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公開聲明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關於轉世的公開聲明 2011/09/24

持金刚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释迦比丘丹增嘉措致:境内外西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之僧俗民眾,与西藏和藏人有关的所有世间眾生。 

歷史上,雪域佛土的先辈君臣,以及贤者和成就者们,创立和发扬了以"三乘""四续"為主的教、证佛法和渊博文化,使西藏成為亚洲乃至世界佛教及其文化的源泉。為藏、蒙、汉等无数眾生的暂时和长远的利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护持、弘扬佛法的歷史进程中,形成了西藏特有的"转世认证"文化传统,这对佛教的发展及眾生的利乐,尤其对僧团的巩固,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十五世纪,一切遍知根登嘉措,被认证為根敦珠巴的转世化身,并建立了噶丹颇章喇章(喇章:大喇嘛的私人居室-译者)。从此,形成了歷代达赖喇嘛的转世认证制度。第三世索朗嘉措获得"达赖喇嘛"的尊号;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府,成為西藏政教领袖等。 迄今六百多年,透过转世认证的方式,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歷辈达赖喇嘛的转世化身。 

為了顺应当今世界民主发展的趋势,本人自愿地、欣慰地终止了从噶丹颇章政权建立(西元1642年)至今三百六十九年,由歷代达赖喇嘛担任西藏政教领袖的政治制度。事实上,我已在1969年公开声明,将来达赖喇嘛的转世延续与否,应有广大信眾决定。然而,当信眾表达寻找达赖喇嘛转世的强烈愿望时,如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政治势力或既得利益者,会滥用转世制度谋取个人的政治利益,这种危险始终存在。因此,為了避免出现对后世达赖喇嘛的猜疑和歪曲,在本人身心健康之际,有必要做出清晰、明瞭的说明。 

以下简要阐述转世认证的理论和基本概念,以便更清楚理解我的主张。 

前后世 

承认转世认证制度之前,必须得承认前后世的存在。印度的古老宗教与哲学思想中,除了顺世派外,都一致主张"无有间断的前后今生":有情眾生皆由前世投生今世;今世身躯坏灭后,再次投生后世。 现今虽有某些推理者以"没有看到(前后世)"為由,宣称没有"前后世",但秉持正直态度的科学家们却不会以"没有看到"的理由,去决定"没有"。 

虽然很多宗教或教义都一致主张前后世的存在,但对于如何定义投生者、如何投生,以及如何连结前后世等的内容上,却有著不同的诠释。其中,也有"主张后世,否定前世"的宗教信仰。 

以佛教的整体思想而言,"前世"是没有开端、开始的;当烦恼被断除、远离轮迴的束缚时,由烦恼所带来的后世将会停止,但意识的续流仍会持续下去。这种教义是被大多数的佛教思想家所认同的。若不认同前后世,将会与佛法教义產生矛盾,如:佛家"根、道、果"之学说,皆由内心有否调伏而成,以及所有情器世间则将无因无缘所生等。此故,凡是佛教徒,必须得承认前后世的存在。 

对于回忆前世的人们而言,"前后今生"的道理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实(又称"隐蔽分"),但对普遍凡夫而言,却属隐蔽分,且须透过许多的理由去証实,因為在死有、中有、生有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忘失过去的宿命。佛教经论提出了眾多相关前后世的理由,概义可括分為:前同类、前近取、前串习、以及前感受等理由。重点在于,唯明唯知的心只能由与己性质类别相同的近取因(或主因)而有,具有形色的物体不可能成為心的近取因,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透过逻辑的思考,或是物理的实验,都无法証实"唯明唯知的心可由异类的前因,或是无因而成"、以及"细微心识的续流可由某种违缘间断";至今没有任何一人,无论是心理学家、物理学家、或是脑部专家等,可以证实上述所言。更何况无论过去或是现在,无论在西方或是东方,有很多忆念过去宿命,并无谬地指出与前世相关的人和事物等实例。若硬将这些实例扭曲為癫疯之言,不只有违"科学精神",更是对现实的否定。 

西藏转世认证之制度,正是"依据前世的忆念或经验"而建立的一套验证标准。 

如何投生 

今生的身躯坏灭后,由无能间断的意识结生到后世身躯的现象可分為:"由烦恼力结生"和"由悲愿力结生"两种。初者:由无明力,于意识上,安置了善业与恶业的随眠;在临终时,由"爱、取"滋润"有",引发后世,趋善恶道,随业投生,无有自主。又如水车轮转,凡夫们无能自主地辗转于生死之间。凡夫唯可藉由恆时修善,串习善心之力,于临终时滋润善业,投生善道。后者:已获菩提道之圣者,虽不随惑业所转,然由缘取眾生之悲愿,自力选择来世时地、父母等,唯利他人,投生娑婆。 

"朱古"词义 

在藏传的转世认证制度中,把转世者称為"朱古" (中译:化身或转世),应该是出自信徒们的一种尊称。以般若乘的教义而言,所谓的"朱古",就是佛陀的"三身"或"四身"的其中一者。一位本具烦恼的眾生,由入大乘,集福德与智慧资粮,后净烦恼惑、除所知障、现证诸法之识,此乃"智慧法身";彼识的法性则為"自性法身"。此二又称圆满究竟自利之身,或称法身;这种"身",唯独成就佛位者能相互看见,他人不能。佛為能利益他人,為使他人能见其身,故有大地菩萨可见的"报身",以及由此(报身)所化现,示人天相,凡夫可见之"化身",此二称為"他利色身"。 

化身可分為:具相好庄严,示十二相的"胜应身",如导师释迦牟尼;為利益工巧技艺之眾生,所化现的"应化身";為利益有情化现的人天相、水相、桥相、药相、树相等的"劣应身"三种。西藏的转世被誉為"朱古"(化身),应属于"劣应身"的范围。 

虽然佛陀肯定会化身為"朱古"救渡眾生,这不代表所有"朱古"皆為佛陀的化身。在西藏眾多"朱古"中,会有仅获"有学圣道位"、"凡夫加行道",或是"凡夫资粮道"者的"朱古"。 嘉扬钦则旺波曰:前世身躯坏灭之后再次投生,称"劣应身";今世身躯未坏灭之前化现不同身相,称"朱巴(化身)"。总之,根据上述的理由,以相似或相联而称為"朱古"。 

转世认证 

佛陀在世的时候,早有针对某人指出是某某前世的转世。尤其是细谈业果、经由前世业,感得今世报等内容的《四毗奈耶》、《本生经》、《贤愚经》、《百业经》等无数经续都有记载。同样的,佛陀涅槃后,从印度的大神通师或成就者的传记裡,也可看到许多相关前世的记载,只不过没有西藏转世制度的"第几世"之演算法而已。 

西藏的转世认证制度 

西藏原始苯波教也主张前后世的理论。佛教传入西藏之后,藏人普遍相信前后世的存在,也形成对圣者前世不同化身中利益眾生的功德,进行祈愿和随喜的传统,并出现很多传颂观世音菩萨本生故事的经典。如:古代西藏典籍《嘛尼全集》和《五部箴言》,以及阿底夏尊者莅临西藏时(十一世纪)的著作:《珠宝之链》和《噶当弟子问道录》等。 然而,当今广泛的转世认证传统,开始于十三世纪初。当时,噶玛拔喜的弟子们,根据预言认证噶玛拔喜為噶玛‧都松钦巴的转世,至今八百多年,共认证了十七世噶玛巴转世;同样的,十五世纪中,认证贡噶桑姆為堪卓‧却吉卓玛的转世,迄今已认证十几辈桑顶‧多吉帕姆的转世。所以,在西藏转世认证的传统中,不分僧侣和咒师,男眾或女眾,藏传佛教各宗派已经接纳和延续了这个传统。当今, 在藏传佛教萨迦、格鲁、噶举、宁玛、觉囊、珀东等宗派,以及苯波教中,有很多转世喇嘛肩负著护持教法的重任。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一切遍知根敦珠巴,在创建札什伦布寺,培养眾多弟子之后,于1474年圆寂,享年84岁。当初没有人寻找他的转世,但出生于1476年的日喀则达纳小孩-桑吉曲陪,能清晰、准确地回忆他过去的诸多生活,因為他的神奇表现,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根敦珠巴尊者的转世。从此开始,由噶丹颇章喇章和噶丹颇章政府,共同寻访、认证歷代达赖喇嘛尊者的转世,延续至今。 

转世认证方法 

转世认证的传统建立以后,寻访、认证的方法和途径也逐步完善和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世临终前的遗嘱、指示或特殊跡象;转世灵童准确无误地讲出前世的生活点滴,能辨认前世的遗物及侍从等。除此之外,还有祈请圣者占卜;祈求世俗护法的神谕;观察拉姆拉措湖和其他护法之魂湖等很多方法和途径。当出现一个以上的灵童候选人,难以断定之时,也有在佛象圣物前,举行"食团问卜"(或称"麵团球占卜"-译者)决定的惯例。 

未终朱古 

通常所谓的"转世"意味著"结束了前世,转生到今世",因此凡夫们没有能力作到"未临终前的朱古"。然而,大地菩萨可于同时间内化现出千百身相,"未终朱古"对大地菩萨而言,是绝对可以办到的。 

在西藏转世认证制度中,有各种转世的认证。如:同续转世、业愿转世、受教或加持转世等。转世的用意為:能继续或完成上世尚未圆满的传教利眾事业。有时為能代替同续转世,未证圣道的上师可採取与自己业愿相应的某人作為自己的"朱古",或受教弟子及他人作為自己的"朱古"。因此,未获圣道的上师们仍有可能具有"异续的未终朱古"。 

另外,由同一位前世的身、语、意,在同一时间内转世為多位"朱古",这种现象也是不可否认的。在近代内,较為著名的"未终朱古"如:敦都‧久札耶喜多杰、究给‧赤千阿旺千绕等眾多上师。 

金瓶掣签 

随著浊世衰微时代的来临,被认证的"转世"也越来越多。 不少"转世"的寻找和认证,是因政治需要,採取了不当和欺骗的手段,给西藏教、政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西元1791至1793年之间,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入侵西藏,当时,西藏政府请求满清政府派兵支援;驱逐廓尔喀军队之后,满清官兵以完善西藏行政為藉口,制定所谓的《二十九条章程》,要求以"金瓶掣签"认定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其他呼图克图的转世。八世达赖喇嘛江白嘉措还特别著述金瓶掣签的修法仪轨。然而,透过金瓶掣签认证的只有几位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以及部分其他喇嘛。即使颁佈这样的规则,第九世、十三世,以及十四世达赖喇嘛均未通过金瓶掣签;十世达赖喇嘛的认定,也未经过金瓶掣签,但為了照顾满清政府的面子,对外宣佈以金瓶掣签认证的消息。 

实际上,使用金瓶掣签认证的只有十一世和十二世达赖喇嘛,其中,十二世达赖喇嘛在金瓶掣签之前,已经认定确立。所以,真正经过金瓶掣签认证的达赖喇嘛,其实只有一位。同样,在班禅喇嘛的传世系统中,只有第八世和九世班禅经过金瓶掣签的程序。 

金瓶掣签的规则,只是满清势力的强横表现,而非藏人信赖的宗教仪轨。然而,如能公正实施,也可视作类似于传统的"食团问卜"方法。 

西元1880年,认证十三世达赖喇嘛时,西藏与满清之间的"供施关係"(藏语称 "榷蕴关係",是上师与施主的关係-译者)尚未断裂,满清政府在西藏还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认证,是根据第八世班禅喇嘛的预言和乃穹、桑耶护法的神谕,以及观察拉姆拉措湖的徵兆等确认的,因此没有经过金瓶掣签的程序。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水猴年遗嘱(西元1933 年)中明言:"本人没有经过金瓶掣签,而依据预言、占卜等相同的结果,确立為达赖喇嘛的转世,并举行坐床典礼"。 

当我在1939年认证為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时,西藏与中国之间的"供施关係"已经断裂,因此,没有必要经过"金瓶掣签"的程序。 

眾所周知,我是由西藏摄政和民眾大会,按照圣者、护法的预言,以及拉姆拉措湖的兆象等寻访、认证的,当时没有中方的任何干涉。儘管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官员,在媒体散播谣言,谎称"免予"达赖喇嘛金瓶掣签的程序,并派遣吴忠信主持我的坐床大典等。此一谎言,被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揭穿。他在1989年7月31日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国民党这样撒谎,我们共產党為什麼也要跟著说假话呢?" 

一厢情愿的图谋 

在过去,一些富裕喇嘛的管家和侍从,以贪婪和非宗教的手段"认证"不少"转世",对宗教、寺院和社会形象造成了伤害。特别从满清时代开始,中国当权者為了干涉蒙藏事务,将宗教和喇嘛当作政治工具,实施了很多不当政策。 

当今,集权专制下的中共领导人,一方面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另一方面却干涉宗教,强制执行所谓的"爱国爱教"运动。尤其是中国当局发佈所谓"2007年9月1开始施行《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的第五号法令",这是一种极其荒谬、可耻的行為。以毁灭西藏独特文化风俗為目的,对转世认证的传统,强加种种不合理的做法, 在全体藏人心中造成难以癒合的创伤。 

為了欺瞒藏人和藏传佛教信眾,以及国际社会,中共等待著我的圆寂,并预谋私自认定我的转世(即十五时达赖喇嘛)。从近来颁佈的各种规章、公告等,种种跡象明确显示这种图谋的存在。為了佛法和眾生的暂时及长远利益,防止破坏正法的企图实现,是我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 作此声明 。 

下一世达赖喇嘛的转世 

正如我前面所提,「再次转世」皆由转世者本人的力量,或最终的业、福报、以及发愿等力量所形成。因此,转世何处?怎样转世?如何认证等,是转世者自己唯有的不共因缘,绝非由他人强制、压迫,或是為所欲為的情况下產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暂且不说转世观念,就连「前后世的存在」都蓄意否定的政治领导们,以权力干涉转世认证,尤其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转世,极為不妥。这种与自己政治理论背道而驰的虚偽恶行,实属无惭无愧,世人皆会有目共睹。若发生上述所言,所有藏族同胞,以及国际藏传佛教的信眾团体也坚决不会承认和接受。 

当我到了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的年龄时,我会谘询各宗派的大喇嘛,以及藏族民眾和相关信眾,检讨并决定是否延续达赖喇嘛的转世。如果达赖喇嘛的转世制度必须保留,并且需要认证第十五世达赖喇嘛灵童的时候,寻找转世之重任将由达赖喇嘛噶丹颇章基金会的董事会负责,由他们请示藏传佛教各宗派领袖,以及与歷代达赖喇嘛如影随形般的护法眾等,按照歷史传统寻访、认证。还有,我也会留下相关的明确指导文字。除此之外,任何政治权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领导人,因政治需要,选出所谓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时候,谁也不需认可和信仰其孩童。切记! 

祈愿 吉祥! 

藏王2138年,藏历十七绕迥铁兔年7月27日 
西元2011年9月24日于印度 达兰萨拉 


( 原文為藏文,如有歧义,以藏文為准。)


-完-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小昭“喝茶”第一回

2009年2月5日下午。上海。

我出了地铁八号线大世界站,沿金陵东路向东走。心里非常平静,就跟平时朋友约我喝茶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朋友约我喝茶,我可以不去,警察要我"喝茶",我就不能不去了。

自从在《08宪章》上签了名,我就一直等待这一天。许多人都喝过了,没理由我不喝。

警察是上午给我打的电话,当时问我:"你在哪里?"我不希望自己的住处或办公室变成他们的"执法"场所,于是很大度地说:"我去你们办公室吧。"网上看来的故事,许多被喝茶的人似乎很忌讳去公安局。但我不在乎,在哪里喝都一样。

黄浦区公安分局已在眼前。穿皮夹克的警察正站在门卫室旁边等候,看到我,他远远问道:"是不是小唐?"

