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样板戏关键词

陆新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文艺舞台中八个作品横空出世,被称作八个"样板戏",它们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样板戏"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激情"创作。

其中有的其实不是戏,但在那个特殊年月,人们也就只顾"顺"其"言",而未敢"正"其"名"了。到了70年代初,陆续又有一些"革命样板作品"上市,如京剧有《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云岗》和《红色娘子军》。70年代中期,《盘石湾》、《审椅子》、《战海浪》(京剧舞蹈)亦被奉为"样板"。"样板"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3月6日的《解放日报》时,系指《红灯记》而言。1966年11月,江青在一次首都文艺界大会上的长篇讲话中搬用这一名词以称呼《红灯记》、《沙家浜》等红色剧目。

"三突出"

是"样板戏人物观"的代表性理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可见好莱坞大片后来必然是不断抄袭之才能推出男性白人英雄为主角电影。这种要求,使每个戏都要遵循一个统一的范式:(一)每戏题材必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主线,人物以其阶级归属、政治态度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无论哪一出戏,必以"正面人物"取胜,"反面人物"失败为结局。(二)"正面人物"里,又分出"一般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三个等次,这个"主要英雄人物"是戏的中心,他(她)必须是"出身本质好,对党感情深,路线觉悟高,斗争策略强,群众基础厚",智勇兼备、品质全优,连相貌也得英俊魁梧好看。光彩夺人……他(她)从成为"无产阶级战士"之日起,在人生旅途中,无私心、无畏惧、无困惑、无迷惘,性格内全无矛盾冲突,起点多高,终点也多高,完美的性格,无需发展变化。"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早已完成,在这里只是行使"改造客观世界"的使命。以下删除数千字。

剧情

样板戏剧情概括起来只有两种:革命低潮时顽强不屈,壮烈牺牲;革命高潮时英勇斗争,取得胜利。这类样板戏是在解构、改写着中国现代史——在这段历史的时空中,除了武装斗争之外,没有别的历史活动;除了战争之外,没有别的生活方式;除了党和毛的教导之外,革命者的头脑一片空白;除了献身革命之外,革命者没有其它思想感情。

感情

正面人物的感情只有三种,对毛主席和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对劳苦大众深厚的阶级感情,对敌人对各种反动派的无比痛恨。

人物

为便于大家看明白,所以样板戏人物只有四种:白璧无瑕的伟大英雄,觉悟不太高但最终会高起来的群众,革命队伍里的软骨头叛徒,坏得不能再坏并且狡滑得水平很低的敌人。

典型例子如下:杨子荣同志打虎上山,在威虎厅和俺们山爷叫劲,比着打吊灯。山爷一枪打灭一盏油灯,众匪徒叫道,好!好!俺们杨子荣同志震臂一甩,一枪打灭两盏灯,众匪徒又叫道,好,一枪打俩。

有一回,一地区文工团演出《智取威虎山》俺们山爷一枪出去,道具一不小心,关了两盏灯,众匪徒叫道:好哇,一枪打俩。

道具同志一听,心说不好,这可咋个办法呐?俺们英雄人物可不能输给个座山雕,这可是个原则问题,等到子荣同志震臂一甩时,把个总电闸给关了。众匪徒也不含糊,齐嚷道:好哇,一枪把保险丝都打断了。

排练

"文革"期间,仅剩的四个京剧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和山东省京剧团)和两个芭蕾舞团(中央和上海)的日常动作之一。这些样板戏虽然地位特殊,但是罕见演出。通常是在江青亲自过问之下反复排练,按照著名指挥大师李德伦的回忆是他把音乐倒过来也能指挥,乐师们闭着眼睛也不会演奏错误,但是江青还是要不断地到现场看排练。同时各地耗资无数。地方剧团派人赴京、沪两地学"样板戏"。大企业和部队广泛动员成立文艺宣传队,在全国全力推行:广播教唱,拍电影,上电视,改编为各地方剧,无休止地反复播送。样板戏戏谱和制作规范分发各地,以保证演出划一,其规划之细,连农民逃荒时背的补丁口袋的大小颜色都有定规。如今能够看到不带各地口音者的现场表演的青年人,比起主要是听广播的那些观众已经是幸福许多了。

