划之中,在行政权力控制之下。在三权由党所控制的同时,又导致立法权、司法权被行政权所控制。为了克服这个弊端,需要设置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司法区划。有人提出设立七或八个大区法院;但我觉得民政部提出设立五十个省市的构想,更可能为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脱钩提供新思路:取消海南省和四个直辖市的高等法院,保留原二十九所省高等法院来管理港、澳、台之外的四十七省市的司法事务。这样高院管辖范围与各省市之疆域必出现犬牙相错现像,令高院的人事、经费脱离地方而归中央管理,实现司法的统一性及改善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

法院还叫不叫人民法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我建议把人民法院的"人民"二字去掉;因为叫"人民"叫得最多的国家,恰恰最不善待人民。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轩然大波。首先是愤青在网上大骂,把这上纲为去"人民"化而与陈水扁之"去中国化"相提并论;这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和不满,最高法院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不得不说那是贺卫方的个人观点,决不能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将永远做人民的法院,永远在党的领导下做好人民的司法工作。

七、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失败了

最后,二OO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通过的《法院组织法》只修改了一条,就是把死刑审核权收归最高法院。对此,我只能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失败了。"

陈光诚案和高智晟案已经政治化了,程序已不能用法律人的眼光来看待;在美国,所有政治问题都可以用司法手段加以解决;而中国则相反,任何一个司法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个政治问题。

例如王天成告周叶中学术剽窃案,原是一宗普通的民事案件;只是因为原告人由於主持一个地下党派被判过五年徒刑,被告人曾在中南海给胡锦涛等人讲过法治课,是"南书房带刀行走",是"皇帝"的老师;於是政治化了,於是有人放话:不能判王天成胜诉,不能叫"敌人"胜了。

现在确实存在党对司法的领导、控制越来越强的现像。由於原教旨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越来越稀薄,党对司法的领导已经变成了具体官员对司法的控制。地方官员是否代表中央的意志?没有人可以论证。但是,人们看到的是,各级党委的政法书记对法院、检察院的控制越趋向於严厉。而且政法委员会头头往往由公安部门首长来兼任。我在所谓新西山会议上说过:在法治国家、宪政国家或号称走向法治宪政的国家,居然让最高法院院长向警察头子汇报工作;这是不可想像的,然而中国就是这样。

现在具体官员对司法的干预,已经完全失控,最高当局根本不能扭转这种倾向而成为对许多恶行的背书,也许他们并不想这样做。有人说,因为现在法官素质低,所以需要上级监控。其实,这种监控适得其反;监控、干预的过程使决策责任变得模糊,弱化了法官的道德责任感、尊荣感;反正怎么判决是上级决定的,他有什么责任?从而使不少法官变成为一群无耻的人,什么钱都敢拿,什么饭都敢吃。他们没有权力,他们当然也不能为别人所尊重。所以,现在连律师看不起法官了,因为律师只要把院长"搞掂",法官自然不在话下了。

其次,实行监控的上级之素质一定比法官高吗?例如法院院长就要比一般法官有更多的顾忌。法院院长见了市长、市委书记,要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们:於公他要向地方党政要钱,维持全院的生存;於私他可以在巴结之中得以升迁。所以,我不相信这种监控越多会越公正;相反,不要这种种所谓监控,倒会使判案责任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而让法官自己对自己的案件负责。

我明确主张判决书要在两小时内上网全文公布。当大家都能看到一个法官对一个案件怎么判决、一生中判了多少案件、都怎么判的时候?就一定可以大大压缩法官腐败的空间。现在,有的判决书是假的,甘肃一个法官在判决书上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第三条判决如下……可是,你们知道,这个国家压根儿就没有《新闻法》。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党委既变得地方化又变得个人化了,地方党委是为地方利益保驾护航,是地方利益的看门狗;已经没有了全国一盘棋和全党的概念。干预的结果,将使我们永远走不出这个体制。

八、尽管障碍重重,但我并不悲观

我把《宪法》一条条看下来,看得我心灰意冷,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节约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的权利",很不规范。法院院长理论上是同级人代会选举产生的,实际上是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决定的;组织部门决定了,叫人大举手通过。

还有向人大报告工作问题。原来只有政府向人大作报告;后来法院提出,我国是一府两院体制,为什么政府可以报告,两院不可以报告?结果,现在《报告》成了两院的恐惧,老怕被代表们投反对票。中国司法的改革,固然要高层的开明,但国民观念的改变也很关键。