"是。"我走过去。

小唐,这称呼真亲切。怎么,你们没把我当成"阶级敌人"?当然,我本来就不是敌人。

他把我带到门口左边的房间。里面已经坐了一个人,脸色严肃,面前摊开了几张纸,那是准备作笔录的。

我就客气些,不暴露他们的名字。给我打电话的那个,称为"皮夹克"吧,年约四十(后来他告诉我他69年出生),主要由他询问。另一个要大几岁,主要做记录,就称为"记录者"吧。

房间约二十多平方,一个巨大的警徽挂在墙上。这警徽让我有些伤感。它本该是我的保护神,护卫在我身畔;但如今,它成了对我的威压,从头顶沉沉压下来。

我在记录者对面坐下。皮夹克打横而坐。但皮夹克比较活跃,经常站起来走动几步,不像记录者那么沉静。

他俩面前都有茶杯,却没人给我倒水。我想,"喝茶"怎么没茶呢?不过我来此不是作客的,就低调一点吧。说了几句话之后,我口渴,想到这谈话不是三两句可结束的,于是主动问:"有没有杯子?我想喝水。"记录者这才站起来拿杯子给我倒水,客气地问我要不要茶,我说:"不用,我喝白开水。"

"你不用紧张,我们只是找你谈谈,了解一下情况。"皮夹克说。

上午的电话中我已经主动提到宪章,所以他们没必要绕圈子了。

"我不紧张。"我笑道,"我已经等你们很久了。自从在08宪章上签了名,我就等着你们来找我,都等了一个半月了。"

皮夹克也笑了。"你的名字在第六批名单上一出现我们就知道了。起初没有来找你,因为你身份证上的地址是在重庆,重庆市××区,对不对?"

哈,他们连我身份证上的地址都清楚。春节之前与朋友吃饭,我还困惑地说:"怎么到现在还没人找我喝茶呀?"朋友说:"可能他们找不到你。好像他们是根据户口来查的,你的户口不在上海,所以找不到。"我不信:"你别天真了!他们要找我,哪有找不到的,我这种人最好找了。肯定不会根据户口来查,而是根据网上的线索来查。"警察神通广大,谁能躲得过去?何况我并没有躲。

他们起初没来找我,我想并非因为我户口在重庆,而是因为我不重要。

如果让我给几千个签名者分类的话,我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名群体",有一定知名度,也就有了影响力,官方会比较紧张;第二类是"被侵权群体",如拆迁户、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合法权益受到直接侵犯,情绪不稳定,容易出事,官方也很紧张;第三类就是我这样的"普通人群体",既没啥影响力,也没有直接利益被侵害,情绪比较稳定,在官方那里从无"前科",相对来说最不受重视。如果我无声无息,可能连这喝茶的机会都可免了;但我既然接受了外媒采访,这茶就非喝不可了。

记录者提起笔,铺开笔录纸,先问我姓名,出生年月等。我如实回答。又问:"工作单位?"我说:"我签08跟工作单位没关系,这是我私人的事情。不过反正你们能查到我单位的,我就告诉你们吧。"他们对我的单位不熟悉,还要我写给他们看。

皮夹克听说我在一家公益机构,慢悠悠地说:"做公益挺好的,我就认识过很多做公益的人,他们很热心的……"

分明诱供来了。我咧齿一笑:"你别以为我不知道,有些公益组织也是很'敏感'的,比如艾滋病、环保什么的。不过我们这个机构一点不敏感。"好歹我也在上海公益圈里混过几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我知道有些公益机构的负责人也是经常"被喝茶"的。但我从没参加过任何"敏感"的活动。

"没有没有,我就很支持公益,做慈善嘛,对社会是有益的。上次有个什么什么活动在人民广场举行,他们很热心地发了很多传单……"(我忘了他的原话。)

我瞠目以对。"什么活动?我不知道啊!"

我猜想他提到的公益活动是被官方密切注意的,如果我有参与,我的"敏感度"会被加一颗星。但我实实在在不知道。上海的公益组织多如牛毛,我哪有那么好精力都去关心。

皮夹克继续提起人民广场的公益活动,还说:"后来我跟他们谈了谈,了解了他们要做的事情,我也很支持的。"

我茫然地听着,不再开口。我想这是他设下的一个陷阱,只要我对他说的公益活动有一点点知情,他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挖出我更多的"敏感材料"。但我是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的不知道。

"你们开展公益活动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要向社会筹款的吧?"

"对呀,公益组织都这样,有私人捐款,也有向企业或者慈善基金会申请项目资助。"

"有些公益组织也接受境外资金的。"他说。

哈,来了来了,你要的不就是这个嘛。我又咧齿一笑:"你以为我不知道啊?接受境外资助也是很'敏感'的!"

他笑了笑,直接问道:"你们也向境外申请资助吗?"

"我们这个机构没有什么敏感的事情,你们可以去查。市领导都知道我们机构的。"上个月我还跟老板一起到市政府去开会呢。

工作单位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又问我文化程度,大学名称。"我们学校不出名的,我说了你也不知道。"我把大学名称告诉他们。他们果然没听过,要我写下来。我写了校名,又要我写"从哪一年到哪一年",我都写了。

"你在哪里上的高中?"我写了。"哪一年到哪一年?"我把初中高中的时间都写了,并解释:"我初中和高中是在同一个学校读的。"

我写下的年份中有一个让他们立刻注目,并念了出来:"1989年?"我满不在乎:"你们别紧张,当年的事情我没有参与过,连见都没见过,我什么都不知道。"

"你怎么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呢?"皮夹克不相信。

是啊,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就算没参与,至少也会看看热闹。可我真是连热闹都没看过。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总得告诉别人我们中学的地理位置:"我们中学不是在城里的,是在郊区。这里是我们学校,"我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圈,"周围都是农村,"我用手在圈子外边比划了一下,"离最近的镇也有几公里,信息很闭塞的。我们读住校,在学校里可以看看报纸,周末回家才能看看电视,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都是官方想让我们看的。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最近两年才从网上了解了当年发生的事情。"

还好,他没问我"当年发生了什么?"就算他问,我也不回答。这种问题,不应该由我一个被蒙蔽整整十八年的局外人来回答,而应该由当年的亲历者来现身说法。

学校问过了,又问:"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工作单位?"

我一听便来火。"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跟我家里人没有关系!总不能因为我签了08县长,你们就要查问我祖宗十八代吧?"

记录者解释:"我们不是要去重庆找你父母,这只是一个程序。每个人都要回答的。"

"那我不回答可以吗?如果你们查到了,那是你们的事情,但是我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签名是我自己的事情,跟我家里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我说着,泪水忍不住流下来了。桌子上有一盒面巾纸,赶快扯一张来擦脸。

我相信他们什么都可以查到,但不要指望我告诉你们。我最恨搞株连!这是21世纪,不是封建社会。一人做事一人当,怎能牵涉我的父母家人?我不配合!

见我哭了,记录者赶快说:"好好好,不问不问。"

我一边擦眼泪,一边骂自己。怎么这点小事也要哭?真丢脸。

我喝茶之前唯一的担心是:我会不会哭?当初是"大哭一场,签上我名";后来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也哭了,所以照片里的我是眼睛肿肿、鼻子红红。我一直担心喝茶时也会哭,那就太破坏形象了,在警察面前,咱得英勇一点不是?可我完全没有把握能够控制住情绪。女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若到伤心处,我就会忍不住珠泪滚滚。

警察的询问继续进行。后来我也几次落泪。真是一路哭到底,丢脸丢到家。八千多个签名者中,"最爱哭鼻子奖"非我莫属。

个人情况问完了,轮到正题。

"你什么时候在08宪章上签的名?"

"15号。"

"1月15号?"

"哦,不是。是去年12月15号。"

"在哪儿看到08宪章的?是别人发到你邮箱里的吧?"

"不是,是我在网上看到的。"

"华盛顿邮报说你是从邮箱看到的。"

"他们写错了。通过翻译的采访,有时不是那么准确的。"

"那你是在哪个网站上看到的?"

"我不记得。"

"怎么会不记得呢?"

"当然不记得。我在网上看文章,从来不会注意哪个网站的呀。"

"那你是怎么知道08宪章的?"

"也是在网上。先是看到有人说晓波被抓了,后来又有人说晓波被抓是因为08宪章,我就好奇:08宪章是什么东东?就去搜索。那时候很多网页都被删了,但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我一搜就搜到了。"

"那你看到了之后怎么样呢?"

"我看了之后,同意它的主张。但起初并没打算在上面签名,因为……"我有点不满,"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里,签这种名是要冒风险的。"

今天我被警察传唤,便是"风险"之一。

"那后来为什么又签了呢?"

"我在博客上转贴了08宪章。过了两天,我转贴的就被删了。我很生气,连转贴一下都不可以!又想到晓波被抓的事情,感到很悲哀。我不幸生在这样的国家,有很多权利我们享受不到,也就罢了,可是,连说都不可以说!我不喜欢这种局面,我希望改变,所以我就签了名。"

"你对08宪章是怎么评价的?"

"哈,没什么好说的。它对我而言太简单了,很多东西本来就存在于我的脑子里。它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意,都是网上很多人说过的,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宪法里面本来就有的。总之我觉得,08宪章的内容是陈旧的,都是大家讨论过无数遍的;但它把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倡导性的文件公开发布,无论是谁,只要你同意它的主张,都可以签名,这种形式是新的。"

"其实,"我补充,"宪章的那些条款,我也并不是每一条都赞成,如果把它们分开来看的话,有一些我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问我,那我就完全同意。"

"哪些是你同意的,哪些是你不同意的呢?"皮夹克问。

"这个,我可说不出来。宪章上面那么多条,我记不住。你们有没有打印稿?要是有的话我可以看着说。"

我相信他们肯定有打印稿,但他们说"没有"。大概是不想让我拿着稿子口若悬河。

在网上看过很多签名者的喝茶故事,有的人抓住机会向警察宣传08宪章,把这作为"战术"之一。我没打算那么做。第一,我不相信警察没看过;第二,宪章内容一看就懂,无需讲解;第三,我没本事说服警察,懒得费口舌。

桌子上有个大信封,旁边散着的七八张打印纸便是警方掌握的我的"材料"。皮夹克一边问,一边不时拿起材料来看看。我很好奇:纸上写着什么内容?当然他们是不肯给我看的。

嗯,从此我也有"黑档案"了。光荣光荣。

想起一个网友的话:"小昭,你blog上写那些东西还是让我有些担心,要是被当局盯上就麻烦了。到时你会背上一辈子都卸不下的烙印,想做任何事情都会受到限制。某校一位老师,当年曾经参加过陆驷事件,当时如果不是一位老先生力保,就会啷铛入狱,虽然被保了下来,但是此后他的人生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老师,校长助理干了多年,早就该提为副校长的,可是数次都是在政审的关键时刻被拿下,档案上那一笔永远存在,年龄越来越大,估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不郁闷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网友不知道,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体制外",从小就决定,永远不进入这个体制。我不需要它给我评职称,不需要它给我分房子,不需要它给我升官,不需要它给我发财。我不喜欢它,它也不喜欢我,两相隔绝。所以我对于档案上给我记一笔,才不在乎呢。

你以为"永远"是这种局面、中国人"一辈子"都要生活在恐惧中吗?靠,休想!——我们等候的时间将不会太长了。

我在"08"上签名,在博客上写文章,都是合法合理又合情,没什么好惭愧的;相反,这是我小昭有勇气、有正义感的表现,我该骄傲才是。希望警方把我的"材料"好好保存,切勿失落。将来我白发苍苍,坐在葡萄架下对小孙女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中国人还处于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奶奶克服了恐惧之心,在《08宪章》上签了名……"那时我就可以把这些材料向小孙女展示,免得她以为奶奶吹牛呢。

我正神游物外,皮夹克把我拉了回来:"你是怎么签名的?"

"发邮件去签的。宪章上有签名邮箱的,那两个邮箱都很好记,我看一遍就记住了。"

"你签名之前好好看过宪章吗?"

"看过啊。最初知道宪章的时候就看过一遍,后来决定签名了,又仔细地看了两遍。我在任何文件上签名都会起码先看两遍的。"

"你肯定没有好好看过!"皮夹克一口断定,"如果你看了你就不会签名了。这个宪章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你看出来了吗?"

我摇摇头。"我没看出来。"

"你呢,是个很感性的人,有时候会冲动,也没看清楚宪章是什么,就签名了……"

真要命,只因我爱流泪,总被别人说成感性。"我觉得我是个很理性的人。当然也有感性的一面,但总体说来是很冷静的。签名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下作出的决定。"

"你最初决定不签名,这是很理性的,是正确的决定。但后来又签了名,像你说的,因为转贴的文章被删了才签的,这就是冲动,不理智的行为。"

"我签名,首先是因为我赞同它的主张,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呢,因为转贴宪章被删了,还有晓波被抓的事情,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被激怒了,所以签了名。这是一种反弹,对你们打压的强烈反弹。"

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如果我没有被激怒,就不会有第六批名单上的唐小昭了。相信还有其他人跟我一样,签名的直接原因是"反弹"。官方对言论的强力打压,固然吓住了一些人,却也激起了另一些人的反弹。

"你这样做是很幼稚的,签个名就能改变什么吗?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看来你在政治上还不成熟。"皮夹克说。

"政治上不成熟",这个句子我从小在小说里看惯了,没想过有一天会放到我自己身上。嗯,按照党国的标准,我确实政治上不成熟,而且永远不会成熟。在中国这种环境下,如果谁"政治上成熟"了,基本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人性,变成了一台冷血机器。

"政治,"我说,"中国人把政治看得很肮脏,以为政治就是阴谋诡计,充满了欺骗和权谋,什么事情一和政治联系上就觉得很可怕。其实不是这样的。孙中山说过,'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既然是大家的事情,政治就应该是阳光的、透明的,每个人都可以谈论,都可以参与。"

我还没打算"参与"呢,我只是喜欢"谈论"一下,就这也要冒风险。所以我才签名的。

"我希望我能够行使xian法保障的那些权利。你想想,我都××岁了,还没见过选票是什么样子呢!"

"怎么会没见过选票呢?"皮夹克不解,"选票都有的呀!"

"我到哪里去选啊?回重庆去选吗,我又不住在重庆,重庆怎么样跟我没有关系;在上海选吗?我又没有上海的户口。"我撇了撇嘴,"再说,你们那些人大代表,你以为我真的相信他们是人民选出来的,真的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啊?不都是走过场嘛,做个样子罢了。"

皮夹克笑了笑,没有反驳。

我想起我有个朋友,上海人,已经移民,他说过他从来不投票,"居委会把选票送上门来,我每次都把它撕掉"。他为什么要撕掉选票?因为他不认为手里这张纸片是真正的选票,没有公正的选举程序作保证,就不可能有公正的选举结果,民意既然被强奸,他宁可弃权。最后他的移民,就是更为彻底的弃权。

"我就想要选票,真正的选票。"我接着说,"这个国家是我们全体国民的,我们有权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反驳别人的观点。政府应该是为民众服务的,公权应该来自民授。"

"这些话都没有错,我也赞同民主的呀。但是我们不能急,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现在中国的现实不是那样,你既然生活在这个现实中,就要遵守现实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对你没有好处。"

我漠然。"我知道,我是握在你们手掌心里的。"我用手划了一个圈,"中国就是一个大笼子。它囚禁着我们。"

我对你们的"现实"毫无兴趣。我不喜欢这种公权力毫无制约、民众被关在笼子里、公民生活在恐惧中的"现实",我不为这种"现实"背书。我只为自由背书、为人权背书、为民主背书、为子孙后代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而背书。

"我没违反你们的游戏规则。我做任何事情都有两大原则,第一不违反国家法律,第二不违反社会公德。我以在08上签名的形式来表达对某种观点的同意,这是我的权利。"

皮夹克耐心劝导:"你是有这个权利。但是08宪章的事情很严重,不是你想像的只是一个观点的问题。政府已经定性了,它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严重的政治事件。"

起码一个月前,我就在网上看到了关于"定性"的传言。这"定性"貌似十分严厉,但我看了漠然置之,半点没感到害怕,只感到滑稽。都什么时代了,解决问题还要靠几个人关起门来"定性"?呵,莫非我不是身在2009年,而是公元前221年嬴政那会儿?但,流光如水永向前,时代已经不同了!