修改

参与样板戏制作者最头疼而江青与"广大劳动人民"最为喜欢的行为之一。《红灯记》由初稿到拍成电影,前后改动达两百余次之多,这其中自然有纯因江青个人好恶引起的,但大多数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情与塑造人物。在样板戏的修改过程中,一般群众是积极参与的。1965年第三期《红旗》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红灯记〉的两处修改》的启事,称根据一些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红灯记》作了两处修改。其中之一是将原来"李玉和救孤儿东奔西藏"改成了"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广大劳动人民"认为,这一修改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使李玉和行为的目的由"救孤儿"的稍嫌狭隘飞跃至"为革命"的崇高境界,而且使他的形象由"东奔西藏"的近乎狼狈一变而成为"东奔西忙"的高大英勇。这使我们不难注意到,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何等深入人心,它已使普通人能够敏锐地发现艺术作品中的不妥之处(这则启事发表于剧本刊登之后两个月),并对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作出最大程度上的维护。

"追光"

泛指一种样板戏大量使用的"追光"技术,即以一束红色的光芒自舞台上方照射到舞台上,而一群红卫兵和革命群众则迎着光芒表演追逐的动作,非常有煽动力。如今大小歌星之演唱会偶尔也抄袭这一类手法,惟灯光颜色则不能一如既往地红,而是五花八门。至于台下观众手拿荧光棒或者打火机挥舞如痴如醉之场景,更是追光之发扬光大矣。类似的表现手法还有提到领导人的名字舞台立时闪光发电;地主或日本人出场一定是躲躲闪闪,面貌凶恶。英雄人物唱腔优美,反面人物唱腔难听。舞台演出时,反面人物排名最低,同正面人物隔开好几行。拍成电影时,反面人物是黑白镜头,正面人物沐浴在阳光之中。艺术技巧十分抒情,但绝不小资。

颜色

一种判断好人坏人的有力指标,百试不爽。样板戏是这种宣传品中的极品,所以样板戏对颜色的运用也登峰造极。革命的一方总与红色、白色等明亮的色彩连在一起,反革命的一方永远与黑色、灰色、深青色等暗色调有缘。《红灯记》中的红灯,杜鹃山上的红花,李铁梅身上的红花袄,江水英、红嫂、吴清华的红上衣,拥戴柯湘的自卫军扎的红腰带,在阶级教育展览会上,连码头工人用的杠棒也饰以红缎……再看看座山雕、毒蛇胆、龟田、南霸天、赖金福、皮德贵和白虎团的官兵们,一律黑色服装。码头上只有钱守维的工作服是黑色的,温其久从始至终穿着黑色长衫,而他们那些帮凶们,也总是酷爱深色服装。当然,也有一说是这样处理好人坏人是出于控制服装成本的考虑。

出身

也是一种判断好人坏人的有力指标,地球人都知道!样板戏不仅仅划分阶级阵营,还严格地贯彻执行着阶级路线,革命者都是好出身——杨子荣出身雇农,赵勇刚是贫农子弟,李玉和是铁路工人,方海珍是码头工人,柯湘"三代挖煤做马牛",吴清华、白毛女更是受苦人;好出身一定是苦大仇深,杨子荣"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柯湘"汗水流尽难糊口",方海珍过去是码头上的苦力,雷刚为毒蛇胆扛过十几年长活。总之,每个正面人物的怀里都揣着一本血泪账。根正必然苗红,这是样板戏的英雄们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前提。与此相对的,那些反面人物不但出身坏,而且什么都坏自不必说,就是连那些混在革命队伍中的反面人物也没有一个出身下层。

性别

样板戏中最为缺乏的一种东西。英雄人物李玉和正值壮年,虽有家庭,但未娶妻。洪常青与吴清华始终维持同志关系,柯湘的丈夫早牺牲。《海港》与《龙江颂》两部写建国后题材之戏的主角方海珍与江水英同为大龄女子,情感均告阙如,略嫌不人道。漏网之鱼是阿庆嫂还有丈夫,但阿庆已经到上海"跑单帮"去了。而且更为传奇的是,在样板戏中,不仅仅英雄人物清心寡欲,就是反面人物,其私人情感生活也是处于隐匿状态,本来《沙家浜》中有胡司令结婚"闹喜堂"一节,在改编中被删去。小说《林海雪原》革命军人之间有爱情的火花,女土匪的形象也活灵活现,而到了改编后的《智取威虎山》,女土匪不见了,革命军人也变得更"严肃"了。至于《海港》中的阶级敌人钱守维,《龙江颂》中的坏分子黄国忠,也都是独来独往的单身汉。每一部样板戏皆与情爱生活绝缘,乃是样板戏最大特点之一。日后年轻人如果看到一部片子人物繁多头绪芜杂但是却无一段感情戏,当要小心,这可能就是另一部你未曾知晓的样板戏!