我们要把党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党不能老在法律之外而无法无天。民主、宪政的目的就是把领导人变成关在笼子里驯服的动物,一定要限制领导人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危害人民。

这二三年执行死刑的数量听说有所减少,现在对贪官判死刑可真是少了;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王昭耀受贿加财产不明来源计一千三百多万,只判了死缓。中共中央是否决心大规模地减少死刑,既保障国内人权,又保持与国际对话途径?中国现在刑法中有六十七罪名可处死刑,中国刑法可否修改?以减少死刑数量。孔子赞赏的一句话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肃杀之气、暴戾之气越来越少,人就越来越珍惜生命。

我相信废除死刑的目标最终会实现。至於寃假错案,这是由於过去从事死刑复核与二审经常是同一批人,覆核形同虚设;规在将把复核与二审分开,所以相信寃假错案一定可以减少。最高法院覆核时能有严格标准,也可以纠正一些寃狱。

生活在中国的人是不能悲观的。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有太多的灾难,对社会弊端、人们的寃屈,乃至高层权力的归属,居然周期性地依赖农民起义、战争来解决。现在中国人民应该感到乐观,因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社会主义已经不被我们所相信,当年的妄想、迷信全抛弃了;我们不再梦想没有私有财产、没有法官才是好社会。我们已经变得现实了,而上一代人革命失败的教训,也使我们相信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都信奉只有通过和平的和渐进的方式才能够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经过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失败试验,使我们相信只有法制、民主、宪政才是必由之路。

司法改革是头绪很多的工作,可以从各方面、不弃微末地努力。如证人保护、律师制度、法官庭审模式、判决书公开上网等等,这些环节一件件地积累,便可一点点地提升司法的公正程度,取得人民的信赖,形成制度表现与人民评价之间良性的互动。人民对司法信赖度提高了,法院也越来越公正了,一来二往,最后发现政治制度也变了。

2007.1.20

── 原载 《信報月刊》2007年4月號


-完-

贺卫方:防火、防盗、防政府

演讲人: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时间:2007年11月27日

地点:复旦大学

(据速记整理)

能够到南方人物周刊和浦发银行联合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做一个报告,跟大家进行交流,对我们来说既荣幸又惶恐。我这个人什么都稍微明白一点,但是就是理财差了一些,我现在不怎么读经济学的书,最不懂的就是理财,而且自己家里面也一塌糊涂,我不理财,我老婆也不理财。现在钱贬值很厉害,前一段时间说股票市场很兴旺,谁都去炒股,大家天天都在谈论股市,我们也听不懂,但是我老婆有一个变化,就是不到银行去存钱了,因为现在到银行去存款的人都被认为是傻瓜。

一个国家能不能自由,很大程度跟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有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是以尊重自由为前提的,那么这样的制度是不可能塑造有独立人格的群体的。如果有人追求自治,追求独立,就会受到某些官方的打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追求自由的人,它的命运是何等的悲惨。我们是没有思想自由的,我们都被视为一个幼稚的人,所以一经圣人说或者某某讲话,都要求你必须作出一个服从的姿态,一个奴隶的角色。我们今天的制度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只有30年,我们这个社会感到松绑了,就象某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我们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在那之前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政治哲学基础上的:由于其崇高的政治地位,他能够理解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他能够制订详细的生产计划,于是把所有的企业都变成计划的一部分,结果怎么样?在那计划经济的时代,每个人的需求恰恰得不到满足,而书本上总是说资本主义才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计划经济之上,必然建立一种计划思想,思想要保持一致性,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紧密团结在什么什么周围,张志新只是对刘少奇被打倒这个事件发表了一点看法。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又判处死刑,而且行刑前要割断喉管,害怕她再做说出什么。

我想当我们说起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它。

第一个方面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我们经常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这是一个结构性的要素;我们又建立起了一个法院系统,从最高法院到下边的法院形成金字塔,这也是一个结构性的要素;我们有检查系统,检察院是一个法律监督机关,承担一些特殊的使命。这些都是结构性的要素。

第二个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实体性的东西,包括各种各样的制度、各种各样的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制定很多很多法律,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我们北大法学院有一位巩献田教授认为它完背离了社会主义,而我认为社会主义还太多了一点,所以我们在北大法学院形成两派意见,开会的时候,他坐在最左边,我坐在最右边。这样一部法律最后也出来了。