这事儿照我看很简单,如果"08"是个法律问题,那就交给法律去审判(当然是公正公开、程序合法的审判,不是杨佳案式的暗箱操作);如果是个道德问题,那就交给大众舆论去评价。

我没有回答他的话,只心里继续想着:你们"定性"以后,打算怎么办?把这几千人抓起来、关几年?随便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可怜这些自封为"公民"、却无法享有公民权利的中国人,既然无力保护自己,也就只好逆来顺受、泰然处之了。

皮夹克继续说:"你知道四项基本原则吧?坚持……"

我漠然点头:"我知道。"这些东东放在xian法里,真是莫名其妙。

"不管怎么样,你还是要承认现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主义道路,还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主流观点……"

我纠正他:"是官方观点。"

如果说"主流"的话,须得全国最多人赞同的观点才是主流观点。依我看,民主才是主流。

他继续说:"好吧,是官方主流观点。现在这个08宪章要推翻××党的领导、推翻社×主义制度……"

"我没看出它要推翻谁。"

"你没看出来?"他很惊讶,"08宪章说要实行多党制,这就是要推翻××党的领导!它要实行三权分立,就是要推翻社×主义制度!"

我叹了一口气。"我对这样'主义'那样'主义'的不感兴趣,不想跟你争论。可能是从小被灌输了太多的'主义',有了点儿逆反心理,听到'主义'这个词我就头疼。"

在我看来,当今世界只有两种"主义"的国家:民主和专制。显而易见我喜欢民主。其它的免谈。

由于我经常打断他的话,皮夹克有点不满意:"你听我说完!"

"好,你请说。"

他说了一通属于官方主流观点的话,我一句也没记住。在他停顿的时候,因为无法判断他是讲完了轮到我说了,还是他仅仅要换口气接着说,我还鼓励道:"你继续说,没关系,我听着。"

他讲完了他的道理,见我明显缺乏兴趣,连反驳都懒得开口,他又说:"中国的xian法上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08宪章》要代替xian法,要推翻党的领导、推翻社×主义制度,这是违宪的!"

"个体的公民不可能违宪,只有国家机关才能违宪。徐友渔写过一篇文章论述这个问题。"(小昭后注:也许我的记忆有误,以前看过一篇关于"违宪主体"的文章,忘记是不是徐友渔写的了。)

"而且,"我补充道,"《08宪章》并不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它仅仅是一种倡导,提出一些主张。它不是宪法。宪法的修改是有一定程序的,要经过全国人大超过2/3的代表同意才可以修改的。"

谁要是把《08宪章》当成了宪法,那肯定脑子进水了,我深表同情。

皮夹克问我:"你知道08宪章是谁起草的吗?"

"不知道。你们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啊?你们不是把晓波抓起来了吗,你们不是说是他起草的吗?"

"谁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早就知道了!就是刘晓波起草的!"

这个就不关我的事啦。反正不是我起草的。

"你知道刘晓波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我不认识他。以前不知道这个人,最近两年在网上看了他很多文章,了解个大概。"

"刘晓波在64的时候……"他对晓波作了一番"官方介绍",我不记得原话,大意是说晓波当年是幕后主使之一,这些年一直和海外势力有联系,背景很复杂,像你(指我)这种单纯冲动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你是被他们利用了……

我嘟哝了几句:"没有人来利用我。是我自己要在宪章上签名的,又没人逼我。"然后我好奇地问:"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刘晓波是中国第一号敏感人物。是不是啊?"

"像他这样的人肯定是很敏感的嘛,至于是第几号就不一定了。"

嗯,官方不喜欢晓波。但在民间评价系统中,晓波是条好汉!我就欣赏这种有胆有识有担当的男人。

他们接着问:"你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吗?"

我心里想,你们都知道了,用得着问嘛。不过还是回答:"接受过。"

"什么媒体?"

"华盛顿邮报。"

"什么时候采访的?"

"1月19号。晚上。"

"你怎么找到他们的?"

"我没找他们。是他们来找我的。"

"那他们是怎么找到你的?"

"我把邮箱放在博客上,他们看到了,就给我发邮件。"

"那就是通过电子邮件约的采访时间?"

"这个倒不是。是通过电话约的。"

"是怎么采访的?电话采访吗?"

"不是。是当面采访。"

"你为什么要接受采访呢?"

"为什么?"我睁大了眼睛,"我有接受采访的权利啊!"

公权是"法无明文规定皆不可为",私权是"法无明文禁止皆可为"。我可太清楚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了。再说,我从没接受过外媒的采访,人家好奇嘛。

"在哪里采访的?"

"一家饭店里,一边吃饭一边采访。"

"哪个饭店?"

"在黄河路上,具体哪家饭店我就不知道了。黄河路上很多饭店的嘛,一条街都是,我跟着她们进去、跟着她们出来,没注意过饭店的名字。"

"几个人采访你的?"

"两个。"

"男的还是女的?"

"两个都是女的。"

"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一个中国人。另一个是美国人,不过是韩国裔的。"

记录者边听边记录,问道:"那就写'韩裔美人'了?"我觉得"韩裔美人"这个词太滑稽了,两个人讨论了一下记录用词。最后他好像记录为"韩裔美国人"。

"那个中国人是做翻译的吧?"

"对。"

"那个美国人长得跟中国人一样吗?那你怎么知道她是美国人?"

"我本来以为她是中国人,可她一开口说的是英文,我就问她的助理她是哪里人,助理说是美国人,父母都是韩国裔的。"

"是怎么采访的?录音采访吗?"

"就是当面采访呀。"

"她们问了你哪些问题?"

"这个,你们都知道了呀。就是那篇报道上写的呀。"

"你看过她们写的报道吗?"

"看过。"

"你看得懂英语?"

"哈,这还不简单?用google自动翻译系统,就可以勉强看了。"我解释:"主要是看看关于我的部分有没有失实的地方。基本属实吧,有些小小的误解,但不重要,所以我也无所谓了。"

比如报道上说我最初是从信箱里看到《08宪章》的,这就是个误解。

"不过,"我补充,"我不满意她们那个大标题,我觉得这个题目对我来说过于严重了……"

"就是——"皮夹克拿起打印纸念道:"《一个中国草根的反抗》?"

我猜,警察看到的是万维网那个中文版,是以第三者的语气介绍华盛顿邮报这篇报道,主要是关于我的部分。警察不知道我博客上有个全文翻译的中文版。

"对。我觉得我没有那么激烈,这个题目用在我身上有些……有些……严重……"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还是记录者帮我想到了:"有些'过激'了?"

"对。"我赶快点头。

华盛顿邮报的原文,大标题为《In China,a Grass-Roots Rebellion》,这Rebellion的意思有"叛乱、暴动、暴乱、变、谋反、意见不合、异议",无论中文用哪个词,对我都极为不利,所以我当初翻译此文时干脆回避了大标题。但万维网和其它网站转贴时,题目被译为"一个中国草根的反抗"、"在中国,基层反抗"、"中国草根造反"等等,吓出我一身冷汗。

其实,无论人家用什么标题,我都无所谓的。可我是"In China",这个China对我来说不是温暖如母亲怀抱,而是冷酷无情的铁笼子,随时可以伸出铁爪子来把我抓住撕成碎片。你们要是用太严厉的词语,伟光正先生会把帐算到我的头上,我一条小命儿又要死翘翘。

——所以我拒不认可那个大标题。

"你看,外媒是在利用你!你被人家利用了都不知道!"皮夹克抓住机会教育我。

我没觉得华盛顿邮报是在利用我。再说,他们利用我,我不也利用他们吗?他们利用我来观察中国的普通签名者,我利用他们把我的观点撒向世界。在"08"上,中国媒体全体噤声,战战兢兢;唯一能发出声音的只有外媒。

皮夹克对采访内容特别感兴趣,问了好几次。我都回答:"就是报道上的那些呀。"过了这么久,我哪里记得?我又不是记者,没做笔记的。

"你了解华盛顿邮报吗?"

"不了解。以前从来没看过他们的报道。"

"华盛顿邮报是一家很大的媒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皮夹克特别强调这一点,仔细观察我的反应。

我无动于衷。"不知道。我只是听说过这个媒体的名字而已。"心里想,你们修建了柏林墙把我们囚禁,不准我们看外面的世界,我哪晓得那么多啊?

(几天后,有个朋友告诉我,华盛顿邮报是著名的反华媒体,我大吃一惊。怪不得喝茶时警察那么注意看我的反应呢。偏偏我就是被愚民愚成了白痴,压根儿就不知道哪些媒体"反华"哪些媒体"亲华"。不过,就算事先知道,对我也无影响。我不认为美国的媒体敢"反华",因为这涉嫌种族歧视,而种族歧视在美国绝对是个敏感雷区;"反共"还差不多,这属于政治观点不同,在美国是正常的。基本上,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都不会亲近伟光正的。)

"你为什么要接受他们的采访?"皮夹克又一次问这个问题。

我睁大眼睛:"我不能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吗?"

他只好说:"你有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的权利。"

OK,你承认就好。

皮夹克恳切地说:"你以后不要再接受外媒的采访了。"

我说:"我不做任何承诺。"

"什么?你还要接受外媒的采访啊?"皮夹克相当惊讶。

"我没说还要接受外媒的采访。我只是说我不做任何承诺。这个决定应该由我来做。"

本人的逆反心理比较强,最烦人家威胁我,如果威胁,肯定反弹。其实他们根本不用担忧,不会再有多少外媒来采访我了。我啥也没做呀,跟别人一样,就签了个名而已,这点小破事儿,没多大新闻价值,不值得采访。

"其实,我也不希望因为08宪章而出名。"我说。

他赶快赞同:"这个出名对你没有好处的!"

好处与否,见仁见智。我想的不是这个。"我觉得,要出名的话,应该是靠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可是08宪章吧,这个事情也不是我做的,这篇文件也不是我写的,它不是我自身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不想因为它而出名。"

警察还要我答应:"以后不要继续参与08宪章了。"

我回答:"谈不上参与不参与了。我所能做的就是签个名,表示我同意它的主张。我的名早就签过了,对我来说这事儿已经结束了。"

喝茶喝了两小时左右,虽谈不上"亲切",但气氛还算和平友善。

后来他们把谈话笔录给我看,我仔细地看了两遍,改了两个词,最后签字认可。很高兴记录者把我那句"公权应该出自民授"也写上去了。

这个笔录很简单。但我想,等我走了之后,他们还会写一份对我的"鉴定报告",就跟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末鉴定一样。他们一直在观察我、忖度我,不知他们最后会怎样给我"定性"。

大家站起身来,准备离开这间屋子。皮夹克告诫我:"今天的事情,你不要说出去,也不要放到你的博客上。"

"我不做任何承诺。"

"什么?你要把今天的事情也放到博客上啊?"皮夹克瞪大了眼睛。

"我没说要放到博客上,我只是说我不做任何承诺。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做决定。我不喜欢被人家强迫着做决定。"

"你要是把今天的事情公开出去,你要负法律责任的!"

我一边往外走,一边转头问他:"请问一下,我需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当然要负法律责任的喽!"

啐,答非所问。如果要负法律责任,首先得有相应的法律条文拿出来衡量,我是否违了法;其次呢,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我真的不明白,才向你请教的嘛。

我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喝茶内容不涉及任何国家机密。别给我扣个"泄露国家机密罪",我不认的。

09年2月21日后记:

为了让关注小昭命运的朋友们放心,也为了践行我的"站在阳光下"原则,我当然会公开我的喝茶经历。这可是"大姑娘上花轿——第一回"呀,如此有趣的经历,岂能不与朋友们分享。

我说过,我不做躲在阴沟里的小老鼠。哪怕死,我也要死在阳光下,死在众目睽睽之中!

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小昭还没死,至少目前一切平安。但未来命运如何,谁也不知道。只要晓波一天没有恢复自由,其他几千个签名者的命运就处于"未卜"状态。既然不幸生中国,只好以一副肉身坦然去承受。

上帝保佑我们,阿门!


-完-

傅国涌 陈独秀:回归“德先生”

陈独秀的一生波澜起伏,在20世纪中国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大力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倒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几千年来的旧文化,建立起和人类主流文明接轨的新文化,有人称他是"三千年来第一人",这一评价一点也不过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领导了包括"五卅运动"在内的一系列工人运动,实现了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他的一生反对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国民党、反对帝国主义,被自己手创的革命党所开除,甚至被奉他为精神领袖的中国托派所不容,他自称是"终身反对派",中国历史上能够当得起这个称号的恐怕只有他一人。

"以其一生遍历卢骚[卢梭]到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的变迁,只有陈独秀,他是这个过程一个最完整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康梁的改良主义、法国式的民主主义、俄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托落斯基主义,最后从国民党的监狱里出来宣称抛弃一切主义,在贫病交加之中回到了五四的立场上。

他说:"我半生所做的事业,似乎大半失败了,然而我并不承认失败,只有自己承认失败而屈服,这才是真正的最后失败",如果在中国人惯有的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之外看,陈独秀才是最大的成功者,他开辟的启蒙事业不仅直接影响了一代人,培养了一代人,而且继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他奠基的"五四"传统始终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爱国心"与"自觉心"

青年陈独秀参加过拒俄运动,加入过暗杀团,创立了安徽爱国会、岳王会等革命组织,办过《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等,自述办刊十年风气为之一变。辛亥革命后还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

1914年11月反袁失败后,他再次东渡日本,和章士钊一起办《甲寅》杂志,第一次用"独秀"的笔名发表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开宗明义提出:"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为什么要爱国?"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吾人幸福之团体也。" 他提出要有爱国心,也要有自觉心。"恶国家甚于无国家",如果是一个人民没有权利、幸福可言的国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国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舆论一片大哗,不少人指责他不爱国。

对于这一点,他后来在《每周评论》第25号发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一文,说得更清楚: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在经历了长期血与火的革命生涯以后,陈独秀开始摸到了民主的门槛。民主至上,民权高于一切,民权的价值重于国家成为他的主导思想,他的脉搏为他的这些思考而剧烈地跳动,他痛感人民缺乏对民主的真正觉悟,辛亥革命胜利了,开国元勋却在自己参与缔造的中华民国成了通缉犯,只能再度亡命。他对民主的重新认识,使我们感觉到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新青年》已经在母腹中蠕动。不到一年《青年》杂志就诞生了。

"德先生"和"赛先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第一期的《敬告青年》一文中他就明确提出科学与人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认为人权说是近代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不久他又进一步把人权扩大为民主。

正是通过《新青年》这个平台,他打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言论,横扫千军如卷席。除他本人之外,《新青年》还"以披荆斩棘之姿,雷霆万钧之势"连续发表了胡适、吴虞、鲁迅、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高一涵、易白沙、周作人等人的文章,连鲁迅都承认他那时侯的创作是奉了陈独秀的思想"将令"。胡适说过"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大的注意"。正是陈独秀率领千军万马第一次向儒家学说、传统道德,向文言文、旧文学发起了全面的、猛烈的冲击,第一次大力提倡西方的"自由、平等、独立之说",张扬自由自尊的人格、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仅仅局限在政治层面,而是全方位地要引进新的文化、价值。也是第一次激烈地、大张旗鼓、毫无妥协地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言论之激烈至今可能都还让人心惊肉跳,如钱玄同的废汉字、鲁迅的不读中国书、胡适的百事都不如人等。

其中的主角无疑是陈独秀,1940年3月24日他在《中央日报》发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也不无自豪地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其实不仅在思想言论上,他也是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了行动的人,所以他这个堂堂北大教授才会在"五四"运动中亲自去散发传单。毛泽东称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当之无愧。