智斗

各个样板戏之中几乎惟一具有智力含量的片段。两男一女的三方对话,各有立场互相牵制又各有防备,"勾心斗角"。这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阿庆嫂是《沙家浜》中、也是所以样板戏戏剧中难得的一个不是依靠政治身份,而是用心计和胆识于不动声色中战胜敌手的样板戏英雄人物,因此分外传神丰满。阿庆嫂的这一特性使她在众多金刚怒目式的样板戏英雄中间格外醒目。观众往往会按捺不住投身其中为阿庆嫂捏一把汗,"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的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场面对白设计不逊色于紧张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展开部分,而此唱段也成了时下卡拉OK厅一众中年男女必点必唱的口水歌。

"杀气腾腾"

本义是杀伐之气非常浓烈的意思,形容人的一种亢奋状态,后来被著名作家白先勇形容《红色娘子军》。白氏给《明报月刊》写稿时候云:"一群娘子军跳芭蕾出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因为我以前看的芭蕾舞,例如MargotFonteyn与RudolfNureyev跳的《罗密欧与茱丽叶》都是非常优雅、浪漫的,忽然看见那群杀气腾腾的娘子军,扛着枪,绑着腿,横眉竖目的,一跳一跳的,滑稽得不得了,我忍不住笑了。去年我又去了中国大陆,很巧,我又看到一段新的《红色娘子军》舞台戏,娘子军一出来,我又笑了。那是因为90年代的娘子军扭来扭去,就像巴黎fashionshow(按:服装表演)在走台步。"

诉说家史

一种借鉴了心理分析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重要表现手法,其核心在于忆苦思甜,刺激观众泪腺。本来,传统京剧中,对孤儿诉说家史的情节数见不鲜,《举鼎观画》、《断臂说书》中均有类似场面。一般在这些剧目中,孤儿的父亲(养父)或知情者总是先讲故事,后吐孤儿身世,好做铺垫以形成戏剧高潮。然而《红灯记》的做法正好相反,李奶奶劈头告诉李铁梅:"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大有逆势而动挑战戏剧传统的意味。《智取威虎山》第三场《深山问苦》,杨子荣来见在化装侦察时已经认识了的常猎户,像弗洛伊德要引导病人宣泄自己一样,激发受苦人将自己的苦难说出来:"老常,说吧!"形象十分专业。《沙家浜》中也有一段诱导"诉苦"的戏,不过那诱导者是伤病员小王和卫生员小凌,诱导的对象是沙奶奶,不过他们比较年轻,当然不如杨子荣那么酷,为了把"诉苦"的戏非演出来不可,显得有点不通人情地,甚至可以说是残忍地恳求着沙奶奶讲述自己的痛苦往事。剧本显然需要重新提高。

京剧时装戏

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现代京剧样板戏,然而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京剧前辈就借鉴外国戏剧,有过对时装戏大规模的试验,其剧目一度超过200种,而且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外国、清季、民初的各生活领域,包括政治斗争题材,如周信芳1913年甚至公演《宋教仁》!不过,效果反应平平,一般以为,时装戏积淀太少,远不如古装戏那样艺术手段丰富和感染力强。

韩小强与表叔

"韩小强"不是香港低俗电视连续剧里面的宠物"小强",而是《海港》之中不安心本职工作写了报告申请调离码头的失足青少年,也是后来各大公司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教育年轻员工不要因为待遇或者前景而心生去意的最好例子。

至于"表叔":现在多用于香港俗语,意指为大陆的穷亲戚,有贬意。然而据传,此名词含义竟然来自样板戏《红灯记》中小铁梅一句名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发表时候原署名鲁庞智)

-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