全国现在的法律文献差不多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以前我们嘲笑美国的法律多,据说一个男孩等女朋友约会,结果两个小时女朋友没有来,他就不等了,到法院去起诉,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也越来越多了,以前这张脸没有法律,但是现在你可以起诉了,我可以起诉你侵犯我的肖像权。法律的规范导致了诉讼的增多,导致我们权利的增长,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也看到法律中间种种的缺陷,影响了我们的行使权利,比如丈夫不签字,太太和孩子就死在手术台上,有关医疗救助方面的法律规定,医生有义务进行救助,但就同样的事情医疗管理方面的规定却说说,必须要在场的家属签字才可以进行救助,法律之间产生了矛盾,似乎人们怎么做都是违法,或者怎么样都是合法,这样就构成了我们法制第二方面最重要的内容。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法制与法律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跟法律有关的文化,实际上是一国国民对法律的观察、观念、价值判断。比如他们是不是喜欢诉讼?遇到案件的时候,有人劝大家不要去诉讼,大家尽可能少诉讼。这当然跟社会结构性有关,人们是长期稳定地生活在一起的,诉讼可能导致几代人间的仇恨,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是不合算的,是非理性的,所以大家有时候忍一忍,让一让,就会变成的非常自然。

当然我们说法律文化的时候,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他们的法律文化会有不同的看法,法律文化会影响到法律制度的运行。比如孕妇事件,其实折射出的是生命的问题,我看了一下有关的报道,在美国发生这样的情况之后他们会有三个医师在一块研究,如果认为是必须进行手术的,他们不需要家属同意,即便家属不同意他们也要作这个事情,当然法律要给他们免责的。所以我们如何去看待生命,为什么计划生育会在西方世界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想这是跟人与基督教的观念有关系。

我想一个国家文化整体的状态,最终塑造了一个国家法制的状态。近代以来,我们引进西方许多的法律和制度,甚至也引进议会制。你会发现西方的议会整天都在吵架,这些人好象就是为开会而出生的,天天就在那里吵,这是议会的本质特征。英文议会翻译过来就是大声说话的意思,但是到了中国,议会悄悄发生了变化,我们全国人大不吵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还叫议会吗?我一直建议以后全国人大不要翻译成"议会"了,这翻译法是有问题的,我建议用音译,直接译成"Renda",让外国人知道咱们这个跟他们那个不一样,我们这个是一年一度最大的Party,你甚至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代表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哪里是开议会?为什么我们引进的制度,本来是想学习西方,却变成这个样子?会变的面目全非?

从法律文化这个角度,现代法制社会需要怎样的一种文化观念,所需要的文化追求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内涵。第一个方面我觉得现在的工具必须要具备文化的观念,限制国家权力的观念,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限制国家的权力,我们不能将国家想象成父亲,什么事情都听国家的、依赖国家,热爱国家和监督国家应该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政府到底是什么,政府是我们用来保障我们的生活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的机制。所以有这样一个观念说,其实我们手头还保有一个最基本的权利,这个基本的权利就是改变政府的权利,当政府站在我们利益的对立面,变成了一种残害我们、反过来控制我们的庞然大兽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改变政府。

这方面我们甚至还看能到这样的例证。比如前几年香港终审法院关于居港权的裁决,当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金庸先生出来做调停。金庸先生曾经学过法律,但他说的话一下子让我很震惊,他把家庭伦理用在这方面。他说香港法院的做法是典型的孙子打爷爷,他说香港政府就是孙子,国务院是儿子,全国人大就是爷爷。他说孙子胆敢挑战爷爷的权威,这是应该打屁股的事,确实是坏事。他当然也说了,爷爷要像爷爷的样子,孙子必须要道歉,但是爷爷不能咬着不放。后来香港法院就作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判决说,香港法院无意在对香港基本法解释方面剥夺全国人大的决定。爷爷需要有一个表态,你做了你从来不愿意做的事,你说了你无意侵犯我的权威,全国人大说行行,我放你一马吧,它不是视为一种独立人格的,这是一个国家根深蒂固的传统。