在万马齐喑的1915年9月,也就是"筹安会"出笼、袁世凯即将称帝的时候,陈独秀却喊出了民主和科学。也正是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斩钉截铁地说出了: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高举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面大旗,坚决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提出"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他的巨大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政治层面。可惜,这场以现代文明为导向,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前后仅仅持续了四年,就被它的倡导者自己亲手扼杀了,这是"一幕奇特的历史悲剧"。

在袁世凯和军阀当政的政治真空时代,陈独秀的出现为新文化赢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从此白话文、新文化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的地位已经奠定。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和同时代的李大钊等人迅速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告别了他醉心已久的法兰西文明,告别了他心爱的德先生。

1919年以后,陈独秀全面接受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建党理论,向"五四"的旗帜再见,从此踏上另一条曲折、漫长、痛苦的革命道路。1919年11月他还说过"我们现在要实现民治主义(Democracy),是应当拿英、美做榜样",到1920年他的思想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转弯,他说:"德谟克拉西是资产阶级的护身符、专有物",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拿来欺骗世人把持政权的诡计","若是妄想民主政治才合乎民意,才真是平等自由,那便大错而特错","民主主义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民主党与共产党》)"五四"的民主启蒙就此告终,他的倡导者和送葬者都是陈独秀。

"监狱,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五四"运动的前夜,陈独秀曾发表这篇题为《研究室与监狱》的短文。1919年6月9日,这个"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北京大学的前文科学长,竟然亲自出手去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结果被捕入狱,引起举国震惊,青年毛泽东在湖南高声喊出"陈君万岁","我祝君至高至坚的精神万岁"。在各界营救下陈独秀于9月16日出狱。

1921年、1922年陈独秀因为思想激进两次在上海租界被捕,由于缺乏证据,在各界朋友(如胡适等)的关注下,关押时间都很短。他一生虽然四次身陷囹圄,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信念,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研究。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国民党巨额悬赏他的上海隐居多年后,终于第四次被捕。国民党各地党部、省主席、司令等纷纷致电中央当局要求予以严惩,他亲自缔造的共产党也发表了幸灾乐祸的消息和骂他为资产阶级走狗、反共先锋的评论。那一刻,两个对立的党几乎是异口同声,都要把这个"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置之死地而后快。苏区《红色中华》报 1933年5月8日的报道《托陈取消派向国民党讨饶》称,陈被捕后"颇得国民党当局青睐","对国民党更愿表示'五体投地'以为'报德'",受审时,陈"服服帖帖","跪在国民党法庭面前如此讨饶",王观泉先生评论说,这是"歪曲事实真象,罗织人罪,影响极坏",尤以陈独秀"向国民党法庭讨饶"这篇"最为恶劣","令人齿冷"。

但陈独秀也并不是为举国所弃,他在《甲寅》时的同伴章士钊出庭为他辩护,他在北大、《新青年》的同伴和学生胡适、傅斯年等纷纷站出来为他说话,罗家伦、段锡朋等都曾到狱中看望他,给予了他人性的温暖。1933年4月公开开庭审判,他自己在法庭上更是慷慨陈词,不失"五四"当年的丰采。

他的自辩词,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拍手称快,针对指控他"叛国"、"危害民国"的罪名,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是土地、人民、主权的总和,"若认为政府与国家无分,掌握政权者即国家,则法王路易十四'朕即国家'之说,即不必为近代国法学者所摒弃矣。若认为在野党反抗不忠于国家或侵害民权之政府党,而主张推翻其政权,即属'叛国',则古今中外的革命政党,无不曾经'叛国',即国民党亦曾'叛国'矣。袁世凯曾称孙、黄为'国贼',岂笃论乎?!"他在法庭上抨击国民党政府"以党部代替议会;以训政代替民权……以刺刀削去了人民的自由权利,高居人民之上"。他说民国就是共和国,"若认为力争人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权利,力争实现彻底民主的国民立宪会议以裁判军阀官僚是'危害民国',则不知所谓民国者,应作何解释?"

章士钊是当时名动全国的大律师,他为陈独秀作无罪辩护,其中有"现政府致力于讨共,而独秀已与中共分扬,余意已成犄角之势,乃欢迎之不暇,焉用治罪为?"用意无非是为他开脱,但陈独秀当庭声明"章律师辩护词,只代表他的意见,我的政治主张,要以我的辩护为准"。这才是陈独秀的人格风范,当时即赢得旁听席上的赞誉声。结果他"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他的自辩和章士钊的辩护词在天津《益世报》全文登载,其他报纸也纷纷报道,一时轰动全国。曾出版过《独秀文存》的亚东书局公开出版了陈案的资料汇编,还被上海沪江大学、东吴大学选为法学系的教材,这些事竟然都发生在1933年陈独秀被判刑的当年,可能也让后人感到惊讶。

在南京狱中,他雄心不减,利用国民党的优待条件,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尤其是对民主的思考与反省,逐步回到了五四的轨道上。他真正把监狱当作了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37年8月23日,因为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被提前释放。

回归"德先生"

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后,陈独秀否定了他曾高举的那面"德先生"大旗。《新青年》也从启蒙刊物变成了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1920年开始他连篇累牍地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发起筹备中国共产党,成为该党无可争议的创始人。1921年7月23日,在中共"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第一任中央局书记,直到1927年离开这个位置(他被开除出党是1929年)。

在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大革命失败和激烈、紧张的党内斗争以后,他开始又一次冷静下来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就如当年他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悲凉之中,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1929年8月他发表《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中共中央信》,重提他几乎已十年没用过的"德谟克拉西"一词:

"德谟克拉西,是各阶级为求多数意见之致以发展其整个的阶级力所必需之工具;他是无产阶级民主集权制之一原素,没有了他,在党内党外都只是集权而非民主,即是变成了民主集权制之反面官僚集权制。在官僚集权制之下,蒙蔽,庇护,腐败,堕落,营私舞弊,粉饰太平,萎靡不振,都是相应而至的必然现象。

现在中央政策,竟在反对'极端民主化'的名义之下,把党内必需的最小限度德谟克拉西也根本取消了,并不是什么'相当缩小'……"

他批评委派制、不准不同意见的人开口,指责这样做毁坏了党的组织与力量。在上海他和"托派"的青年为民主问题有过长期争论,他在"托派"刊物《火花》上发表过《我们要什么样的民主政治》,他把民主区分为"真"的和"假"的,称欧美的民主政治都是遮掩资产阶级少数人专政的形式,苏维埃政制才是民主在历史上发展到今天的最新最高阶段、最后的形式,他的《上诉状》中对民主定义的阐述也是如此,与"五四"时期对民主的见解距离还是很大。

1932年10月入狱以后,他没有停止思考,1936年3月,他在《火花》发表了《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指出"最浅薄的见解,莫如把民主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他把民主称为"人类进步之唯一的伟大指标","民主主义乃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一种动力"。"史大林不懂得这一点,抛弃了民主主义,代之于官僚主义,才至把党,把各级苏维埃,把职工会,把整个无产阶级政权,糟蹋得简直比考茨基所语言的还要丑陋"。

在《孔子与中国》一文中,他说"科学与民主,是人类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人类社会之进步,虽不幸而有一时的曲折,甚至于一时的倒退,然而只要不是过于近视的人,便不能否认历史的大流,终于是沿着人权民主运动的总方向前进的"。

他曾在狱中对人说过,他当年在《新青年》上提出民主和科学,是经过深思熟虑,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才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的极则,无论资产阶级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都不能鄙视他,厌弃他,把它当作可有可无,或说他是过时的东西",已逐渐回到了"五四"时期的民主轨道上。

1937年出狱以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钱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同时他也拒绝去延安,他不无凄凉地说李大钊死了,他的儿子延年也死了,党里没有他信任的人。1938年,他选择了入川,1942年,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还在继续狱中开始的研究,从文字学到民主发展史,都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特别是他对斯大林时代的反思深度,在中国恐怕至今还没有多少人超过他当年的认识。我想千言万语都不如他自己的文字来得更直接。

他对民主的最后见解主要集中在《我的根本意见》一文和给西流的信里。他说:

"民主是自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某一特殊时代的历史现象,……如果说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只有独裁,不应该民主,则史大林所做一切罪恶都是应该的了,列宁所谓'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乃成了一句废话。……史大林的一切罪恶乃是无级独裁制之逻辑的发达,试问史大林一切罪恶,那一样不是凭着苏联自十月以来秘密的政治警察大权,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容许思想、出版、罢工、选举之自由,这一大串反民主的独裁制而发生的呢?……在十月后的苏联,明明是独裁制产生了史大林,而不是史大林才产生独裁制,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已至其社会动力已经耗竭之时,不必为民主而斗争,即等于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

"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史大林式的官僚政权,残暴、贪污、虚伪、欺骗、腐化、堕落,决不能创造甚么社会主义。"

"独裁制如一把利刃,今天用之杀别人,明天便会用之杀自己,列宁当时也曾经警觉到'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而亦未曾认真采用民主制,如取消秘密政治警察,容许反对党派公开存在,思想、出版、罢工、选举自由等。"

所以他十分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或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

这些闪耀着人类政治智慧的思想,此后也成为雷震在台湾倡导民主的精神源头,他在《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保护》文中说:"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制度下了很精确而扼要的定义"。胡适在《陈独秀最后见解》一书的序文中特别指出:"在这十三个字——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党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党派的自由。"

陈独秀痛定思痛,最终回到了"德先生",回到了"五四"的理想,经过漫长的革命、牢狱生涯之后,他对"德先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了。这是他以一生惨痛的代价换来的结论,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如果说他办的《新青年》将长留在言论史的记忆中,那么他在生命最后时光的思考、见解注定了长存在多难的思想史上。


-完-

群岛式社会

《公共人的衰落》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李继宏 译,上海译文2008年7月第一版

近现代以来,地球出现了一次"人口爆炸",人类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聚集在这个星球的表面,然而一个似乎悖论的现象是:现代人却也是历史上最为孤独的一群。他们在人海茫茫中感受到的孤独,甚至比在大地上游荡的远古祖先还要严重。人们往往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甚或想象组成的孤岛中,对社会的其余部分视而不见,这种没有共同经验的社会前景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预示着一个公民社会的衰落。

桑内特以他犀利的眼光,率先意识到了这一难以为人所察觉的变迁,并称之为"公共人的衰落"。一个民主社会必定奠基于一个分享共同经验的公共人群,否则即告烟消云散,因此他的洞察实际上发出了一个严厉的警告。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居民住所经常十分窄小,因为城邦的男性公民除了睡觉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共场所——所以他们的公共建筑都十分壮观。广场上公开的意见交流,塑造了最初的公共人。正因此,柏拉图才说一个理想的城邦人口不应超过500人,否则人们就难以充分地分享共同的体验和意见了。

西欧现代化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而人们的闲暇时间却大为减少,人际交流因而减少。城市规划也经历了巨变,为了让人们快速穿行,城市空间(广场和道路)都被设计成尽量让人少停留的空旷笔直的区域。广场不再是让人聚集交流的场所,而只是一种表现某种意志力量的展示性的符号。与此同时,文明化的进程推动了人们对身体的自我管理和审查,所有的守则都反对自发性行为,慢慢地,喧嚣的人群变成了文明的、沉默的观察者。用桑内特的话说,"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人们没有权利找陌生人说话,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公共权利的无形盾牌,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人们不再通过社会交往来参与和了解公共领域了,到19世纪,沉默的观察已演变成公共秩序的原则。

我们现在都已经习惯了这一原则,因而无人对此质疑——在公共场合喧哗或找陌生人说话,我们已普遍视为一种无礼和冒犯,在公交车或地铁上,人们常常长时间保持沉默,而只是睁大眼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这一幕,实际上仅仅是近一两百年以来的社会变化。而且,在桑内特看来,这是相当糟糕的一种变化。在保障个人隐私的盾牌之下,人们实际上自我隔绝了起来——他对其他公民毫无感觉,只是过度关注于自我及一些亲密关系之中(家庭已成为所有人的城堡)。这样下去,社会将不再有积极的公民,人们对个人兴趣之外的东西"没有感觉",不想像一个公民一样执行权利和义务(投票率越来越低就是一个征兆),自由与民主本身就会陷入危机。

这些现象的诞生,需要追溯到工业化社会的历程。因为正是这一进程引发了一个基本问题:人的分离和异化。人的分工、隔离和孤立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用恩格斯的话说,"这种个人的隔离……是遍及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社会分裂成个体,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原则引导,每个人都在追求他自己的目标。"现代社会甚至连核心家庭也已经全面削弱,它所剩下的繁衍子孙的功能也发挥得不怎么好;社会逐渐原子化,分裂成本质上不可沟通的专门化的碎片,人们变成了一群孤独的消费者形象,彼此缺乏交往,日常生活主要就意味着私人生活,而非公共生活。他们成了所谓的"孤独的权利持有人",即人们虽然联合起来进行一些合作,却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作为精神性疾病最为严重的一个时代,现代的许多精神现象均可从中找到原因。有一些甚至因为其普遍存在,已经被人习以为常——比如自恋、自我暴露、空虚和无意义感。人们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少主动性和越来越多玄想,公共领域则不断变得狭隘不通和片断化。按阿伦特的观点,孤独而缺乏联系的个人,正是极权主义统治的基础。因此桑内特的警告,并非仅仅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一个思想家的忧虑。

在桑内特出版此书的1974年,网络尚未成为一种大众媒体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是一种矛盾的技术:它虽然便利了人际的沟通,但很多时候却又加深了人的孤独。现代人在办公室里,有时甚至面对面也更愿意使用MSN聊天而非直接谈话。网络媒体的一些特性(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接近的人,而将其他人过滤掉),甚至加剧了社会的分离;这形成了一种新的危机,即越来越多的人只和自己相同兴趣的人来往,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拒绝这个小小的孤岛状共同体之外的社会声音。

《公共人的衰落》提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警告,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桑内特的预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中国上演。尽管他探讨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阅读他的著作却是一个愉快的体验:流畅的文笔与深邃的思考合一,并无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涩感。对于那个灰色的图景,他没有直接开出药方,但已经暗示我们:在人类文明史上,城市通常总是积极的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马赛克式拼接的、孤独的个人或小共同体组成的群岛式社会,而是一个有着积极参与的公民的社会,在那里,公共讨论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政治义务。