有一个观念是防火、防盗、防政府。民主制度的建设中,司法独立是我们建立法治社会首要的追求。现在的法官在老百姓的评价中间到底有多高,零点公司做过调查,每一次调查都让人很寒心,很低,最后一次是你最信任哪种职业?最末尾的是哪一种职业?竞然是法官!相比较,日本京都大学,每年也要对各种职业的信赖度做一个调查。你信赖商人吗?回答是3%;你信赖政治家吗?回答的是0.3%,因为政治家大家普遍都不信赖――美国有一个说谎俱乐部规定政治家不允许参与,因为政治家是比较专业的说谎家,人家本来是业余玩玩的,政治家是职业选手,一来就没别人什么事儿了。京都大学的每一次调查,法官都是日本国民最信赖的一个职业。过去30年间日本只有两个法官被追究了,我们国家每年有4千多个。我到加州,加州有一个官员告诉我们说,去年我们加州追究了两个法官,一个法官是由于包庇亲人涉案,没有遵循回避制度;还有一个法官在加州一个酒馆里喝酒,行为及其不端,所以被罢免了。跟我们一起访问的湖北省高院的领导说:谁相信呀?!我们湖北省一年800多个,他加州才2个,谁相信呀?!表现这么好,仅仅是素质问题吗?我相信司法独立是非常重要的,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与案件不是没关系的。大家知道中国的法院现在有一点四面漏风,而且最近的五六年间有一个强烈的趋势,就是警察权高于司法权。警察在街上一走,警车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有一次我坐一个警察的车大街上逆行。我说你怎么能够逆行,他说这段路我不逆行的话,他会怀疑我是假警车。我们的公安部长到各级法院是视察工作,后者是请示汇报。你见过哪个国家的法官向警察头子汇报工作的?司法没有真正的独立性,最后导致司法邪恶,司法腐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每个法官为他判决的案件负完全的责任,这样所有的荣誉也是这个法院所享有的,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也知道谁是决策者,而不是像现在,一切的责任都是月朦胧鸟朦胧。

第三个方面要建立法治政治离不开我们政治参与的意识,政治不是跟我们每个人无关的事情。我经常被别人问到现在的北大学生跟过去的北大学生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问到以前的北大三角地,北大学生说三角地过去怎么了?他可能不知道这个学校的历史跟这个三角地有多少密切的关系。现在有一种意见是要拆掉三角地,说这里现在都是商业广告。三角地是这所大学政治参与的标志符号,况且这个地方见证了这个学校非常重要的一些历史时刻,为什么要拆掉?学生们似乎不是特别的关注,学生就是网上挂着,天天泡着。可能我们现在高考扩招,对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焦虑,他们一脑门就想怎么找一个好工作。以前我们并不担心这些,这种心态的稳定使以前的大学生能够忧国忧民,能够谈一些别人看来是疯子才会谈的话。我自己观察,其实每个人内心里面都有一个政治情结,只不过你在权衡他的利弊。学生也有最基本的趋利避害,但是一旦条件成熟,他们也会冒出来的。我想社会公众也需要关注国家的政治,这些年来许多事件,比如说厦门的PX事件,数以万计的居民能够走在街上;近年越来越多人推荐自己去做人大候选人。我相信这种政治参与的热情是特别宝贵的,而且它也是能够稳定的保障。有许多人认为稳定的政治,就是上面说什么,下面听什么,其实这是最不稳定的,和谐社会天天都在骂政府。你去看英国的报纸,上面天天都在曝光丑恶的事情,你一看就会认为这个国家明天就要爆发革命,但是这个国家稳定几百年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它的报纸起到了宣泄的作用,一个和谐社会是经常有游行的社会,一个和谐社会里面议会是经常打架的社会。所以有些国家为什么总发生内战,有些国家为什么总不发生内战,这都是政治问题没解决好,我们需要一种合理的机制解决这个国家的政治问题,这离不开我们议会的冲突,一个和谐的社会就是这样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所以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一个保障人权的制度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去保证它、去推动它。

最后一点,我们还需要一点人道主义的观念。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聂树斌的冤案,聂树斌先生的母亲知道她的儿子是被屈杀的时候,一次一次呼吁法院重新审理,但是法院说你必须提交判决书,你法院从来就没有给人家判决书,你凭什么要人家给你判决书?人可以无,但人不能这么无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相信一个国家的国民没有尊严,政府很难有尊严;我们看民主国家,尊重人权的国家,他们的领导人会受到怎么样的对待,而不尊重人权的国家他们的领导人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所以张思之先生说,人权是一个国家最大的面子。

总而言之,宪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尽管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曲折。我发现其实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美国一位伟大的法官汉德法官,曾经在纽约的一次聚会上说到法治的根基,我用他的话来做一个我今天演讲的结尾。他说:"自由的根基到底在哪里?朋友们请相信我,不要相信哪些人的说法,他们说法治要寄希望于法律、宪法和法院。不是这样的,法律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自由在我们的心中死去的话,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拯救它,也没有宪法能够拯救"。

谢谢大家

法学时评网,2007,12,4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