载2008-8-30《广州日报》,题改为《网络让人更孤独》,略有删节


-完-

方丈:北京烤鸭探源

方丈

美国的烤火鸡和北京烤鸭,都源自欧洲或地中海地区的的烤鹅。

我们先说美国的烤火鸡。火鸡是美洲特产,在欧洲人到美洲之前,已被印地安人驯化。火鸡的名字在英文中叫"土耳其"。因为欧洲人觉得它的样子像土耳其的服装:身黑头红。欧洲人移民到美洲之后,还没有养好鹅,就有了吃鹅的要求。于是就吃火鸡。并发现火鸡比鹅好吃。而且北美洲有很多火鸡。所以烤火鸡成了美国人的大菜。而且是美国的感恩节的大菜。为什么感恩节要吃烤火鸡?这就是个更久远的故事。感恩节虽然是美国特有的法定节日,其他的国家似乎没有。实际上在西方古代民间有这种节日。内容是在丰收之后,感谢神的关照。中国的中秋节或端午节实际上也有这种内容。这两个中国的节日,一个在秋收之后,一个在夏收之后。这时候人们渡过了没粮食吃的时代,有了新粮食吃,一定很高兴,所以要庆祝并感谢神。有人会说:中秋不是来自和元朝统治者的斗争吗?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这是后来才有的意义。在特别古老的时代,它们只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一定要感谢神的关照。因为没有神的关照,就有天灾人祸,庄稼也长不好。而中国的神就是龙、祖先和天地了。所以端午节的赛龙船和往水里丢粽子,可能对龙的感谢。而中秋的月饼,可能是祭神或祖先的食物。这是中国的风俗。而西方在丰收之后,也要感谢神的关照,因此在西方很古的时候就有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吃烤禽类,不一定是烤鹅。为什么吃烤禽类?我们就要看圣经了。圣经旧约出埃及纪中,有这么一段:摩西带着以色列人走到西奈沙漠中,没吃的也没喝的。以色列人大为不满。开始抱怨。摩西就说,上帝听见了他们的抱怨。会给他们吃的。结果第二天就有大批的鹌鹑飞来,落在他们的营地上。摩西说,这就是上帝给你们吃的肉。于是他们欢快地大吃了一顿。这可能是犹太教最早的一次感恩节。以色列人用什么烹调方式吃掉了这些鹌鹑,圣经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一想就知道:一定是烤着吃的。因为他们当时正在沙漠,很缺水,不可能煮。也不可能蒸。而且他们也不会蒸。而且只有烤不需要任何炊具。他们从埃及逃出来,一定没有带笨重昂贵的铜锅。那时候根本就没有铝和铁。平常人用不起铜器,在中国那时候铜锅就是鼎,那是不得了的东西。逃跑的以色列人一定不会带着这种东西。一般人用的陶罐很容易打碎,也不能带着上路,所以他们一定是把鹌鹑烤了。这也是最好吃的一种作法。于是西方文化中有了这么一个内容:禽类是上帝给人的救援和礼物。人们应该把它烤了吃。而且是在感恩节吃它们最为合适。鹌鹑比鹅小得多。而鹅也是禽类。人们总是找肥大肉多的吃。特别要说的是鹅地中海地区的特产,正如火鸡是美洲的特产。所以后来人们在感恩节吃烤鹅而非烤鹌鹑。实际上在许多节日,都吃烤鹅。因为西方节日多和上帝有关。欧洲人到了美洲,发现上帝给他们的礼物禽类是火鸡。所以他们就吃烤火鸡来感谢上帝。

知道了烤火鸡的故事, 就比较容易接受烤鸭的故事了。烤鸭的祖先也是西方的烤鹅。烤鹅技术被两次传入中国。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时候,蒙古帝国占领了很大的地盘。从中国的东部,到地中海地区,都是他的地盘。所以西方人如马可波罗可以到中国来。他们带来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鹅。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鸭店。为什么从烤鹅变成烤鸭?原因和鹅变成火鸡的一样。鸭子是中国的特产。烤鸭所用的鸭子更是由中国培育而成的良种。它的学名就叫做北京鸭。如今全世界都在吃这种鸭子。我说的是:野鸭子全世界都有,但是只有中国人驯化了它们。中国自两千年前就开始驯化野鸭子。也就是英文叫" mallard"的野鸭子。这个名字如今是一种衣服的牌子。欧洲并没有驯化鸭子。却在很早就驯化了鹅。他们驯化了鹅也就够了。因为鹅比鸭子大,至于鸭子,地中海和欧洲地区的人一直只拿它当猎物。在圣经里面就有对鹅的记录。罗马的传说中有一队鹅救了罗马的故事。而鹅在中国不如鸭子普遍。现在你到每个水塘里面都有鸭子,很少看见鹅。所以烤鹅在中国就就变成了烤鸭。 在元朝的时代的烤鸭,作法和西方的烤鹅几乎完全一样。在中国叫"焖炉烤鸭"。好象现在已经吃不到这种烤鸭了。

这种烤法也是西方特色:用一个石头或砖头砌的炉子。在里面生火。先把炉子本身烤热,使炉壁吸收大量热量。然后再放进鸭子。靠炉壁散发的热量,把鸭子烤熟。这也是欧洲人烤面包的方法。这样可使食物受热的温度不高而均匀、长久。发明这种方法的,一定是对烤制食品特别有经验的人。也就是天天吃烤面包的西方人。由于天天烤面包,烤了几千年,发明了把大面包烤熟烤透,而又不把面包皮烤糊烤硬,并使其有烟味的办法,这就是用炉壁吸收的热来烤,而不用火源本身烤。因为这种烤鸭是是把鸭子关在里面烤,所以叫焖炉烤鸭。在清朝末年,烤鸭的方法改变了。从焖炉改为挂炉。而且吃法也带有明显的山东的特色。实际上烤鸭店就是山东荣城人开办的。其特点是用饼、大葱或黄瓜、酱和鸭子一起吃。饼卷大葱黄瓜和酱,是山东最常吃的东西。但为什么山东人发明了挂炉烤鸭,笔者有个假设性解释:

清朝末年,德国占领了山东的青岛,同时向青岛大量移民。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似乎有手谕):"青岛属于德国并永远留在德国"。所以那时青岛的地位,不同于殖民地,而是德国本土在中国的一个飞地。这当然是威廉先生的想法。占领山东的普鲁士军人同时也是猎人。而野鸭子是他们传统的猎物。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在德国或现在的波兰和捷克一带打野鸭子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到了中国他们继续打。而且中国的野鸭子不少。至少在当时是不少。他们的习惯是在野外打了就吃。这种吃法类似如今的BARBIQUE,是用明火烤。这种野外的烤法,就和北京烤鸭的作法很像了。就是在鸭子身体上抹蜂蜜,然后一烤。中国人也马上学会了这种作法,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完全地废除闷炉烤鸭。而是把闷和明火烤结合起来。使烤鸭既有明火烤的香味,又有闷炉的火候。

在这中间,中国人有了一项特别伟大的发明。就是不给鸭子开膛。只在鸭子身上开个小洞,把内脏拿出来,然后往鸭肚子里面灌开水,然后再把小洞系上。然后挂在火上烤。这方法的好处有若干个,第一是不让鸭子因被烤而失水。第二是让水把鸭肚子胀着,这样鸭子的皮就被胀开,而不会被烤软,这样鸭子皮就很薄很脆。鸭子皮就成了烤鸭的最好吃的部分。在中国人发明这种烤法的时候,正是西方人普遍使用蒸汽机的时候。中国人把鸭子当做锅炉。似乎和西方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如果把这种作法,和烤鸭的吃法结合起来考虑,也得到另外一个故事。烤鸭的吃法很特殊,就是把皮卷饼就大葱或黄瓜吃。把骨头熬汤喝。我们也知道,西方的烤鹅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皮被烤得很硬,实际上人们经常是不吃皮。至于骨头就更没法吃。在山东的德国人也经常在节日里面吃烤鹅。和现代西方人一样,肉被吃掉而皮和骨头被扔掉。而这些皮和骨头就成了中国苦力的食物。山东人就按自己的习惯把皮卷了饼,把骨头熬了汤。而且发觉这么个吃法,有其特殊好味道。人就粉开动自己的特有的智慧,把这种吃烤鹅皮和骨头的办法,改变成吃烤鸭子的办法。我们知道,这种下层人士发明的烹调术,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位置。比如"叫花鸡",据说砂锅居也是用肥肉下水等富人的废弃物起家的。涮羊肉、泡馍、卤煮火烧等烹调法也都来自下层。

在清朝的时候,烤鸭的鸭子也从一般鸭子变成填鸭。填鸭的方法来自欧洲。这方法本来是用来填鹅的。因为欧洲人很喜欢吃鹅肝或鹅肝酱。为了使鹅长出一个大肝来,欧洲人就想出了填的方法。在英语中叫"force fed" 。目的是让鹅长出一个大脂肪肝。说到这里,似乎有点倒胃口了。结果中国人学会了这方法。对鸭子实行。就成了北京填鸭。

后来北京鸭(不是填鸭)传到了英国,英国把北京鸭改良了,使北京鸭不填也可以长到十几斤。而且由于改良了饲料,鸭的瘦肉含量提高。在欧洲的中国饭馆发现用这种鸭子作的烤鸭,更适合欧洲人的的口味。因为他们都怕吃进过量的脂肪。后来中国也引进了这种鸭子。如今有人把它叫做英国鸭子。实际上是北京鸭的改良种。现在烤鸭店卖的基本上都是这种鸭子。笔者以为真正好吃的鸭子是南方的湖鸭。湖鸭体小,但是味道比填鸭好得多。南方用湖鸭作的菜,如果换上用填鸭作,味道就差远了。但是湖鸭太小,不能烤着吃。因为烤鸭不能开膛,而且主要是吃皮。湖鸭不适合这种作法。四川有"油烫鸭子"。是用湖鸭作的。味道也不差。至于野鸭子,笔者从来没吃过,可能在中国也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我们讨论"烤"这种烹调方法。

全聚德是山东菜馆。它的所有的菜,只有烤鸭一道是烤制的。烤并不是中国东部的烹调方式。中国喜欢用的是蒸。炒和煮。其中蒸和炒为中国特有的方法。中国的馒头包子都是蒸的。据考证武大郎卖的"炊饼"也是蒸饼而非烙饼。有人说就是馒头。而西方的面包蛋糕都是烤的。因为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天天都要吃,所以他们每天都和烤这种烹调方法联系在一起。中国对烤实在没兴趣,蛋糕在中国,也变成蒸的,和发糕的作法一样。足见我们对蒸的执着和爱好。我们对鸭子的吃法,也主要是蒸。比如板鸭腊鸭,盐水鸭,都是蒸着吃。广东地区特别喜欢吃炖盅。特别是禽类的炖盅,认为能大补。所谓炖盅实际上还是蒸。除了烤鸭,中国东部的菜式几乎没有烤制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中国饭馆,除了卖烤鸭的之外,都没有烤炉。我们常吃的烤羊肉串是中国西部的烹调方法。这种方法有是从更西面的地方传过来的。西部的烤制方法,一定要加上西部特有的香料,比如兹然。而烤鸭并不放这些东西。

至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蒸,笔者有一个假设性的解释。这或许和中国人很早就发明煮盐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一直远离海洋。吃盐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据专家考证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就是为抢夺山西运城附近的盐池。具物候学家(竺可桢)调查。当时中国水多,所以既使是盐池也应该是盐水池,而没有岩盐。为了把盐水变成盐,可用晒盐和煮盐两法。而晒盐需要大而平坦的滩地。中国内地这种地方不多,如果有也被开垦成田地。古希腊人也有这个问题。希腊人就住在海边上,而且地中海的盐份还比平常的海更高。但是希腊地区的海岸多山,海滩很少。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滩地晒盐,所以他们用自己的产品,比如葡萄酒和橄榄油,到黑海地区的去换盐。那里有大片平坦滩地,可用作晒海盐的盐池。所以内地的中国人只能用煮的办法获得盐。特别是可用于商业运输的盐。在古代中国书籍上有煮盐的图,没晒盐的图。而煮的时候有大量水蒸汽。这些蒸汽可用来作饭。也可用来蒸肉类。还可以把肉和饭一起蒸。比如现在的粉蒸肉。大家知道,蒸是一种比较浪费火力的办法。烤和煮都能使食物更直接地接受热量。所以中国人喜欢蒸一定有特殊的道理。这道理就是可利用煮盐的蒸汽。


-完-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长平:南街村是一只历史“周老虎”

"周老虎"是陕西虎照门产生的一个新词,它比"纸老虎"要厉害多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当事人仍然大言不惭,死不认帐。当年毛泽东发现"美帝国主义是一只纸老虎"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也发现,中国很多地方一直都有"周老虎"。最近《南方都市报》揭示的南街村真相,就让人们看见一只狐假虎威的历史"周老虎"。

因为宣称信仰毛泽东思想,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过共产主义生活,从而创造了超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南街村名噪一时。然而,记者的调查发现,南街村前村主任病逝后,遗物中出现两千万现金和多本房产证,追悼会上几个抱着孩子的女人以"二奶"的名义要求分割遗产;南街村的发展主要靠银行贷款和外来劳动力,早已资不抵债;早在2004年,南街村集团就已属皆为南街村"三大班子"领导成员的12位自然人股东所有。

房产证、股权、银行贷款、外来劳动力,这些都是属于市场经济的东西;一边宣称干部群众都拿一样的超低工资,一边拥有巨额现金,还有"二奶"和私生子,肯定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面对这些明显的谎言,南街村的领导仍然矢口否认,依旧唱着"让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高调。他们钻了中国复杂微妙的意识形态的空子,借用一杆虽然过时但谁也不敢明确反对的历史大旗,拿来作为自己操弄权术、愚弄天下的遮羞布。

更可怕的是,跟历史上诸多专制弄权者一样,他们通过愚民教育,挟持村民一起说谎。发现领导有巨额现金和"二奶"、私生子之后,村民们并不因为受骗而生气,仍然称誉他"劳苦功高、鞠躬尽瘁",还主动为他辩护说:"上边的中央领导都可能犯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么一个小村庄的领导呢?"

这也许会让已经具有反腐和维权意识的大部分中国人感到惊讶,但是在南街村的"集体主义"教育中,村民们没有任何现代公民的权利意识。他们住上了条件较好的楼房,家里有了彩电冰箱,看起来是高福利,其实是村集体领导对他们财产的剥夺,从而对他们进行人身控制和思想限制,因为这些东西都不为他们所有,如果你要主张权利,那就随时可能失去。从1991年起,南街村进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少一颗星,就少一项福利;如果是六星户,那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存的可能;如果反对南街村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好处一下子就会消失,被要求搬出楼房,住回尚未拆除的旧房。

真正的福利社会中,领导人不能随意剥夺公民的福利待遇,因为那是全社会人的税金,是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公民更不会因为提出反对意见而受到惩罚,遑论丧失生存权利。再说,南街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没有单独制定税收和福利政策的权力,它必须在中国现行政策和法律框架内行事。

事实上,南街村就是裹胁基层行政权力的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想要利用意识形态来搞宣传,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国外也有一些非常注重集体精神的企业,它们可以上下平等,打造温暖大家庭,但是不可以公然违背普世人权和国家法律。南街村的村民跟村集体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是股东还是雇员?如果是股东,那么他们就有分红权;是雇员,那么他们就有工资。就算他们自愿拿低工资换取公司福利,那也不能以交出公民权利为代价。历史一再证明,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南街村不过是又多了一个案例而已。

连陕西一个农民制作的拙劣假照都无法追究下去,南街村拉上"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这些吓人的东西,那就更是一只人人都知道有假、但个个都不敢鉴定的"周老虎"了。


-完-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我的电影十佳系列,你看过多少? - 有意思吧

十佳剧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给男人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 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7) 阿甘正传: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 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5) 勇闯夺命岛(石破天惊):动作片颠峰作品!演员表演出色。

6) 刀锋战士(1、2):新式吸血鬼动作片,非常另类和华丽。

7) 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呵呵,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觉得比西部片还经典。

8) 复仇:也是罗马尼亚的老电影,这部影片的枪战让人百看不厌。

9) 三步杀人曲系列:干净利落的墨西哥风格枪战电影。

10)第一滴血(1):有内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龙为数不多的好片。

十佳恐怖片

1) 夺命狂呼系列:校园恐怖片的代表作,对年轻人的胃口。

2) 杀出个黎明:另类夸张的恐怖片,不吓人,反而很搞笑和另类。

3) 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恶心的僵尸著称。

4) 驱魔人:画面阴郁,声效凄厉,晚上看真的噤若寒蝉!

5) 见鬼:港式恐怖片代表,有恐怖,也有情感。

6) 解剖(1、2):欧洲恐怖片的代表,内容奇怪前卫。

7) 坏品味:指环王导演的早期作品,恐怖而搞笑。

8) 异形系列:科幻类恐怖片经典,1、2、4都很精彩。

9) 咒怨:日式恐怖的代表,极其邪恶!

10)活跳尸:罕见的血腥的黑色幽默!

十佳喜剧片

1) 两杆大烟枪:在英式幽默和一团乱麻中寻找答案的乐趣。

2) 我为玛丽狂:美国厕所文化的代表,低俗但好玩。

3) 反斗神鹰系列:美式无厘头动作喜剧。

4) 大话西游(1、2):经典!

5) 花田喜事:港式老喜剧片的代表,明星云集。

6) 惊声尖笑系列:以模仿糟改其他影片取乐的新型喜剧片。

7) 虎口脱险:欧式喜剧片经典作,百看不厌。

8) 金鸡:近年少见的优秀香港电影,有很深的内涵。

9) 面具:金凯瑞的成名作。

10)喜剧之王:周星弛最有内涵的电影。

十佳武侠片

1) 卧虎藏龙:"美"式武侠片的开山之作!

2) 新龙门客栈:现在的武侠片制作模式都是照它来的。

3) 黄飞鸿系列:捧红了李连杰啊!!!

4) 醉拳:成龙代表作,功夫片黄金时代的作品。

5) 少林寺三十六房:刘家辉的成名作,现在来看也趣味无穷。

6) 少林寺:不用说了,真功夫的代表。

7) 佐罗:法国剑侠片的代表,迷到很多mm。

8) 笑傲江湖:对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印象最深。

9) 座头市:创新的日本剑侠片,很有特点。

10)杀死比尔:呵呵,新派东西方结合的功夫片来啦!!!!

十佳惊悚片

1) 死神来临(1、2):构思巧妙,场景惊人。

2) 黑暗降临:描写鬼怪传说的惊悚片,有些新意思。

3) 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奖的惊悚片!

4) 7宗罪:风格阴暗,让人时不时想逃!表演精致!

5) 闪灵:可以尽情欣赏杰克·尼科尔森的超凡演技。

6) 第六感:此类影片代表作!结尾精彩之极!

7) 断头谷:蒂姆伯顿的惊悚恐怖大作,人头乱滚!

8) 心慌方(1、2):加拿大导演的匪夷所思之作!!!

9) 本能:不用说了,很色情!

10) 医院风云:拉斯冯提尔导演的丹麦影片,吓得很多人不敢独自回家。

十佳爱情片

1) 泰坦尼克:商业大作!

2) 漂亮女人:现代版麻雀变凤凰!

3) 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的经典。

4) 金玉盟:淡淡的幽怨、一生的承诺!

5) 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经典老片。

6) 毕业生:我们还能找到青春时代的纯洁爱情吗?

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时代为背景的爱情名片,节奏缓慢。

8) 保镖:轻松健康的爱情电影。

9) 克莱默夫妇:对婚姻、儿女进行深入思考的伦理片。

10)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我们这些人的青春!

十佳魔幻片

1) 狼族盟约:法式魔幻片,明星众多的大制作。

2) 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三部曲: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强大组合!

3) 倩女幽魂:中国鬼电影的里程碑!决不输于外国片!

4) 魔戒三部曲:伟大的经典的真正的电影!!!

5) 哈利波特系列:新魔幻电影的奇特分支。

6) 魔幻屠龙(龙的心):感情真挚。

7) 木乃伊:幽默和特技结合的娱乐片。

8) 剪刀手爱德华:蒂姆伯顿最有想象力的作品。

9) 小飞侠:崭新的适合儿童的幻想片。

10)大鱼:多看两遍吧,活着要善待自己啊!

十佳动画片

1) 怪物公司:罕见的数码特技!动人有趣的创意!

2) 冰冻星球:虽然卖座不是很好,但它的场景可是真的漂亮!

3) 辛巴达航海记:巧妙结合手绘和3d技术的优秀作品。

4) 怪物史莱克:健康的爱情观和幽默的故事!

5) 寻找尼莫(海底总动员):融合温馨情感和尖端技术的动画经典。

6) 千与千寻:宫崎骏颠峰之作!

7) 最终幻想:3d人物数码化的先驱,技术出众。

8) 吸血鬼猎人:日式风格的华丽吸血鬼大作。

9) 盖娜:欧洲的动画大作,风格很怪异!

10)恐龙:不用说了,好看!

十大情色片

1) 艳舞女郎:少见的描写夜总会无上装演员的作品,场面很精致!

2) 卡里古拉:有史以来最"严肃"和宏伟的情色巨片!

3) 罗曼史:探讨爱情冲突和仇恨的情色名作。

4) 亲密:获得柏林金熊,在欧洲大型电影节获奖影片中首次出现**的场面!

5) 巴黎野玫瑰:描写爱到极至的感情,可怕!

6) 深喉:现代色情片的鼻祖!

7) 悲情城市:法国色情片演员出演的反映丑恶社会的独立电影。

8) 感官世界:大岛渚的惊世骇俗之作,以演员的真实**场面闻名!

9) 巴黎最后的探戈:怀念马龙白兰度,就看看这部片子吧!

10)丑闻:最新的韩国情色作品。


-完-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比特海日志19月7日,魏武挥是谁

Published 10月 9th, 2007 in 航海日志

没事去闾丘露薇的一五一十部落逛,看见了一个叫魏武挥的人写的文章《说一说公民记者》。再到他的Blog上看,关于所谓"公民记者"已经扯出了之一,之二,之三

话题是由于周曙光而起,他报道了"重庆钉子户"以后,就被别人戴上了"公民记者"这顶帽子。四个字,一个词,无非名相而已。能嚼出这么多味道来,我个人很钦佩魏先生。对于周曙光,我不想多做评价。他是不是公民记者,也不是我所关心的事情。不过,对于魏先生的诸多论点,由于涉及到网络和Blog,我觉得倒有点话想讲。

魏武挥先生把"公民记者"当成口香糖一样反复嚼,把"记者"二字摊开了又揉起来,无非是想用记者的职业专属批驳个人能成为记者的可能。不过,他可能忘记了两件事:一、所谓职业记者在中国,他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职业素养不够,而是他们能不能写他们想写的报道。二、网络世界是一个平权之地,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也是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消费者。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网络编辑,都是网络工程师,所以每个人都是记者也没有任何不妥当的地方。

说让专业人士去做专业事,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不说是心存恶意,也至少算得上把头插在沙子里。好像小学校失火,一定要等消防车来,拒绝承认自己拿了水桶救火的人。以"重庆钉子户"而言,正是网络最先做了报道。而且在我看来,完全符合新闻的标准。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原因,也有图片。而且我还可以多说一句:如果不是网络的报道,大概我们今天不会知道这个事件。我不是不相信重庆记者的新闻素养,而是我从根本上怀疑他们的新闻稿是否有希望在当时出现在重庆的报纸上。那么,在报道"重庆钉子户"这一事件中,网民和职业记者,谁更体现了新闻专业素养?没有新闻自由,何谈什么狗屁的新闻素养?!看不到网民积极参与,推动社会信步的意义,反而追究名相,讨论是否专业,这不是把头插在沙子还能是什么?

魏先生说:"任何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这是天赋的表达自由权,但记者不是权利,记者是一种义务。享有表达自由权的公民,不见得就适合去承担这个义务。"这大概是他在传播学课堂学到的新理论吧?我看不大懂。我不知道记者几时变成了一种义务,和纳税成为了一样的事情。我只知道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他的职业规范要求他报道真相。而报道真实并非是记者的专属权限,《皇帝的新装》里小孩子的一句"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穿呀",胜过一切新闻报道。人们是因为追寻真实而产生了新闻报道,不是因为有了新闻报道而拥有真实。是因为公众需要真相而雇用了记者,而不是由于有了记者而产生了真相。真相就在那个地方,谁发现,谁报道并不重要。谁能说出来,让公众得知,他就是记者。无论他有没有人雇用,他身后有没有新闻社。

魏先生还说:"我不仅自己写blog,我还运营BSP网站。。。。。。把blog拔高到什么公民记者,狂飙突进一番,事实上会损害很多很平常的只是写写家长里短的风花雪月的人的利益。大众好不容易有一块可以抒发一下自己失恋感情的地盘,而这块地盘又被贴上什么公民记者标签,99%的blogger有何想法?"似乎终于有BSP的运营商站在了网民一边,急网民所急想网民所想,维护网民的自身利益。真有这么好的事情?真有那么好的人?结婚了没有?贵公司还有空缺职位没有?

世界上有太多貌似有理但是却是显而易见的屁话,比如说魏先生的那句"事实上会损害很多很平常的只是写写家长里短的风花雪月的人的利益"。究竟是谁在损害?我想问一句。在我上网早期,也曾经有过这种想法,觉得我是好人,没有违规违举,网站被关,那是别人"连累"了我。去年,当我在Bloggoing的Blog随整站被关以后,我当时说不埋怨任何人。因为不是他们写的东西有问题,而是关站这种行为本身有问题。我有什么理由去埋怨他们?他们能继续写下去,那么我可以继续风花雪月下去。如果他们不能写了,那么风花雪月也写不了多长时间。

魏武挥作为BSP,他的逻辑是羊的逻辑,而且是羊霸王的逻辑。羊圈里有羊叫了两声,他上去就是两耳光,说:"你这是要把狼招来,你这是要害死大家"。没有用犄角保护羊群的能力,但是有痛打羊的能力,警告他们噤声音,那你究竟是属羊的,还是属狼的?这就是中国BSP的水准,这就是修过新闻传播学的人的格局,看了以后怎么不让人哈哈呢?

闾丘露薇开设一五一十部落,应该允许各种声音存在。不过,魏武挥先生的这一种,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一五一十是一个媒体网站,并不是喜剧网站。有魏先生这种之一之二之三的论调在,显得不太专业,学郭德纲应该去天桥。当CEO、CTO一开始深刻,网民就笑了。从我上网以来,已经熬过了中国互联网上无数的CEO、CTO、CFO,他们走马灯一样来来又去去,带着各种新旧观点,唱过种种高低调子,做出诸多思考或者便秘的POSE。那么多年过去了,而我还在,他们大多已经销声匿迹,我觉得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完-

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名人面对面之窦文涛:怕新闻没人敢信

2003-2-19 北京娱乐信报

在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中,窦文涛可算争议颇大的一位,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几乎一样多,也一样强烈,但由他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却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在搜狐网"名人有约"做客时,刚刚在自己的节目中大谈反战的窦文涛在被问到是否会赴海湾前线报道时,却令人喷饭地说出了不去的理由……

担心被炒 连签两份合同

问:文涛你好,网络上曾有帖子将你评为"天下第一名嘴",你对这个称号有何感想?

窦:我还没听说过这个评价,我只知道有人说我是"天下第一黄"。

问:你真的有那么"黄"吗?

窦:《锵锵三人行》刚刚开播的时候,黄段子的确是个特色,不过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问:有很多观众只是知道你的名字,但没有看过你的节目,你能为他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窦:我祖籍山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大,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广东电台,在那里工作了六七年,后来凤凰开台,我就去了香港上了"贼船"。目前我住在深圳,但是在香港上班。

问:能详细说一下你当初是怎么上的"贼船"吗?

窦:我当时在广东电台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我想调到广东电视台,可是电台的领导不希望我走,电视台的领导也就不敢要我,弄得我处境有点儿尴尬。当时凤凰开台,并没有公开招聘主持人,但恰好筹办成员里有我过去的老领导,他们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我觉得这是天意,让我换一下环境,所以什么都没问就去了。我当时挺自卑的,觉得自己不上镜,台里会不会过一段时间就炒了我,所以我说你们可不可以和我签两个工作,让我再有一个撰稿人的身份,但只拿一份钱,这样万一你们不让我主持了,我还可以做撰稿。

只有做主持 别人才肯给饭碗

问:你主持《锵锵三人行》时和谁搭档感觉最好?是不是孟广美和梁文道?

窦:不同的人谈话的趣味、话题的走向都各不相同,我觉得都很有意思。当然,从目前观众的来信反应看,与广美和文道的组合吸引的人更多一些。

问:《锵锵三人行》哪一期节目让你最难忘?

窦:这个节目做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集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谈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话题,从我一个同事的祖母去世一直聊到与父母的感情,以及自己内心的酸楚。后来,有很多观众来信说他们是泪流满面地看完节目的,这期节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问:为什么你在节目中总是一成不变地穿着各色衬衫,外加一个小马甲?

窦:那些衣服都是为节目特别设计的,我平常穿的都是很随便的休闲装。

问:你怎样看待主持人工作,你认为它的实质是娱人还是娱己的?

窦:主持人是我的饭碗,我也不会干别的,而且这是别人肯给我最高工资的工作,所以从饭碗角度来讲我不得不珍惜。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个人对主持节目非常感兴趣,有娱己的成分,但只有娱人才能娱己,如果不能娱人那么最后的感觉恐怕就剩下挫败和失落了。

问:以《锵锵三人行》为例,你认为是否达到了娱人的效果?

窦:非常有趣的是,喜欢和不喜欢我的观众比例差不多,而且其强度都很烈。有位观众来信说他不能听我说话,听我说一个字他就要吐,我只能尽力地做,但能不能讨大家好,我还真没有自信。

问:你在节目中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自信?

窦:那是在主持节目中,我把自己调整到了特殊的心理状态,就像歌星上台唱歌,肯定跟他在家里不一样,水平会高一些,但我在生活中不是那么兴奋的人。

笨拙和丑陋 全让观众看见了

问:作为主持人你有没有过比较惨痛的经历,又是如何面对失败呢?

窦:我对我的主持技艺从来就没有成功的感觉,我甚至怀疑这种失败感会伴随我一生。我的节目有点特殊,是一种准直播的方式,虽然是录像,但并没有剪辑,所以录成什么样,就播什么样的,我觉得这么些年来,我的笨拙和丑陋都呈现在观众眼里了。

问:你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是如何获得的?

窦:在这里我要说句实话,我这个人其实比较无知,说起知识来我总是发虚、没底,而且也不断有观众来信指出我哪里讲错了。我给大家的博学印象其实和我的兴趣有关,我喜欢看书,而且看得很杂,我平时非常喜欢体验生活,爱玩、爱看书、爱听音乐等,然后把这些都集中在电视里面,于是大家就会认为我什么都能插一杠子。

思想觉悟 基本是个小市民

问:在近期的《锵锵三人行》里你和梁文道在大谈反战,你会参加反战运动吗?

窦:说实话,我对政治不是非常积极的人,基本上是小市民的思想觉悟,但我认为和平总是好的,不打仗总是好的,只要有人反战,我就会在幕后声援他,但我不会是站在第一线的人,对国际政治也不太感兴趣。

问:梁文道在节目中吟唱的《答案在风中飘扬》令人动容,请问你对他如何评价?

窦:梁文道与我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们的友谊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比较典型的知识分子,属于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的那种人,从这点上讲我非常钦佩他,不过我们两人的兴趣不太一样。

问:假设美伊开战,凤凰让你作为第一报道,你会去战火纷飞的前线吗?

窦:曾有人说我播报的新闻会让人觉得不大可信,所以台里不会让我去。我是学新闻的,在大学新闻系读书时就有当记者的理想,如果是工作需要,别人能去我没什么不能去的。

问:既然你是学新闻出身的,我想你也不会是从学生时代起就以调侃著称,你在内地当记者时也拿过全国性的新闻奖,能介绍一下那时的你吗?

窦:我是学新闻出身的,我记得当时老师给我的评语,以及后来获新闻奖时评委的评语是"深沉、逻辑严密、政治水平不低",反正那时我是挺严谨的一个人,特别理性,跟现在不一样。

凤凰台让我像个小学生

问:你在凤凰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窦:有一次老板过生日,让每一位主持人写几句话,我写的话被大家认为是拍马屁,但确实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我写的是"风云聚会,缘在凤凰,栽培之恩,没齿不忘"。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凤凰就像一所主持人的大学,每当我觉得差不多可以毕业的时候,总有新的机会和任务告诉我,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要从头再来。

问:能否比较一下凤凰卫视和央视吗?如果有同样的发展空间,你会去央视吗?

窦: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素质,我觉得我不能胜任在中央台主持节目。我父母非常喜欢看中央台,我爸爸还经常让我向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学习,我一开始不以为然,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回头想想还是对的。

问:现在央视的主持人当中,你比较欣赏哪位呢?

窦:这段时间我看别人主持的节目非常少,主要是看《刘老根》之类的电视剧,一直陪着父母看,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很佩服赵本山这样的艺术家。

问:能否评价一下内地第一名嘴崔永元?

窦:我平常很少看电视,包括凤凰卫视自己的节目我也很少看,但我觉得崔永元是水平很高的主持人,他能在中央电视台主持谈话节目,并以个性闻名全国,这很让我佩服。

问:能评价一下内地主持人的风格吗?

窦:千万别把我当成是境外媒体人士,我就是内地人,所以我觉得我的观众也是内地人,所以我对内地主持人没有距离感,观察起来就很难客观。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干上这一行是具有非常的丰厚优势的,只看你能不能把优势发挥出来,我相信内地的主持人中最终必将产生出一些非常优秀的典范来。

问:有人认为,由于你在凤凰、在香港工作,才会比内地主持人有更多的机会脱颖而出,你认为呢?

窦:我觉得更多的宽松是来自凤凰的领导者,他们在精神上给我们非常宽松的空间,凤凰给主持人的是一个尽乎无限的施展空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自由的空气,而不是硬性的标准。

问:能介绍一下你主持的《文涛拍案》吗?

窦:《文涛拍案》是讲案例的节目,在内地电视台一般叫"法制节目",我注重的是民间传奇,通过电视手段和我的讲说,把事件讲清楚。

性格像近视 只能看清眼前事

问:能介绍一下你在武汉大学时的生活吗?

窦:武汉大学是全国最美丽的学校之一,有山有水,任何人在里面都会觉得陶醉,觉得不谈恋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有的学生因此四年都没有很好地读过书。但经过武大四年的熏陶,人的气质就会不同。

问:能否介绍一下你现在的感情生活吗?

窦:感情方面就请允许我保密吧。

问:曾经有位香港的天后级歌星和你一起泡吧,那是否属于你的感情生活?

窦:那是友谊范畴的感情生活。

问:凤凰卫视名嘴荟萃,你跟其他那些名主持人的关系怎样?

窦:主持人不是在一个时段上班,所以经常只能在走廊上遇到,像鲁豫、戈辉都是凤凰开台时去的主持人,现在大家都分开了,如果有机会碰到都非常的开心。

问:你欣赏什么样的女孩呢?

窦:如果是问在男女关系上我欣赏什么样女孩的话,我实在很难给出一个答案,什么时候缘分送到我身边,突然间遇到一个人,彼此有了感觉,我就会喜欢那样的。

问:如果有一天不做主持人了,你会选择什么职业?

窦:我觉得我这个人的性格有点儿像近视眼,就能看清眼前一小块地方。说实话我也曾尝试总结一下生涯规划,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想到下星期的事儿头就大,即使担心某一天大家不喜欢你了,你不能干这一行了,但也没有办法。我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命运调配我来这儿干,我就要好好干,那句话叫什么来着?

问:是"吉人自有天相"吗?

窦:虽然不敢这么说,但也差不多吧。

问:能否透露一下你的年龄?

窦:这没有什么好保密的,我1967年出生。

问:那么今年是本命年了?

窦: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属羊,特地穿了红色的内裤。

问: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想过会成为公众人物吗?

窦:我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比如得诺贝尔奖,但更多的是想拿着冲锋枪掩护战友冲锋陷阵,然后壮烈牺牲,反正当时看小说,看一次一个梦想。上大学之后,觉得自己将来恐怕就是记者了,因为读的是新闻,倒没想到自己会有什么名气,也没想到会做这样的行业。

-完-

2011年9月11日星期日

不许联想:十年前

十年前的今天,晚上我和一个日本朋友在三里屯的酒吧聊天,突然《北京晚报》的戴少爷打电话给我,问我家里能不能看到凤凰卫视,说美国被人空袭了,大楼被炸了,五角大楼也被袭击了……反正他电话里形容的感觉就像美国大片一样。

挂了电话,我跟日本朋友求证,让她打电话给她的朋友核实一下,是真的假的。毕竟戴少爷电话里告诉我是"听说"。几分钟后,朋友从别处得知,确实是这样。于是我们匆忙结束聊天,各回各家。当时我家里还能看到凤凰卫视。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眼前的场景让我惊呆了,陈晓楠同学一遍又一遍解说纽约世贸中心被飞机撞破的过程,真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那时候的互联网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参与的人也不多。但是9·11足以让有上网能力的人兴奋地像打了鸡血一样。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9·11让我能理解的一个逻辑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干坏事早晚会遭报应。我跟很多人一样,参与到幸灾乐祸之中。

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随着我对一些事件的关注程度加深,才慢慢发现自己无知。以前我以为自己对政治还有些了解,但在9·11事件面前,我才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体现了无知的一面。我开始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逻辑?我为什么明明很喜欢美国但一定要表现出对美国的仇恨和反感?

你懂的,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下。过去我以为自己是个爱国主义者,9·11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只不过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过去,当我去思考一些问题不得其解时,总是找不到答案,看不透某些东西。后来明白,你坐东朝西,就看不到东边;坐西朝东,也看不到西边。一个人反省自己,能让自己明白更多实力的最好方式就是你跳出原来的局限。当我慢慢地从这个局限中走出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思考不清楚的一些问题,原来是那么简单。我开始讨厌民族主义,讨厌所谓的爱国主义,讨厌一切以人民的名义干着个人勾当的行为。

9·11那年,我34岁,一个男人该成熟的年纪,这个年纪意味着你剩下的生命所做的一切都在这个阶段定型。9·11让我明白了我过去的局限是什么,我感到很欣慰。那个震惊世界的事件跟我本来没有关系,但却让我清醒地看到对世界认知的局限,那段时间,真的感觉自己又长大了一回。

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是在每个阶段都有意识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幸运的是,我做到了。也就是在9·11之后的一个月,我正式到《三联生活周刊》工作,我的生活也突然豁然开朗,我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从原来的一个大拧巴,一下把自己给顺过来了。


-完-

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墙外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三明治之年到美国中西路小城某高校做访问学者,这是她到美国的头两周,也是她在"墙外"生活的开始。

文/小曾

她住在大学街被两个大型停车库夹击的一栋学生公寓里,每月交475美元。签房租合同那天,正好是她的谈判日。进门第一眼,她对这套二室一厅的公寓便失望透了。房间飘出一股抽油烟机味。她几乎分辨不轻地毯的真迹,绛红色被清洗了几百遍后,加灰,该是什么颜色?客厅地毯残留着一处处过往年轻人抽烟逍遥后的犯罪痕迹。橱柜发霉、间隙还残留蜘蛛网,一块天花板掉到炉子上。她用手去摸烤箱,上面了躺着一个个不规则的油渍。她的2个行李箱,完全无法填满这100平方米的空间。房间常年处于封闭状态,中央空调是唯一的空气司令官。外面35度高温,她在房间里站一小会儿,竟冻得起了鸡皮疙瘩。上下摩擦着自己的胳膊,她难以相信,这陈旧、了无生气、寒冷的居所,竟是她到美国的第一个起点。

大狗经理拿着表格夹子,弯下鼻子一一去嗅布满了投诉意见的字迹。他在中国女人屁股后四处转悠,假装认真、100%严肃地对待她。她则在扮她的角色——不满、失望、弱小的东亚女房客。做了28年公寓经理的他,正好碰到对手。"好吧,我们会把一切都修理好、清洁干净,包括地毯、沙发。你觉得如何?"1米9的大个子低下头,问不到1米6身高的她。她向室友使了一个"你觉得谈判结果如何"的眼色。最后,她点了点头。

然而,谈判不是生活的一切,就像这栋陈旧的公寓,都不合她的胃口。这是她的寄居所,中转站。她努力把自己的情绪调到"中档"。陌生的国家,对她的吸引力太大。进校第一周,每天早晨,她出门跑步,以公寓为起点,跟太阳一起升起,开始丈量这个国家。校园的健身中心、学生中心、图书馆、咖啡馆,哥伦比亚市的超市、银行、邮局、电影院、饭店和书店,她一一走过两三遍。拿着地图,不出三天,她已像熟悉自己的掌纹那样熟悉这座小城市了。

第二周周六的清晨,她在I touch上计划自己的一天生活,突然发现自己的情绪慢慢往下滑落。她看到密密的计划,手指一页页刷过去,她仿佛看到自己这10多天来如何敏捷、快速地占有了所有校园生活信息和资料,如何飞速接受一切适合或不适合她的信息,她甚至知道自己接下来几个月应当如何渡过,她将几时几点出现在何处,在做什么。她已到一家公司实习,每周上2天班。她急不可待地扑向异国生活,却碰到的是重复版本。这种安静、稳定、乏味、确定性、明晰、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千字即可以概述的异国生活,与上海生活何其相似。她问自己,这正是A血型的她渴望得到的生活吗?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吗?问到这一点,像不能触摸的河床,她往深里去游,却没有能力沉到底。在这美洲大陆的中西平原上,大得足够让她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午餐,她遇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男人,干干净净、无名指上戴了一个金戒指。他身上带着她熟悉的气息,外资咨询公司出身,浑身拾掇得井井有条,说话斯文周到,必须要以时间才能衡量其收缩自如后面的真实分量。在这个大陆的穷乡僻壤,他晃荡了一年,按照他的表述,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或者说,他并不愿意在陌生的公众面前,表明他的真实想法。后来,她才从零碎的信息中拼凑出他的生活概况。他辞职,带着孩子和老婆出国,主要为孩子念书,全家迁徙到这里。这里是他们一家的第一站。随后的站点,可能是随着儿子的成长印迹,不断迁徙。他信基督教,来参加中国新生聚餐,算半个义工,负责接送。回宿舍路上,她看到一条路名,脱口而出。他重复了一句,下意识纠正了她的发音。她并不为此感激他,倒有点懊恼,懊恼此人的洁癖。在车厢里沉默很久,她问了这个人一句话,"你多久就在这里无聊了?" 他答,"来这二个星期就闲得发慌了。" 她沉默。她不清楚他所谓的闲得发慌的陈述,与他居住1年的事实之间,要开多少码才能弥补上空白。她为这种矛盾和这个矛盾的人感到遗憾。这里有她的影子,晃动着不明朗的中年人的困惑。

在美国不到10天里,她好歹发现一个有生气的人。一个20来岁的南京小伙子。他已狂热得爱上陌生国度了,并且活得神采飞扬。每天,小伙子上完课后,便在酒吧、公园里晃荡,找自己的爱尔兰搭档练口语。她和他聊电影,小伙子眉飞色舞从库布里克谈起,一路谈到中国环保问题和自己的producer 之梦。她开始回到青春期,感受到年轻人身上的活力和好奇心。她死皮赖脸要他带上自己一起见世面。小伙子爽快答应下来了,不出一会儿,又有点犹豫。她问这个准备办乐队的小伙子怎么啦? 小伙子为难地说道,"我怎么跟朋友介绍你嘛,说你是我姐姐?" 她哈哈大笑,说,"你可以说我是你女朋友嘛!"小伙子苦哈哈了,搭着棒球帽看着这个戴婚戒的女人。她乐了,仿佛看到小伙子在酒吧唱歌,一个中年妇女在底下叫好、一个更年轻的姑娘莫名其妙嫉妒的喜剧场面。

周六晚,她没有随大部队去教堂听祷告,吃晚餐。她选择一个人去超市。烈日高照,一个人扛着4大包战利品挪回宿舍,不到10分钟的路程,她拖着塑料袋感觉走了半个钟头。快走到公寓时,才发现附近公交站居然走下来一个跟她同乘一辆巴士的黑女人。到了宿舍楼下,黑女人见她累得不行,过来开门。两人聊起天来,她才发现自己有多蠢,没有换巴士,活该多走30分钟。

回到家,已经下午六点半了。她摆好红酒、蛋糕,铺好灰色床单,把衣服干洗好、打扫好房间。一个人听歌,喝茶,发现背部被晒得隐隐作疼,双臂还硬邦邦的。在初秋的夜里,她的浑身还没松懈下来,脑子不得安闲。她想放音乐,超市里买的小音箱,却放不出来。她买错了型号。 一切看上去都只能对付、凑合。她看看自己的公寓,很单调、很有秩序。黑色床罩、灰色床单、橘红的灯光。 她笑不出来,那个又笨、又认真、又小资的女人真是无聊透顶了。她为什么就不能不想事情,傻呵呵快快活活,无目的而美好地生活呢? 在这个自由国度,她不是自由的吗? 难道只是因为一个清晨的问题,一直把她带到迷途。她告诉选择信教的上海男人,她不去教堂,她不相信这些。她的解释很生硬,但是她自己的声音。她不虚弱,也不寂寞,只是不想依靠什么天上的神迹,来寻找朋友和归宿。即使没有朋友,缺少温暖,她也倾向于在书或电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她不需要神来帮助、完成自己。

这个周六晚上,她不得不一个人享受在美洲大陆的自由了。她爬上facebook,上面几乎没有她的声音。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讨论生活,她几尽失语。上面寥寥几个朋友都是散在国外的好友。无意间,她看到老费贴给她的一句话,哑然失笑——"欢迎来到墙外!"


-完-

2011年9月2日星期五

西乔:我在过着很奢侈的生活

西乔是这样在个人博客上介绍自己的:web 设计师,现居上海,Designlol.net 站长。配以她略显冷峻的标准照。她的名字出现在"科学松鼠会"网站的落款栏里,她义务设计了这个声名鹊起的科学网站。而知道分子们熟读的FT中文版网站也与她有关。28岁的她已经在web设计界广受瞩目。

然而,网上关于她的报道很少,除了有几段讲座视频,是她在讲"理性的设计"。她有一个网站,叫"全球设计精享站"(Designlol.net),介绍全球各领域的设计精华。她的博客"西乔的九卦"有一批忠实粉丝。只是她更新得没有以前勤了,描写个人的"九卦生活"栏目更是有近一年没有更新。这位设计师显得有点神秘。她说,她正在备考雅思,准备去加拿大读一个艺术方面的两年硕士课程。

然而,如果你会翻墙,你会从twitter这只"愤怒的小鸟"上看到一个活跃的家庭主妇版的西乔——爱淘宝,也爱做菜,当然也爱和她先生——程序员霍炬夫唱妇随。而且她也因之获得了程序员们的生活素材,在《程序员》杂志上连载"神秘的程序员"漫画,到目前已出版28期。"这是我目前唯一规律的月收入,每月500块钱。"她骄傲地伸出了一只手掌。

这对IT届的知名夫妇自称过着"反组织"的生活,整天宅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行为也特立独行。他们的婚礼是在2009年六月的敏感词日举行的。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里,谢绝红包,并给宾客提供霍炬天津家乡的特产——煎饼果子。结婚之后半年,2009年年底,在很多人为婚房发愁的时候,他们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告别那曾经成为无数素不相识的程序员联络点的客厅,搬到上海居住至今。现在的生活主要是泡浦东新区图书馆,因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在中国体会一个纳税人的福利:免费停车,免费借书,免费wifi,整整6层的图书馆……"

我和西乔的谈话进行了三个小时,她的表达很清晰,大概是经过讲座历练,而她则不像照片上那么冷峻,而让我相信这是一个毕业五年,有自己的本领和爱好,又能自由地把控自己生活的女生。

Q:我们先谈谈你的个人经历吧。

A:我是知青子女。在上海出生没多久就到了安徽望江县生活,在那里一直读到高中。我妈妈是在文革后期从上海到安徽下乡的,她很快考取师范,在当地做老师。我爸爸是安徽人,他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70年代末就下海了,最早开了摄像馆,拥有县城里唯一一台专业相机。后来他又自学电工,学修汽车,在80年代初就拥有了六位数的存款,而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块钱。16岁的时候,我的户口回到上海,而我本人则直到2002年才回到上海,在专门为知青子女开始的全国高考考场参加了高考。

Q:你父亲对你有很深刻的影响吧?

A:我父亲对我有三点影响。一是他是最早一批下海的人,不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直有创业精神,都想去试,哪怕是付出代价。二是他是一个非常有求知欲的人,老了也想继续学东西。三是他是一个希望了解真相的人,他会翻墙。我父亲在我初中时给我讲解的历史和历史书上的写得不一样。这对我世界观动摇很大,历史书上的事居然可能不是真的!怎么能写到课本上教给大家呢?我就去问我的历史老师。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和我说确实有的不是真的,你以后要学会自己看历史。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从单一渠道了解到的东西。我开始拥有了追求真相的本能。

我父母都觉得浪费时间是罪过,一直保持学东西,整个家族没有人会打牌打麻将。我爸天天看Google Reader,经常要缠着我先生问这问那,还岁数大了怕忘,还专门有一个to do list,要请教那些问题,路由器要设置,代理要更新。我妈也很早就开始了她的博客。

Q:听起来真是很独特的家庭氛围,那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大学专业的?

A:我家在1998年就买了电脑,Pentium MMX。我大概在1999年家里开始上网了。因为我爸爸后来还做摄像,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用Premier剪小视频短片,也会用Photoshop,对互联网比较感兴趣。我大学报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艺术,那是一个实验性的专业。把各种相关学科的课程都拿了过来,却什么也学不深。所以我在大学都是做自己的事情,我是一个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我不参加任何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我想好我大学毕业就想做设计。学设计的学生很容易接到项目。我还和同学一起在校门口开了一家图片社,就是用一两台彩色喷墨打印机开的,帮大学生做一些打印、装裱、海报设计活等。那是我第一段近似创业的经历。广院很自由的一个地方,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动手能力,很像社会的预演。但我也比较遗憾我没有去一个纯艺术的学校受教育,也遗憾我没有去一个学术氛围更浓的学校。

Q:毕业后你有过一段短暂的公司生活?

A:我们这个专业据说当初是为了北京奥运准备的,同时也为以后的数字电视的方向储备人才。不到毕业我的同学大多都去了央视五套实习。那时候我也在央视国际实习了,呆了一个礼拜我就觉得太琐碎了。然后我就随便找个地方上班了,2005年11月我就在一个朋友开的做电子竞技的小公司上班了。他们一开始对我也很器重,日常业务就是经营一个电竞的资讯平台。那时我就负责做改版,要把一个静态的公司网站改成一个门户网站。我找了一个开发,几个编辑,工作一两个月后我名片上的头衔就变成了网站总监。小公司是很锻炼人的,它需要的全能型的选手,而不是流水线螺丝钉。2006年1月我接了第一个正式外包项目,来自央视,为一个类似同一首歌的栏目组做一个官网,加一个影视资讯门户,有视频,有专题,有用户交互。我带一个开发去接了这个项目,赚了一些钱。那时我还没有正式毕业。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可以带项目。我自己承担了客户接洽、管项目进度,做设计、做产品、做前端,和开发人员合作。后来我又在深圳接了两个项目。我算了算积蓄,够我不工作地活半年。我决定SOHO,不去上班,靠接项目生活。如果半年后活不下去就再找一份工作。我觉得很多创业的人在离职前都这样算过。我的上班生涯半年内就这样结束了。上班让我有点迷茫,在交通、会议和琐事里花掉很多时间,下班以后也没有什么很多时间看书或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时我也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所有时间的付出是为了挣钱,然后变得更能挣钱?挣到年薪百万就算是人生追求吗?我们最终是为了什么而付出心血和健康,牺牲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牺牲掉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呢?我决定要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

Q:结果你成功了吗?

A:又做了一年外包,我有了自己开发团队和公司,提供LAMP平台下的web项目外包和一些产品端的咨询服务。2007年我接了一个大单——FT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整体系统改造和历史数据迁移。FT中文网那个时候更像纸媒而不是网媒,有组版系统有出版人,有publish流程。那个项目是朋友推荐的,做了一年多,FT签我们也冒了一定的风险,给了我们很大信赖,因为我们是小公司。公司最多时也没超过10个人,我一个人就要做行政相关的各种事,跑工商税务银行,甚至包括贴发票。FT的技术负责人非常好合作。

Q:现在我们看到FT中文网的橙色版面就是你们做的吗?

A:外观是后来改过一次。现在除了外观所有系统,包括发布系统、前端、统计、广告系统等仍然是我们当年做的。

Q:后来你的公司没有继续做了吗?

A:外包做了3年以后,我已经经济上自由了,不用在考虑太多生计问题了。2010年的时候我先生和我想换一个城市生活,就离开待了8年的北京。在中国做公司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搬到上海以后,我就慢慢把公司业务停掉了。

我先生是我在做FT项目的时候遇到的,他给我很大的帮助。  09年我们结婚,婚后半年我们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搬到上海来,那个房子是他在03年,刚毕业一年做项目的钱做首付买的,在北京广安门附近。他是学建筑的,当时就劝身边很多朋友借钱都要买房子,不然以后就买不起了。我们卖房子的事情,还受到财经网的采访。因为当时的《财经》的主编王烁也在twitter上,他就很惊讶我们要卖房的决定,认为是一个逆潮流的举动,他就派了一个记者来采访我们。在我先生30岁生日那天,也就是2009年底我们把房子卖了。到上海关掉公司以后我就是家庭主妇了,虽然我还会收到很多外包或设计项目的需求邮件,就挑一些感兴趣的靠谱的做。帮我先生一起做点软件,看看书,学些东西。

Q:从职业上来说,你对自己的定位和是怎么样的?

A:做项目管理不是一个创造型的工作,而是一个管理型的工作。我一直说我开过的外包公司是一个生意,而不是创业。当然我通过做外包也获得了非常多经验和回报。这些回报让我能在后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上海的这一年多我基本没有做什么商业的设计,而是帮一些公益团体和朋友做,比如科学松鼠会、谷奥、射手网等等。也尝试了一些移动互联网和MAC平台上软件UI设计。我还是喜欢做一些创造型的工作。

Q:你看起来是难得的集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于一体,又懂得如何和程序员沟通的人才。

A:这是因为我之前的一些经历带来的。同时我爸爸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愿意自己琢磨各种事,会修各种东西,我从小就对工程师就很有好感,我不喜欢西装革履状态下男性,觉得他们该是有很多工具,有一个工作间,愿意折腾各种新鲜玩意。我愿意和理工男打交道,最后也嫁给了程序员。我算是比较理解这个群体的外人了。程序员们一般比较喜欢和我合作,虽然我不会写代码,但我了解开发是怎么运作的,能听懂他们的语言和逻辑,这样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在合作的时候,我会帮程序员挡掉一些他们不擅长处理的事,也知道什么样的状况会让他们痛苦。所以我也才能去画程序员的漫画,很多程序员看了之后会觉得这肯定是一个同行画的,然后他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作者居然是一个设计师,一个家庭主妇。

Q:你以前学过画画吗?

A:  我小时候很喜欢日本漫画。却没有受过科班的绘画训练,这也是我一个遗憾,我也在努力补这个瓶颈。《神秘的程序员们》参考的是美国杂志连载漫画的风格。比如呆伯特。这恰恰很对程序员们的胃口,因为他们对审美的东西不太敏感。很多甚至痛恨图形界面,喜欢简洁原始的东西,以糙为美。

创作这个漫画的初衷是画我知道的程序员以及项目有关的好玩的事。画到第3篇成了《程序员》杂志的专栏漫画,一个月一期,15号以后会在我blog上发布。到现在两年多了。

程序员们很喜欢这组漫画。几乎每一篇都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有类似经历或者有共鸣。我经常为缺乏题材发愁,从第一期就征集创意,但是至今没有用过一篇别人的投稿,这个群体可能本身编故事的能力或者幽默感不是很强,我收到了大量很冷很冷的笑话。所有的创作题材都改编自身边人或书上看到的案例。

Q:嫁给程序员之后,对程序员这个群体的认识和以前有没有改变呢?

A:当然还是有。以前总会觉得这些Geek的头上是有光环的,而同时也有某种人格缺陷的,好像《心灵捕手》里那样的人。后来我发现这个群体和所有群体一样,有些人很有理想,也有人只是为了挣口饭吃,把它当成一份工作而已。只是这个群体里理想主义者的比例更高一点。

Q:程序员的生活窘迫吗?

A:  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是不窘迫,在中国,因为互联网行业很热,他们还属于收入能和付出成正比的群体。

Q:程序员对外界敏感吗?他们会不会"两耳不闻窗外事"?

A: 其实他们挺敏感的。他们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去了解外界,Twitter上和Google+上程序员的比例很高。

Q:程序员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吗?

A:有啊,其他职业同样有需要非常忙,需要加班的工作。好程序员是不应该加班的,是不能以工时来衡量他的工作的,好一点的技术公司对开发者都没有考勤制度。而且普遍认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应酬,不会有花花肠子,会花更多时间宅在家里。

Q:在现在席卷IT业的上市风潮里面,程序员这个群体焦躁或者功利吗?

A:这或许不能以群体来划分。互联网行业虽然看起来有很多一夜暴富的机会,但现在越来越不容易。不要说上市,即使能以一个好价格被人收购而套现的,可能1%的比例都不到。所以理智的创业者应该多少都有这方面的觉悟和心理准备,像生一个小孩去把它养大的感觉,者还是有很高的理想主义成分。

Q:如果以Google和苹果来比拟,你更想做哪一个产品呢?

A:不可以两个都有吗?目前我想出去学的东西是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这个方面。信息可视化在国外开始得很早,也比较流行,从纸媒时代就会把新闻或数据用引导性的,更吸引人的可视化方式呈现。而数据可视化是把数据当变量,可以根据数据变化去实时改变呈现的交互程序。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像今年4月的日本大地震,Twitter 根据全球各地网友发推的数据制作了一张可视化地图,你可以看见数据像潮水一样涌动,你就可以真正感受到Twitter说的自己就是世界的脉搏,你真的可以看见那脉搏的跳动。

Q: 你会不会觉得苹果这样的神话遥不可及呢?

A:我并不想再造神话,没有那么大野心,目前我只是想做一些有价值的创造,不管是大是小。在开发链条中的创造性的角色,程序员、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他们都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个创造。所以最后,一个程序员要发展,要做出更好的东西来,必须也要去懂设计,去懂产品。好的产品经理要了解设计、要了解技术,不一定要自己做,但需要对整个生产链有理解。你如果只在自己的角色里,最后你是很难最有效率地合作,做出成功的产品来。

我认为web设计师这个工种的行业前景越变窄。个人、企业的博客和官网以后会慢慢被吞并进强势的SNS网络里,像很多公司现在的facebook主页比他们的官网更重要。从风格上来说,web设计已经逐渐摆脱了平面设计web化的做法,过去的网站更像是平面设计在web上的变体,有很多设计元素、思路、动机,仍然是平面式的,是给人们看而不是给人们用的。但现在我认为web设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设计变得越来越精致和简洁,设计的痕迹在现在占据风头的网站上都变得很轻。因为功能和结构永远更重要。Web设计的工作相当大一部分被放到了后台,而不是呈现出来。

Q:这听起来有一点托拉斯化,资源都集中在几个寡头的SNS平台上,这好像和互联网百花齐放的精神有点冲突。

A:从大家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和效率来说,集中是大势所趋。过去的10年是搜索引擎的时代,它把无数的小网站,无数的信息源连接起来。但那个时代查找有效信息的成本还是很高,也不一定能找到的。而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连同生活方式都逐渐被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小网站消失得越来越快,这样其实web设计的发展多样化的土壤也不够多了。前面我说到说web设计的很大一部分被放到了后台,也就是产品经理所在做的事情。他们主导了一个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很多web设计师慢慢成了类似建筑行业里出效果图的人,产品经理告诉框架,风格,结构,用什么元素,他自己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就去执行产品经理没办法做的那部分专业工作而已。他慢慢变成了一个匠人。所以设计师要摆脱自己工匠化的趋势,让自己多元化,了解产品、前端、交互,甚至技术上的实现性,这样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才能更好参与,才可能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意见。而我也不可能局限于只做web设计。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去国外的设计学院上学,并不是为了学什么技术或能力,真正重要的东西也不是靠学能得来的。而是为了去看更多,体验更多,做更多尝试,突破以前的思路。北美在新媒体的设计这块比中国要进步很多。

Q:你学习这么多东西,听起来好像是为了最后集大成达到某个目标。

A:是啊。因为很多好的设计师,到了一定境界,设计类别对他们并不是限制。他们成为创造者,而不是某一个工种。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理念和创造力灌注到任何产品中,通过专业合作,他们能创造出各种东西,无论是服装,包装,工业产品,绘画。同时他们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了解。好的平面的设计师应该对各种材质,工艺,实现手段都很清楚,他要去车间看,去和搞材料研发的人打交道,知道边界在哪以后才能了解边界可以如何去扩张。只有充分打通上下游,才能够深入和专业地做一件事情。

Q:你刚才提到你已经"经济自由",你对它的定义是什么?

A:这和个人的生活态度有关,我觉得够花就行了。我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比如不逛商场,因为不喜欢买名牌,甚至也不去物理的超市。不在外面吃饭,都在家里做。现在我们租房子,养一辆车,买点电子产品,经常出去旅游也就足够了。我们的积蓄加上卖房子的一笔资产,够我们俩出国读书两年的各种费用,而且总体上未来五六年生活不成问题。而且经济独立并不只是看有多少钱在银行里,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去挣到钱。

Q: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也体现在你们的婚礼上了。

A:对,我们的婚礼就在北京的奇遇花园咖啡馆举行,来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大家都是同龄人,互相介绍自己,然后在一起聊天。那是真正来自朋友的祝福。我们也只办了这一场婚礼。结婚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嫁妆、彩礼、钻戒,也没有拍婚纱照,那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尽管那个时候我们有房有车。我认为裸婚并不意味着你没房没车就结婚,裸婚是你不会为结婚去特别置办什么东西。我只在淘宝上买了婚纱,加上咖啡馆那场自助餐,也就花了5000块钱吧。

Q:这符合你从小对婚姻的想象吗?

A:  我只是觉得让我穿一下婚纱就可以,不穿婚纱太遗憾了。其他我无所谓的。拍婚纱照,以及婚礼上像木偶一样被耍,不是我喜欢的。我想这不只是我和我先生的观念一致,也来自双方父母的支持,他们都非常开明。我们的婚姻只是我们两个人的结合,而不是两个家庭的联姻。这包括到现在,我们想出国的决定,暂时不要孩子的决定,他们都很尊重。我觉得我们能过现在这样的生活,非常地得益于双方父母。我和我先生从小就很独立,我们双方的父母则现在也非常独立。他们不会把生活重心放在我们身上,自己很有追求,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直很纠结,我觉得好的关系是双向努力来建立的。

Q:你们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A:我们想过比较自由的生活,去国外定居和旅游,不会因为什么东西必须把自己锁定在什么地方。我们俩的职业属性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我们都是可以生活在虚拟世界的人,不需要太多物理的存在就可以为生,像销售、媒体这些行业就比较依赖当地的资源和圈子,换一个城市就需要面临重新开始的很多问题。我们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网络,有电,就可以一样地工作生活,我们的社交也大部分在网上,这些朋友们即使很长时间不见也不会觉得生疏。我们都觉得我们现在是在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在于经济物质上,而是我们真正非常自由,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奢侈的东西。

Q:孩子会不会是一个使你们"锁定"的因素?

A:我们可能有比较"自私"的想法,因为我们俩现在觉得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想学很多东西,想创造出以后能改变世界或者影响世界的产品,不管是大还是小,我们总觉得有无穷的事情要做,所以现在有点害怕要小孩,因为那占用未来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中国生小孩。当时结婚的时候,在天津登记,拿到结婚证的时候还有一张婚检的纸,工作人员说这张纸要收好啊将来要拿来换准生证的。结果我们一出门就把那张纸扔了。

Q:你怎么看十年后的自己?

A:十年后我希望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吧。我倒不太想具体的目标,如果存在各种可能性和意外的话,这倒这是人生的乐趣。我对于人生不是以成功而论的,因为我比较重视家庭,重视自由和创造中的乐趣,所以我的成功和经济或者社会认可不会有太多的关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